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84)
2023(3073)
2022(2355)
2021(2486)
2020(1897)
2019(4474)
2018(4629)
2017(6920)
2016(5071)
2015(5710)
2014(5780)
2013(4803)
2012(4425)
2011(4087)
2010(4294)
2009(3418)
2008(3253)
2007(3050)
2006(2825)
2005(2688)
作者
(10281)
(8450)
(8418)
(8244)
(5373)
(4082)
(4037)
(3578)
(3273)
(3175)
(2937)
(2856)
(2794)
(2729)
(2698)
(2660)
(2640)
(2630)
(2546)
(2415)
(2410)
(2189)
(2094)
(2049)
(2041)
(2023)
(1932)
(1835)
(1817)
(1763)
学科
教育(18667)
中国(10353)
(8802)
经济(8795)
管理(6983)
理论(5856)
教学(5580)
(5262)
(4256)
(3939)
(3877)
企业(3877)
方法(3835)
发展(3698)
(3571)
数学(3407)
数学方法(3330)
(3288)
思想(3283)
政治(3164)
改革(3160)
研究(3147)
(3076)
高等(3049)
技术(3034)
思想政治(3014)
政治教育(3014)
治教(3014)
德育(2984)
教育改革(2793)
机构
大学(58298)
学院(52656)
教育(25864)
研究(22843)
(18712)
师范(18669)
师范大学(15762)
(14422)
(14335)
经济(13779)
管理(13186)
科学(12312)
理学(11018)
(10859)
职业(10833)
理学院(10752)
中国(10540)
管理学(10400)
管理学院(10252)
技术(10166)
北京(10094)
(10039)
教育学(10021)
研究所(9846)
中心(9214)
(8411)
(7438)
(7437)
职业技术(7411)
教育学院(7353)
基金
项目(32104)
研究(31758)
科学(27169)
教育(23929)
基金(19968)
社会(17535)
(16539)
社会科(16334)
社会科学(16332)
国家(16241)
编号(15544)
成果(15531)
课题(14409)
(13910)
(13664)
科学基金(13276)
(12575)
规划(10461)
基金项目(9490)
(9323)
项目编号(9309)
(9177)
重点(9032)
教育部(8886)
(8800)
研究成果(8540)
(8428)
年度(8153)
(8090)
(7714)
期刊
教育(44590)
研究(27565)
中国(22847)
(15244)
经济(15244)
职业(10645)
技术(8797)
技术教育(6955)
职业技术(6955)
职业技术教育(6955)
大学(6498)
学报(6378)
(5850)
科学(5335)
高等(5110)
管理(5043)
成人(4720)
成人教育(4720)
(4706)
论坛(4706)
高等教育(4549)
(4353)
(4198)
学学(4188)
发展(3693)
(3693)
职教(3596)
比较(3396)
图书(3104)
财经(3100)
共检索到956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中国社会正处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之中,市场经济、城市化、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着陌生人社会的到来。转型时期,新旧两种道德体系混合并存,引发了现代社会道德的双重困境,表现为公共生活的私人化、道德冷漠、信任危机和公共性的丧失。现代社会是一个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我们必须学会与陌生人一起生活,消除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建立一种陌生人间的新型道德关系,建设一个具有人情味的文明社会。道德教育要引导人以道德的态度对待陌生人,改变对陌生人的无视和排斥,把陌生人作为他者尊重,建立与陌生人的契约信任关系,以开放的自我,增进与陌生人的信任型交往,实现与陌生人的共生共益,从而与陌生人团结而合作地生活在一起。为此,须加强法治教育、诚信教育和共生体主义教育,树立一种新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磊  
~~
关键词: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Anne Kreamer  
最近我收到一封陌生大学生Zanele Mutepfa写来的约见信,她在信里说:"有些人可能觉得相信一个陌生人很奇怪,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曾获得过陌生人的信任,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走到今天。"我去见了这名学生,并和其他几位也见过她的专业媒体人取得联系,总结出了几条可能会帮到其他求职者的建议(并不仅仅适用于初入职场者)。拥有清晰的专业目标Zanele在给所有人发的邮件里很清晰地描述了她的几个目标:成为脱口秀主持人、成立一个女权组织、当一个作家。这其中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在传媒领域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姜衍  
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归根到底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在"陌生人"社会、网络媒体的交往环境下,大学生作为"反思的实践者",如何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范式下进行自我主体教育和理性交往,需要以一种自我体验式的历练来达到真正的自知自觉,即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大学生活乃至人生道路上引领自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识自我的需要。相对而言,认识世界易,把握自我难。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但同时现代人向内看自己的能力却在萎缩,我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盟友",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现代人远离自己的过程,也是心灵"暖死亡"的过程,导致的人性与道德问题后果严重。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形态的转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侯晶晶  
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青少年学会道德地对待陌生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美国公立基础学校强调平等地尊重陌生人的异质性,即平等地尊重经济异质性、特殊学习需要及文化与价值观差异性;重视关心陌生人的多域实践,如作为同学的面对面非选择性关心及作为社区居民的近距离关心;创设多种条件促使青少年与学校内外的陌生人交往融合,以交往增进对陌生人的知情信任。平等、关心和信任这些互嵌价值观有助于缩小陌生人的心理距离与道德距离,以此为特征的陌生人伦理教育对于我国丰富学校德育、构建良序陌生人社会具有借鉴价值。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郭芳  
玛克辛·格林基于左派立场,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提出教师作为"陌生人"的观点。"陌生人"具有张力达到最高水平的"全面觉醒"意识;遵循"做哲学"的行动逻辑,即在意识到困境后尝试改变,主要是知觉世界方式的改变;改变知觉世界方式的途径则是借助想象的桥梁,"与艺术相遇"。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夫艳  叶菊艳  孙丽娜  
交流轮岗打破了教师专业生活的制度边界。作为流入校的"陌生人",交流轮岗教师在思考自己参与流动的意义、新环境中的社会关系与专业行为中进行着身份建构。借鉴陌生人社会学的有关理论,采用个案研究方式,以两所城乡对口交流学校的交流轮岗教师为研究对象,发现交流轮岗教师与新情境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和互动可能。"旅居者""边缘人""新来者"是交流轮岗教师身份建构的亚类型。交流轮岗教师的身份建构是个体主动性和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既有效透视了交流轮岗教师的专业生存境遇,也揭示了影响教师能量发挥的因素,为政策实施提供了实践依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毅  刘钾  孙国辉  
追求丰富的生活、不断寻求刺激和新奇的东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性,由此产生的消费者多样化寻求行为正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和产品创新的重要动力。笔者基于印象管理和解释水平理论,构建了他人在场情境下消费者多样化寻求行为的理论框架,采用心理实验的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他人在场对消费者多样化寻求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他人的多样化寻求行为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相比熟人在场,陌生人在场时消费者会采取更多的多样化寻求行为。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不同自我建构类型的消费者受到他人在场的影响而产生的多样化寻求行为有显著的差异。研究结论不仅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对本领域研究进行了理论拓展,并且对企业的品牌战略、目标客户选择和销售环境设计策略提供了管理借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小蔓  其东  
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挑战。需要调整与革新。坚守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三个命题为: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德育需要打好品德基础;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潜能提供支持性环境和条件。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重视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重视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革新学校道德教育要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的机遇;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创造育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曹亚楠  
价值观多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是道德教育不可规避的时代境遇。价值多元化使得道德困惑和危机普遍存在,且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面临诸多共同问题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人类的价值共识、"求同"是时代的呼唤。多元文化主义在对传统社会解构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传统价值的复兴、对普世价值的呼吁等,使得道德教育"求同"具有理论上的依据。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增进国际理解、探寻普世价值、培养个体价值选择与判断能力、教育方法创新等途径"求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晓静  朱小蔓  
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沈嘉祺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贤  
慕课的出现再次掀起了一股在线学习的热潮,其使人们眼前一亮的同时也让人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教育形式的强势"归来"。作为一种教育技术创新,慕课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教育技术创新是社会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要求社会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基础、科技基础以及思想基础;教育技术创新是一个人文化的过程,其必须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技术创新的风险及其催生的危机感是推动创新不断前进的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