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
2023(148)
2022(100)
2021(90)
2020(51)
2019(143)
2018(131)
2017(235)
2016(152)
2015(178)
2014(173)
2013(179)
2012(142)
2011(163)
2010(164)
2009(165)
2008(133)
2007(140)
2006(138)
2005(150)
作者
(367)
(292)
(289)
(286)
(165)
(143)
(143)
(142)
(118)
(114)
(112)
(110)
(102)
(95)
(95)
(88)
(87)
(86)
(84)
(84)
(83)
(79)
(79)
(74)
(74)
(73)
(72)
(70)
(66)
(66)
学科
教育(605)
思想(393)
政治(390)
思想政治(360)
政治教育(360)
治教(360)
德育(349)
(322)
经济(322)
管理(281)
(280)
企业(280)
(233)
理论(195)
方法(186)
(151)
工作(133)
业经(119)
(117)
道德(95)
道德教育(95)
中国(92)
经济理论(92)
企业经济(89)
数学(85)
数学方法(85)
人事(82)
人事管理(82)
(81)
(73)
机构
大学(2471)
学院(2307)
师范(820)
(820)
师范大学(715)
教育(714)
研究(712)
管理(594)
理学(535)
理学院(522)
(513)
(504)
管理学(491)
管理学院(488)
经济(475)
科学(462)
(408)
中国(366)
(345)
(345)
(344)
教育学(338)
研究所(313)
中心(280)
北京(280)
财经(270)
教育学院(252)
(246)
南京(233)
学学(221)
基金
项目(1283)
研究(1167)
科学(1084)
基金(891)
教育(813)
社会(752)
(707)
国家(698)
社会科(686)
社会科学(685)
成果(639)
科学基金(591)
编号(553)
(515)
(501)
课题(478)
(408)
基金项目(404)
规划(384)
资助(361)
(358)
(346)
项目编号(344)
教育部(337)
人文(334)
(321)
(319)
阶段(318)
研究成果(315)
重点(313)
期刊
教育(1232)
研究(973)
(657)
经济(657)
中国(533)
学报(441)
科学(411)
大学(355)
(332)
学学(301)
管理(282)
财经(217)
(210)
(204)
社会(194)
职业(186)
社会科(185)
社会科学(185)
(178)
(161)
高等(156)
(151)
金融(151)
技术(138)
高等教育(135)
图书(130)
发展(123)
(123)
书馆(120)
图书馆(120)
共检索到36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肖祥  
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并阻滞德性教化的目标实现。改变积累式道德教化对道德知识的拘囿、伦理律法主义对规范或条文的执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激发创造想象的力量。发挥道德想象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实现德性教化由“转知为智”、“转智为德”向“转德为美”跃升的重要途径。在道德教育中培育主体之德性,就是要使之拥有观照“人是目的”与“和谐秩序”的主动性,在德—善—美的再生循环中追求“美好”,从而实现德性教化“转德为美”的目标升华。道德想象启示德性教化的审美转向,经由美的定向——道德意义的形而上学建构,美的追寻——在道德想象中实现价值生成与创造,美的体验——在道德想象中开启价值体验的“心灵旅程”,臻入美境——在道德想象中敞开德性教化的道德关怀,从而指示着德性教化的审美实践。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铁芳  
独白性教化以对社会成员的规范的一元道德价值设定为基础 ,以个体人格的依附性为基本依托 ,以个体对既定伦理目标的接受、认同、贯彻为目的 ,以威权性、灌输性为其基本特征。独白性教化切合于传统专制型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传输的需要 ,因之而成为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形式。随着独白性教化的社会依据的解体 ,社会道德教化呈现出对基于平等、自主、个性的对话性的追求 ,对话性成为现代性道德教化策略的基本标示。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修德  
信息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基本模式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它的向善性在促进人类文化繁荣与传承、经济资源优化流动和政治民主实质性发展和拓宽人类交往等方面得到确证。另一方面,信息活动也必定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规范的制导和规约以及道德规范实现必须依赖于信息活动主体的道德能力。前者是关乎对信息活动本身的目的和价值的理解和把握,后者是关乎信息活动的道德秩序和道德规范理解与把握以及道德规范实现的主体条件,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展开和实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济洲  黄书光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传统伦理学多是排斥想象的,但实际上即使是排斥想象的伦理学也是无法离开想象的。道德想象力不是想象力与道德的简单结合,而是想象力带有道德意蕴与道德功能的运用,是一种特殊的想象力。道德想象力的道德意义在于发现道德问题,探索解决道德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矫正。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培育道德想象力上首先需要做的,是排除限制、堵塞、挤压道德想象力的教育因素,使道德想象力从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道德隐喻、道德教育隐喻的转换、发挥文学叙事的独有功能、直面痛苦、沉思练习等教育方法对道德想象力的培育有直接的作用。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姜艳  李如密  
教学想象是课堂教学中一项蕴含艺术性的活动,富有想象的教学过程会促成教学美。教学想象中蕴含的美是基于教学构成性美的综合考量,包括要素、过程、形式与风格的美;它是指向教学生成性美的全面激发,表现在教学动态生成与发展中。教学想象之美表现为:借助教学想象达成教学目标的优化;依托教学想象实现教学内容的活化;凭借教学想象彰显教学主体的互动;依仗教学想象呈现教学过程的创生。为构建教学想象美化教学,需通过教学想象之外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形式美;教学想象之内使教学内容充满活力,确保教学内容美;批判已有教学想象给师生留有深度想象的自由,达成教学过程美;教学想象之上充实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审美的品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宋晔  刘博文  
道德想象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想象力,是蕴涵道德价值和道德意蕴的想象力。道德想象力因其对行为后果“道德效应”的清晰把握,可增进个体在事前责任中反思自我、关怀他者及与群体共生共益,继而自觉自愿承担相应责任,此正契合道德教育的价值指向和社会使命。而当个体在事前责任中缺乏道德想象力时,或将导致“我我”迷失、“人我”冷漠、“己群”离析,以致个体事前责任日趋式微。由此,道德教育应以克己慎独、依偎同情、重拾认同等程式化育道德想象力,对于纾解个体责任式微具有显著的道德效益。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伟言  
市民社会是国家政治生活领域之外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主性社会领域,它表征的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分。市民社会的生成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与德育改革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一方面,变革德育的精英化取向,使德育能够获得相对的独立性,是市民社会发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市民社会萌生的特点和它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也使这一转型具有可能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肖剑  
古罗马作家塞涅卡既是晚期廊下派之重要代表人物,亦是影响后世西方巨擘之教化大师。本文试图分析塞涅卡晚年潜心著述、意在指引青年人通达"至善"的教化佳作《道德书简》。通过揭示其外在形式——书信体写作的教诲意图及其内在线索——"友爱"在整部书简的道德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展示古典作家匠心独运之教化技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鹏  
道德教育有必要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审美的熏陶与指引,塑造充满活力的个性生命与和谐的审美人格,而道德审美教育是适应这一需要的辅助性道德教育模式之一。它主要从教育理念、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教育空间以及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来建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树培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学是一项道德事业,教学旨在追求学生智力与道德的双重完善,教学道德性是教学的内在意蕴与重要特质,是学科德育的实践体现,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教学价值探问、教学内容阐释、教学方式寻求三个方面来理解教学道德性,以期增进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力量,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政策要求与教学期待。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震伟  洪梅初  王同伟  
为了获取利润,有些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没有理由在决策时去特别考虑自身行为带来的道德上的某些副作用。然而,今天的社会赋予了企业一种道德责任。企业经营者当前面临的挑战是找到适当的方法,以确保道德行为能够成为企业的价值核心,并在决策过程中得到优先考虑。为了能为企业经营者决策构建起一个道德框架,企业必须完成好几件任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森  高静  
教学道德性是指教学这一特殊交往活动蕴含道德的向善性,通过对其历史发展及研究历程的梳理,得出教学道德性具体表征为教学以道德性为最高目的追求,以及教师道德在教学中的映射两个方面。同时,以教学道德性的表征为依据,可将其划分为两种层次。教学道德性的目标层次,包括外在的规范目标、理性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和最高的"善"目标;教学道德性的师德映射层次,包括社会义务层次、育人责任层次和自我实现层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树培  
教学的道德性已经成为教学的共识和追求,但认识与实践之间却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教学设计伦理、活动意义追问、学生思想表达、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本文结合教育案例对相关问题进行辨析,以期丰富对教学道德性的理解。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万海  
人类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异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利益和知识导致的人性和感觉的蒙昧。"成问题"的教学根本就在于师生精神自由的缺失,在于知识与德性、教学与生活的割裂,而已有的围绕有效教学与教学伦理的探索都不能根本遏止不道德教学的发生。教学的道德性内涵及其提升必须从个人精神自由的原点来把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