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38)
- 2023(12554)
- 2022(10929)
- 2021(10027)
- 2020(8350)
- 2019(18977)
- 2018(18873)
- 2017(36300)
- 2016(20016)
- 2015(22140)
- 2014(21892)
- 2013(21735)
- 2012(19786)
- 2011(17855)
- 2010(17347)
- 2009(15373)
- 2008(14635)
- 2007(12372)
- 2006(10626)
- 2005(8861)
- 学科
- 济(75651)
- 经济(75570)
- 管理(57251)
- 业(52741)
- 企(43236)
- 企业(43236)
- 方法(36885)
- 数学(32235)
- 数学方法(31917)
- 农(20602)
- 学(19978)
- 中国(18420)
- 财(18228)
- 业经(16670)
- 环境(16571)
- 地方(15002)
- 贸(14711)
- 贸易(14707)
- 易(14249)
- 农业(14010)
- 和(13068)
- 技术(12510)
- 划(12013)
- 务(11861)
- 理论(11851)
- 财务(11800)
- 财务管理(11785)
- 制(11742)
- 企业财务(11157)
- 银(10145)
- 机构
- 大学(280580)
- 学院(278613)
- 管理(113319)
- 济(105897)
- 经济(103673)
- 理学(99863)
- 理学院(98747)
- 管理学(96992)
- 管理学院(96532)
- 研究(93327)
- 中国(66002)
- 科学(63013)
- 京(59396)
- 农(53900)
- 业大(49873)
- 所(47455)
- 财(44610)
- 研究所(44259)
- 农业(42949)
- 中心(41762)
- 江(37926)
- 财经(37263)
- 北京(36827)
- 范(35758)
- 师范(35291)
- 院(34115)
- 经(34042)
- 州(31024)
- 经济学(30699)
- 经济管理(29720)
- 基金
- 项目(206049)
- 科学(160247)
- 基金(149589)
- 研究(143214)
- 家(133652)
- 国家(132600)
- 科学基金(112584)
- 社会(89175)
- 社会科(84510)
- 社会科学(84486)
- 基金项目(81299)
- 省(80906)
- 自然(76919)
- 自然科(75066)
- 自然科学(75044)
- 自然科学基金(73687)
- 划(69032)
- 教育(64524)
- 资助(60510)
- 编号(57302)
- 重点(46174)
- 部(44188)
- 成果(43835)
- 发(43544)
- 创(43014)
- 科研(40360)
- 计划(40191)
- 创新(40165)
- 课题(38677)
- 大学(37328)
- 期刊
- 济(106825)
- 经济(106825)
- 研究(74276)
- 学报(53476)
- 农(47556)
- 科学(46761)
- 中国(46695)
- 大学(38845)
- 管理(37725)
- 学学(37036)
- 农业(33111)
- 财(31211)
- 教育(26135)
- 技术(21429)
- 业经(18818)
- 融(18593)
- 金融(18593)
- 经济研究(17185)
- 业(16895)
- 财经(16734)
- 科技(15900)
- 业大(14936)
- 版(14369)
- 问题(14221)
- 经(14128)
- 图书(14089)
- 资源(13766)
- 理论(13271)
- 林业(12867)
- 技术经济(12769)
共检索到3786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史军,刘纪远,高志强,崔林丽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途径、造林后植被碳和土壤碳的变化及相互联系,并对全球造林活动对陆地碳汇贡献潜力作简要介绍,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重点。造林是重要的临时陆地碳库,加强对造林碳汇的客观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关键词:
造林 陆地碳汇 人工林 植被碳 土壤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耿元波,董云社,孟维奇
近年发表的关于陆地碳循环的国内外论著反映出如下观点 :1陆地主要的碳库 -陆地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的碳贮量分别为 560 Pg C、 1 40 0~ 1 50 0 Pg C(有机碳 )、 2 .0× 1 0 7Pg C(有机碳 ) ,其中岩石圈中化石燃料的贮量约为 50 0 0~ 1 0 0 0 0 Pg C;2大气 CO2“未知汇”的量大概在 0 .7~ 3.1 Pg C之间 ,“未知汇”可能存在于中纬度地区 ;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 CO2 排放量估计值差异较大 ,可能在 0 .6~ 3.6Pg C之间 ;4陆地碳循环模型已从静态模型发展到动态模型 ,而且更加注重大气 CO2 浓度增加和 LUCC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 C、 N、 P和 S等循环的耦合作用。
关键词:
陆地碳循环 源 汇 碳循环模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中民 于贵瑞 樊江文 温学发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研究领域中,干旱对生态系统水碳过程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植物个体水平上,干旱会引起植物叶片气孔导度降低,溶质含量增加,叶片变厚、地下生物量比例增加等以减少水分损失。与此同时,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也因气孔导度的降低而下降。适度的干旱通常会使植物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它们的生理和形态特征对干旱的响应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干旱会影响群落冠层的生理特性以及群落的结构组成,从而引起生态系统的水碳循环过程的改变。主要体现为植被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蒸腾速率降低,而生态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也可能降低。受干旱影响,植物群落耐旱植物所占比例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也会降低。尽管目前有关干旱对生态系统水碳过程影响在各个层面都已涉及,但这些研究内容多是彼此孤立的,为了深入认识生态系统对干旱的响应机理,还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多过程间的耦合关系,并建立生态系统不同层次间和时间尺度间机理联系的理论体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先进 张函奇 殷红
生态系统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CO_2的最大分量,与温度升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揭示温度升高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有助于阐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间的反馈作用。在总结生态系统呼吸定义及观测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就温度升高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呼吸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从研究对象、增温方式、增温梯度、增温幅度、影响效果及影响机理等方面进行归纳。结果表明,已有研究主要以极地、青藏高原等地的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增温手段以开顶箱(OTCs)式增温为主,并逐渐向开放式红外增温扩展。增温梯度大多设置增温和对照两个梯度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单永娟 张颖
根据我国最新的森林资源、草原、湿地、荒漠和农田清查或统计数据及相关研究文献,对2003年、2008年、2013年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碳汇进行核算。研究表明,随着环境经济政策出台数量的增加,各系统的碳汇均呈增加趋势,各系统所占比重分别从2003年的67.25%、7.58%、22.72%、1.20%、1.25%变化为2013年的63.70%、6.82%、27.44%、0.97%、1.07%,比重的变化则是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实施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的成果。从环境经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各生态系统碳汇变动,对环境经济政策评价有一定的意义,也对我国碳汇市场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碳汇核算 环境经济政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瑞梅 王娜 肖文发 沈雅飞 刘泽彬
【目的】探讨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以期推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对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陆地植被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表明,C、N、P是生态化学计量学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N和P是陆地植被生长2种最重要的限制元素;土壤中的碳氮磷比值是评价土壤质量重要指标,从全球尺度研究发现,土壤中的碳氮磷比值基本为恒值;陆地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判断研究表明,N∶P比值是植物生长养分限制的敏感性指数,常被用于确定养分限制的阈值,同时N、P含量也可用于确定养分限制类型;气候、地理、土壤等因子是陆地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在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中,C、N、P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因子,其比值在研究土壤质量评价、养分限制阈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书杰 曹明奎 陶波 李克让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氮循环密切相关,碳贮量与碳通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氮循环的影响和限制。由于氮循环的复杂性,在以往的大多数碳循环研究中,更多考虑水分、温度和大气CO2浓度等因子的影响,考虑碳氮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氮素可限制植物光合、有机质分解、同化产物的分配以及生态系统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根据目前有关碳氮模型的发展状况可将碳氮耦合循环模型分为三大类:一是静态模型,它的土壤养分水平或者叶氮含量不变,是常数,这类模型适合于在站点或氮素浓度变化不大的区域应用;二是土壤氮限制模型,能够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氮收支,在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中考虑土壤氮有效性的动态变化的影响,使模拟结果更为合理;三是叶氮限制模型,在NPP的模拟中考虑叶片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的影响。这三类模型虽然都考虑了氮对碳循环的限制作用,但在氮碳循环机理方面尚有不少欠缺,所以在研究中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通过加强碳氮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增进对碳氮过程的深入了解,进而建立综合动态的碳氮耦合模型,以减少目前碳循环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单永娟 张颖 曹先磊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变化是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及其变动指标作为政策绩效评价工具,来揭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变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探讨价值。文章基于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量及其变动的核算研究与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环境经济政策对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流量均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分别为1.73%、1.21%、4.23%、0.09%和0.7%,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实施是有效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贵瑞
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必须准确地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蒸发散量及其水分平衡。因此 ,植被蒸发散量的估算模型开发一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和水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在依据植被冠层结构特征对自然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类型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综合地评述了不同植被冠层类型、不同区域尺度的植被蒸发散模型的研究进展。依据自然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冠层的垂直结构和群落的覆被程度 ,我们将其划分为单层封闭型冠层 (OLCC)、单层疏松型冠层 (OLS CC)、多层封闭型冠层 (MLCC)及多层疏松型冠层 (MLS CC) 4种类型。进而 ,我们给出了适用于估算这 4种类型植被冠层蒸发散的单涌源模型(SSMs)、双涌...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群 王万茂
研究目的:通过对近30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土地利用结构研究文献的归纳与整理,分析下一步需深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优化目标选择与优化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研究显现薄弱。研究结论:(1)加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机理研究;(2)加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多目标协同的研究,特别是其协同评价标准研究;(3)强化GIS技术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并重的应用研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何培民 刘媛媛 张建伟 吴海龙 于克锋 霍元子 张建恒
大型海藻光合作用是海域初级生产力的来源之一,是海洋碳循环中关键的一环。大型海藻可通过光合作用有效地吸收海水中溶解的无机碳以及大气中的CO2,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并释放O2,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支持生态系统外,还以有机物的形式埋藏在沉积物中,进而形成碳的汇。大型海藻的养殖和增殖对CO2的减排、减缓海洋酸化、扩增海洋碳汇效应以及缓解气候变化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大型海藻碳汇机理、潜力以及大型海藻碳汇能力的扩增途径进行了综述,为大型海藻碳汇效应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大型海藻 碳汇 固碳潜力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慧 唐启升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中蓄积的碳总量达到39×1012 t,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这些碳或重新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或被长期储存起来;而其中一部分被永久地储存在海底。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是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本文综述了近年国际上对海洋生物碳汇的研究结果,阐述了海洋生物固碳的机制、海洋生物碳汇的现状及其修复措施,同时评价和论述了海水贝藻养殖作为渔业碳汇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
碳汇 海洋生物 渔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付超 于贵瑞 方华军 王秋凤
准确估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总结讨论了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时空特征及其对陆地碳收支影响,为合理评价中国区域陆地碳平衡以及确定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已有大量研究对近年来中国区域LUCC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利用卫星遥感方法和IPCC清单法对中国区域陆地碳源汇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全国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产生了比较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结论之间差异很大,反映出中国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的评估结果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认为,中国未来的研究工作应着重于发展和利用基于土地利用相互转化面积的计量方法,以提高对中国区域LUCC导致陆地碳收支变化评估的准确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遇蕾 任国玉
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并认识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规律是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回顾了全球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储量估算研究方面的若干进展,包括基于各种方法和资料的主要估算结果及其尚存在的不确定性。重点评述了末次盛冰期和中全新世两个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8.2kaB.P.以来全球大气CO2浓度呈现升高的现象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全新世中晚期全球大气CO2浓度逐渐升高与旧大陆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事实是一致的,新石器时期特别是农业文明开始以后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的持续干预可能是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