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21)
2023(5973)
2022(5113)
2021(4636)
2020(3873)
2019(8664)
2018(8596)
2017(15188)
2016(8095)
2015(8792)
2014(8427)
2013(8079)
2012(7567)
2011(6868)
2010(6895)
2009(6392)
2008(6157)
2007(5667)
2006(5037)
2005(4502)
作者
(25118)
(21065)
(21017)
(19527)
(13257)
(10169)
(9145)
(8129)
(8027)
(7432)
(7132)
(7124)
(6858)
(6768)
(6571)
(6499)
(6403)
(6255)
(6156)
(6043)
(5448)
(5137)
(5128)
(4906)
(4784)
(4747)
(4678)
(4558)
(4390)
(4208)
学科
管理(31746)
(29275)
(26985)
企业(26985)
(26551)
经济(26523)
技术(14741)
技术管理(11496)
方法(10531)
环境(9910)
(8872)
中国(8640)
数学(8183)
数学方法(8088)
(7998)
业经(7468)
(7299)
理论(7258)
(6692)
地方(5485)
(5483)
(5318)
教学(4959)
(4884)
规划(4699)
(4649)
银行(4626)
农业(4582)
(4566)
财务(4562)
机构
学院(114547)
大学(113347)
管理(43438)
(42887)
经济(41955)
研究(41185)
理学(37441)
理学院(37034)
管理学(36399)
管理学院(36206)
中国(29922)
科学(28017)
(24613)
(22877)
(21688)
研究所(20045)
业大(19564)
(18702)
(18698)
农业(18311)
中心(18228)
(15422)
北京(15396)
技术(14994)
财经(14648)
(14493)
(14004)
(13968)
师范(13745)
(13293)
基金
项目(81870)
科学(64894)
基金(58254)
研究(56909)
(53570)
国家(53133)
科学基金(45045)
社会(35198)
(34716)
社会科(33277)
社会科学(33268)
自然(31156)
基金项目(31124)
自然科(30455)
自然科学(30441)
自然科学基金(29945)
(29487)
教育(26390)
(24199)
资助(22508)
创新(21530)
编号(20812)
重点(19743)
(18370)
(18086)
计划(17401)
(16956)
课题(16484)
成果(16336)
科技(16192)
期刊
(47396)
经济(47396)
研究(31996)
中国(29194)
学报(22589)
科学(20514)
(20281)
管理(20031)
教育(16592)
大学(16517)
学学(15598)
(14524)
农业(14014)
技术(11424)
科技(9987)
(8882)
(8279)
金融(8279)
业经(7588)
经济研究(7490)
财经(7245)
技术经济(6496)
(6366)
业大(6225)
(5983)
论坛(5983)
(5841)
问题(5471)
资源(5249)
职业(5201)
共检索到172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子成  刘建萍  竺曼莉  
本文论述了我国传统教育对产生创新人才所造成的障碍 ,讨论了“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内涵上的异同 ,论述了普及 9年义务教育 ,逐渐普及高中、大学、实行终身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 ,呼吁各级领导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改革人事制度 ,营造有利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有利于创新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 ,从而让创新教育从适合的土壤中破土而出 ,开花、结果 !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龚放  岳晓东  
21 世纪大学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创新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好奇”与“质疑”。要形成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需要多种条件和多方面的努力。要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更新传统的以“释疑、解惑”为使命的教师观势在必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荣  
建立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校努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靠多种途径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机制,改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土壤"。渐进式培养:从创新意识到创新能力。如果说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社会则是人才成长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母国光  
21世纪国力的竞争取决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应当看到 ,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如学科前沿比较落后 ,培养的人才视野比较狭窄 ;研究生创新精神比较弱 ,创新意识不强 ;培养方式、内容、方法落后等。因此 ,必须树立争创世界一流的意识 ,建设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鹏  张吉军  
文章从创新人才现状、创新氛围、研发环境、创新激励四个维度构建BP-DEMATEL模型测度指标;并对层级指标进行基于神经网络的权值替代直接关联矩阵,以修正BP-DEMATEL模型对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验证,并根据网络训练与反训练评价指标信号测度非线性映射引入含动量项对比,开展了专家层级评估与引入动量项在神经网络训练以及对比原因度方面的精度比较。结果证实: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评估与影响因子解释包含测度指标评估的主观信号摆动干扰,训练测试中进行未引入动量项比对,有利于提升修正BP-DEMA-TEL模型对创新人才成长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顾佩  邓丽曼  
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营造创新环境 ,学分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本文在对高校学分制实施情况和成效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针对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如何通过管理创新和推进学分制的有效运行 ,从而进一步优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杰  
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完善度测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该指标体系对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完善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过程简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鹏  张吉军  
文章从创新人才现状、创新氛围、研发环境、创新激励四个维度构建BP-DEMATEL模型测度指标;并对层级指标进行基于神经网络的权值替代直接关联矩阵,以修正BP-DEMATEL模型对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验证,并根据网络训练与反训练评价指标信号测度非线性映射引入含动量项对比,开展了专家层级评估与引入动量项在神经网络训练以及对比原因度方面的精度比较。结果证实: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评估与影响因子解释包含测度指标评估的主观信号摆动干扰,训练测试中进行未引入动量项比对,有利于提升修正BP-DEMA-TEL模型对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解释精度。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伟  钱思  
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是培育创新型人才,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在综述及归纳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础上,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提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对策建议,并从关注特定行业及人才、细分发展阶段特点、跨学科融合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葛世荣  
在大学的三大职能中,育人是根本,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本质上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近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诞生了一批面向产业发展的"行业型大学",它们是我国培养专门人才的摇篮、推进行业科技进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郝克明  
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必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鉴于大学的独特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重任,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大学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多样化、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以及搞好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等方面深化改革,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群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回顾和审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历史和现状,发现仍有一些关键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应该建设怎样的国家创新体系?怎么建设?其面临的核心问题和重点任务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期专家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任务、自主可控的国家开放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打造区域高水平"创新极"、培养与发现创新人才、借鉴国际经验等角度对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郝克明  
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 ,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人才 ,特别是对社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大学作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必须着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充分发挥其在高层次人才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创设和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婵  李晓强  邹晓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学义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与国际竞争力。对高水平外语高校来说,更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