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9)
2023(1747)
2022(1588)
2021(1599)
2020(1316)
2019(2941)
2018(3085)
2017(6273)
2016(3218)
2015(3642)
2014(3566)
2013(3547)
2012(3359)
2011(3158)
2010(3237)
2009(2908)
2008(2990)
2007(2979)
2006(2656)
2005(2089)
作者
(8376)
(7064)
(6903)
(6588)
(4370)
(3350)
(3226)
(2692)
(2666)
(2489)
(2405)
(2307)
(2292)
(2143)
(2107)
(2073)
(2058)
(2052)
(2033)
(2023)
(1745)
(1708)
(1648)
(1638)
(1625)
(1595)
(1582)
(1475)
(1436)
(1426)
学科
(15051)
经济(14918)
管理(7705)
(7241)
(7167)
企业(7167)
方法(5293)
理论(4657)
(4650)
中国(4492)
业经(4487)
(4485)
社会(3699)
关系(3215)
(3181)
(3153)
(3137)
经济理论(2962)
企业经济(2953)
农业(2719)
(2564)
教育(2535)
地方(2531)
数学(2396)
数学方法(2331)
经济关系(1937)
技术(1870)
(1856)
工作(1853)
联合(1810)
机构
大学(44353)
学院(43539)
(17056)
经济(16610)
管理(16107)
研究(16099)
理学(13814)
理学院(13640)
管理学(13347)
管理学院(13255)
中国(10918)
科学(9032)
(9015)
(8052)
(7876)
(7607)
(7141)
(7084)
中心(7066)
师范(7058)
研究所(6944)
财经(6197)
业大(5852)
师范大学(5719)
北京(5623)
(5615)
社会(5599)
(5548)
农业(5530)
(5427)
基金
项目(28185)
科学(22532)
研究(22427)
基金(20560)
(17181)
国家(16986)
社会(16161)
科学基金(14598)
社会科(13876)
社会科学(13868)
教育(11053)
(10920)
基金项目(10685)
编号(9684)
(9116)
成果(8957)
自然(8420)
自然科(8225)
自然科学(8224)
自然科学基金(8112)
资助(7953)
(6772)
课题(6680)
重点(6232)
教育部(6080)
(5977)
国家社会(5894)
项目编号(5827)
(5756)
人文(5722)
期刊
(22280)
经济(22280)
研究(13568)
中国(11798)
教育(8541)
(8203)
学报(7166)
科学(6639)
(6453)
管理(6079)
大学(5790)
学学(5264)
农业(5137)
技术(3491)
财经(3485)
业经(3433)
(3424)
金融(3424)
(3020)
社会(2848)
(2819)
问题(2787)
(2763)
论坛(2763)
经济研究(2757)
图书(2728)
国际(2560)
职业(2385)
(2339)
世界(2289)
共检索到715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康之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合乎历史发展客观趋势的目标,走向和谐社会的进程是一个创造性的建构过程,一切到人类历史上的某个阶段中去发现和谐社会原型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既是对等级制、身份制的彻底否定,也是对契约论及其实践形态的扬弃。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人们平等合作的基础上的,只有在人的实质性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健全的社会合作体系,才会拥有和谐秩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田润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决定。社会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文章指出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首先要从理念上转变对秩序的认识;其次,要加强实践层面的落实。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涛  
中国官民冲突加剧的根源,在于民众公法权利诉求的增长与公权力机关回应的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公法权利意识是民众主体意识觉醒的产物,公权力的回应当以平等和公平为基础,遵循人本化、全面性和及时性三项原则,丰富公共服务的类型,构建多元的公共服务体制,以知情权、参与权、请求权为支撑,建立互动机制,搭建合作型公法秩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高燕  
"扮变婆"活动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少数民族春节民俗活动之一,意在祈求村寨来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六畜兴旺。变婆象征着丰收,从"扮变婆"活动的场域背景着眼,则秩序与和谐的观念贯穿始终。此外,以教育人类学的学科视野观之,"扮变婆"活动具有现实和理论双重价值。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全社  
预算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交汇点,是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秩序形成的关键环节。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预算制度的不断改进,可以推动社会秩序的不断完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中国都要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社会当前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都和中国预算制度不完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过预算改革,可以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进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这是中国当前深化改革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桂花  
当前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各类问题,其根源都可以归结为信用问题。本文的方法论特色在于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在分析信用的经济内涵时,进行均衡和非均衡两方面的分析,并指出信用的制度性特征。关于信用秩序的分析部分,本文从自组织经济理论出发,分析三种理性基础上的三种信用秩序,并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信用秩序的基本规律在于提升系统理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董平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礼”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综合”。“礼”作为典制,其现实性上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多元秩序与和谐。在理念上,“礼”作为制度体系是圣人法天立极、依于天道而建立人道的结果,因此它是由天地人神共构而形成的人道世界的制度典范,充分体现了人为自我立法的价值建构。因“礼之本”在天道,所以在古典儒学的特定语境之下,“礼”具有神圣性内涵。“王”或“天子”以其特定名分现身于“礼”的制度结构之中,他必须成为循礼的典范,而不具有度越于制度规范的特权。“礼”对于“名分”的制约具有现实意义的普遍有效性。“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是一切个体实现其现实生存的基本场域,处于其中的个体(主体)间“名分”的表达具有原则上的对等性,包含责任、权利、义务的平等意义。“名分”之实,即是公开场域中的个体性或公共交往秩序中的主体性。“名分”的恰当体现即是“义”,是在公开性意义上关于个体(主体)行为正义的本质限定。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李晓橹  
"斯密问题"最早是由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于19世纪中叶提出。"经济科学之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将道德行为的动机归之为同情或利他,提出人性论是利他主义的;而在《国富论》中将人们的经济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利己的,提出人性论是利己主义的,由此造成了伦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对立,反映了斯密前后思想上的碰撞和矛盾。这一从人的本性角度对斯密两大著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世强  
该文从"经济人"具有的经济人性入手,探讨了如何实现国际经济秩序的和谐。经济人性正义化是对"经济人"的经济人性品性发挥的规范,其价值诉求在于经济人性发挥要符合公平、正义理念。经济人性正义化需要社会主体实现观念认同、制度认同和人性平等认同,还需要社会主体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和提升道德资本含量。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清才  戴慧  
当前,东北亚地区正处于冷战后的秩序重构时期。冷战时期的苏美对抗格局结束了,地区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各国相互成为重要的经贸伙伴,但是,冷战思维和安全困境仍然存在,成为建立地区新秩序的重要障碍。超越冷战思维,确立平等信任、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化经济合作,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政治互信,建立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建设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东北亚地区和谐秩序将是各国的理性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韦倩  姜树广  
无亲缘关系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大规模合作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社会合作秩序得以维持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者说,与其它物种相比,人类具有什么样的独一无二的特征才导致大规模群体中陌生人之间的合作呢?这个问题几乎是所有社会科学都关心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目前为止仍然存在一些未解之谜,仅仅依靠单一学科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和深层次的追问,试图以跨学科的视角对这一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储新宇  
区域合作秩序建构的条件分析实际上就是考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定区域内的国家能够实现稳定合作。实践证明:在一定区域内,相关国家通过对合作议题的确认,通过对相对均势结构的设计,通过对国家间共识和相互信任的培养,通过对合作利益总量的增加和利益分配相对均衡的把握,围绕一定合作议题、具有公共属性的秩序规则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卓元  
纪宝成教授长期从事市场学研究,是我国著名的市场理论和贸易问题专家,近日拜读了他主编的《转轨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颇受启迪。一、市场秩序的核心是利益的实现和协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可  
越是古老的思想越是简约而深奥,借助自然法则表现出来的"公平"、"和谐"、"秩序"、"协调"等早期社会思想都带有"整体性"特征。它不仅培育了古典经济学,从中还可以梳理均衡思想的演进历程,为静态均衡思想提供了反思的依据。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多种均衡机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构成"整体性";"冲突-依存-秩序",以及各种均衡之间的相互摩擦与适应正是整体性均衡的实现机制。这启示我们在各种社会矛盾中进行"两难选择"和相权协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广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社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呈现出"新乡土中国"的发展样貌。基于对中国西部地区高柏镇乡村社会70年发展变革现实社会形态的呈现,借助对制度变迁理论中关于社会秩序议题的认知,把变革之中乡村社会秩序的构筑与形塑放在一个具有一定社会结构和网络关系的特定乡间聚落社会空间中,以考察村民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乡村组织),群体(乡村组织)与群体(乡村组织)之间,基于特定社会处境或利益诉求,展开不同互动形态和关系连接,去理解和分析当乡村社会传统的村落团结维系"遭遇"外来的行政性力量"嵌入"时,乡村社会原有的秩序形态如何适应并整合新的外来力量,进而内外两种力量相互之间进行着怎样的一系列互构和博弈,并最终形塑了乡村的社会团结和秩序维系及其变迁。研究得出:当外来的行政嵌入型秩序之力量(国家政权的制度法规建设与政策施政倡导、乡镇政权的行政命令与施政干预、驻村乡镇干部的村治行为等),进入到乡村社会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并与村庄内生型秩序之恒定准则和样态(家庭及其家族、人际关系与人情往来、村落规范与村庄权威、村民小组与村级组织等),在村庄这一现实场景中遭遇,并转而进行着一系列的互构和博弈时,乡村社会里既存的两种场域形态——村头公共舆论场(非正式组织化的)和村庄红白喜事场(正式组织化的),构成了乡村社会中外来的行政嵌入型秩序与村庄内生型秩序之力量互动整合的主要场域,也成为调试外嵌性秩序与内生型传统这两股不同的地方性社会秩序维系的主要力量源,并最终构筑起了乡村社会日常的秩序维系与团结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