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05)
- 2023(10181)
- 2022(8019)
- 2021(7256)
- 2020(6261)
- 2019(13731)
- 2018(13270)
- 2017(26636)
- 2016(13712)
- 2015(15177)
- 2014(14873)
- 2013(14868)
- 2012(13470)
- 2011(11726)
- 2010(12251)
- 2009(12320)
- 2008(11827)
- 2007(10858)
- 2006(9685)
- 2005(9348)
- 学科
- 业(80884)
- 企(74692)
- 企业(74692)
- 济(63363)
- 经济(63282)
- 管理(58539)
- 业经(27519)
- 融(27403)
- 金融(27403)
- 方法(27203)
- 财(26551)
- 银(26077)
- 银行(26076)
- 行(25158)
- 农(22478)
- 务(21909)
- 财务(21895)
- 财务管理(21874)
- 中国(21665)
- 企业财务(20844)
- 制(20337)
- 数学(19663)
- 数学方法(19584)
- 农业(17239)
- 技术(15445)
- 策(14316)
- 体(14144)
- 理论(13057)
- 体制(12845)
- 划(12319)
- 机构
- 学院(197993)
- 大学(189923)
- 济(91250)
- 经济(89545)
- 管理(85202)
- 理学(71350)
- 理学院(70859)
- 管理学(70307)
- 管理学院(69943)
- 中国(59570)
- 研究(55650)
- 财(49142)
- 京(38417)
- 财经(37914)
- 经(34390)
- 江(31149)
- 农(29850)
- 中心(29214)
- 财经大学(28103)
- 经济学(27874)
- 科学(27639)
- 所(26354)
- 商学(25918)
- 商学院(25709)
- 融(25651)
- 银(25559)
- 州(25397)
- 经济学院(25369)
- 金融(25133)
- 银行(24573)
- 基金
- 项目(118985)
- 科学(96556)
- 研究(91555)
- 基金(89506)
- 家(74241)
- 国家(73468)
- 科学基金(66899)
- 社会(62111)
- 社会科(59101)
- 社会科学(59085)
- 省(47249)
- 基金项目(46953)
- 自然(41186)
- 自然科(40279)
- 自然科学(40273)
- 自然科学基金(39695)
- 教育(39395)
- 划(36767)
- 资助(36564)
- 编号(36520)
- 业(31243)
- 创(28882)
- 成果(28264)
- 制(26722)
- 部(26590)
- 国家社会(26025)
- 创新(25981)
- 发(25808)
- 重点(25638)
- 性(25046)
- 期刊
- 济(106300)
- 经济(106300)
- 研究(62889)
- 财(43237)
- 融(43202)
- 金融(43202)
- 中国(40179)
- 管理(37202)
- 农(29525)
- 科学(22102)
- 财经(19814)
- 业经(19681)
- 学报(19433)
- 农业(18974)
- 技术(18051)
- 经(16889)
- 大学(16814)
- 学学(16564)
- 经济研究(15915)
- 财会(13659)
- 问题(13029)
- 技术经济(12723)
- 业(12092)
- 现代(11234)
- 会计(10856)
- 商业(10218)
- 世界(10163)
- 贸(10159)
- 理论(10114)
- 经济管理(9769)
共检索到316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轶昕 贠菲菲 程索奥
受社会融资规模下降与金融去杠杆的持续影响,从2018年开始,民营企业金融债务违约率持续升高。这不仅使民营企业的生存受到了极大威胁,也让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不良率持续上升,破坏了金融环境的稳定。从民营企业金融风险的现状入手,通过案例分析企业停产对金融债权的影响,提出民营企业发生破产风险但不停产的主要模式、重大意义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基于此,从征信修复、理念推广、金融债权人统一行动规范及破产不停产统一服务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发生破产风险民营企业不停产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
民营企业 金融债权 破产风险 企业重整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龚家慧
依据我国《企业破产法》,对企业拯救主要采取重组与和解两种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具有较高拯救价值的企业实现重组或和解的效果不够理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在破产处置过程中长时间的停业加剧了资产贬损和资源浪费,从而使得破产企业错失重生的有利窗口期。为此,应当高度重视企业破产处置过程中的继续生产经营问题,通过维持破产企业有效资产的持续运营来促使企业的整体价值提升,达到资产保值、职工稳定、收益增加和企业重生的目的。目前,破产企业的继续生产经营并未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还面临着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和制度缺陷的限制,主要表现为理念尚未确立、债务主体怠于拯救、权利主体利益对峙、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综合服务保障缺位。针对上述制约因素,一是要树立和强化企业"破产不停产"的理念,不能简单地从企业角度看待破产,而是应当将其视为一种金融现象进行分析并有效应对,以化解金融债权风险;二是要优化企业"破产不停产"的制度架构,完善破产企业金融风险控制机制,建立债务人申请破产义务制度,健全企业集团破产集中管辖制度;三是要培育和发展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综合评估的中立性和科学性,将综合评估报告作为法院判定破产企业继续生产经营的主要依据,以避免决策失误令债权人利益受损和新矛盾出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紫剑
在我国 ,债权托管已成为政府化解金融风险存量的一种手段 ,但它仍只是被作为一种在特殊时期(金融风险积聚到严重的程度 )由政府出面 (即以政府作为委托方 )进行的集中处理不良债权的特殊方法。事实上 ,债权托管应有其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它可以作为单个银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量的常规性方式
关键词:
债权托管 金融风险 常规方式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侯正芳 陈伟 王伟东 张晓东 黄德刚
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策略:1.找准市场定位,健全自身制度,改革人事制度;2.坚持市场退出,加强央行监管,建立支付结算体系,健全金融法律体系,地方政府和管理当局依法行事并实施优惠措施。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鲁迪·多恩布什 佛朗西斯科·吉瓦齐 陆符玲
现在国外很多人认为中国的银行问题是全世纪最为严重的,至少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的人民币几乎存在不可避免的贬值危险。这些观点或许是言过其实,完全没有根据或是完全错误的,但它们确实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前景。而且,如果仅用资本控制来保护中国的经济...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多田
一、亚洲金融危机对我省招商引资影响不可低估省统计局提供的数字表明,亚洲国家(地区)今年首季对我省投资锐减。前3个月,亚洲国家(地区)在我省注册三资企业57家,同比减少67%。由于我省外资主要源于亚洲国家(地区),所以来自亚洲的资金锐减使全省首季引资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褚伟
由于中小金融机构没有风险承担的资本主体,处置不良资产风险的实质就是在寻找一个代位股东履行风险承担责任。在中央银行承担隐含存款保险责任的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也就成了中央银行的一项"负债"。引入真正的股东并以增量收益来消化存量风险,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于充实资本金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操作性环节上表现为"增资扩股"。但是处于整体亏空状态的中小金融机构失去了"增资扩股"的定价基础,合理地将中央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转换给存款保险机构是改革的一个方案。
关键词:
中小金融机构 风险处置 存款保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褚伟
由于中小金融机构没有风险承担的资本主体,处置不良资产风险的实质就是在寻找一个代位股东履行风险承担责任。在中央银行承担隐含存款保险责任的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也成了中央银行的一项“负债”。引入真正的股东并以增量收益来消化存量风险,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于充实资本金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操作性环节上表现为“增资扩股”。但是处于整体亏空 状态的中小金融机构失去了“增资扩股”的定价基础,合理地将中央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转换给存款保险机构,使存款保险机构承接处置不良资产并对存款人偿付的责任是改革的一个方案。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高伟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逐步收缩,信贷资金大量流失;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趋势加强,偏远落后地区面临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系统性风险严重,农村金融机构效益较差等。为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文伟
本文以我国上市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在测度出其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面板模型来揭示四部门(居民、金融、非金融企业、政府)结构性去杠杆对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金融部门和政府部门去杠杆不能有效抑制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溢出,而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去杠杆对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存在行业异质性;在影响路径方面,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去杠杆均能通过对行业波动、财务杠杆、运营能力和国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中介调节效应来降低系统性风险溢出。因此,有序推进结构性去杠杆重点在于降低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杠杆,控制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同时要降低国内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各部门杠杆波动率,控制广义货币增速和稳定经济增速,也要重视通过提升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来降低其系统性风险溢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茉楠
什么样的"去杠杆"才更有益于经济的稳定和结构的调整?在当前实际利率趋高的背景下,如何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管控"去杠杆化"风险已经是当务之急。可以说,近日,央行启动"定向降准"是恰逢其时,未来决策当局应该创新手段有序推动去杠杆化。本文以非金融部门企业债务风险为视角,分析了债务风险凸显的态势及成因,指出高利率条件下去杠杆不可行,强调要正视债务风险化解的复杂性,主张以综合性金融措施,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定向"点贷"支持实体经济来有序去杠杆。
关键词:
负债风险 去杠杆 金融调控 融资成本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筝 李茫茫 刘放
研发投资的信息不对称性和高风险性,致使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足量研发资金支持。在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相互参股所形成的产融结合模式对促进实体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手工搜集所有类型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数据,选择2009—2017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研究样本对产融结合如何影响实体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发现:"金融+实体"的产融结合模式显著促进实体企业技术创新,且这种促进效应在融资约束更大、监督作用更强的企业中更显著,而"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的产融结合模式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主要通过融资约束与风险分担两个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相对于融资约束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的促进作用更强。这表明,产融结合特别是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这一模式成为正式金融发展不足的一种有效补充。
关键词:
产融结合 融资约束 风险承担 技术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