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59)
2023(3424)
2022(2606)
2021(2787)
2020(1876)
2019(4557)
2018(4787)
2017(6592)
2016(5012)
2015(5641)
2014(5798)
2013(4743)
2012(4401)
2011(4056)
2010(4360)
2009(3501)
2008(3375)
2007(3039)
2006(2772)
2005(2697)
作者
(10036)
(8183)
(8134)
(8056)
(5299)
(3959)
(3908)
(3384)
(3181)
(3176)
(2844)
(2808)
(2799)
(2674)
(2663)
(2589)
(2566)
(2556)
(2513)
(2440)
(2338)
(2164)
(2046)
(2012)
(1977)
(1922)
(1895)
(1819)
(1803)
(1739)
学科
教育(19474)
中国(9667)
教学(7943)
理论(7591)
管理(5703)
(4868)
经济(4857)
学法(4355)
教学法(4355)
(4330)
(3710)
学理(3703)
学理论(3703)
思想(3601)
研究(3549)
(3536)
发展(3510)
政治(3506)
(3388)
改革(3336)
高等(3327)
思想政治(3316)
政治教育(3316)
治教(3316)
德育(3284)
学校(3192)
(3120)
教育改革(2804)
(2602)
计算(2514)
机构
大学(54626)
学院(50220)
教育(27132)
研究(21538)
(19537)
师范(19453)
师范大学(16298)
(13947)
职业(13475)
技术(11977)
科学(11873)
教育学(10558)
(10459)
管理(10251)
(10166)
北京(10112)
中国(9608)
职业技术(9400)
研究所(9175)
中心(8823)
(8736)
技术学院(8200)
理学(8177)
(8150)
经济(8078)
(7984)
理学院(7902)
教育学院(7746)
管理学(7510)
管理学院(7374)
基金
研究(31352)
项目(29005)
教育(24777)
科学(23459)
成果(17026)
编号(16731)
课题(15796)
社会(15265)
基金(15230)
(14356)
社会科(13998)
社会科学(13997)
(13398)
(13278)
(12099)
国家(11777)
规划(10739)
(10050)
项目编号(9755)
研究成果(9569)
科学基金(9132)
年度(9109)
(9051)
重点(8435)
(8390)
(8345)
(8313)
阶段(8285)
(8156)
教育部(7873)
期刊
教育(49689)
研究(27305)
中国(24669)
职业(13071)
(11048)
经济(11048)
技术(10584)
技术教育(8779)
职业技术(8779)
职业技术教育(8779)
高等(5805)
大学(5611)
学报(5410)
(5390)
论坛(5390)
成人(5177)
成人教育(5177)
高等教育(4927)
(4622)
图书(4529)
科学(4463)
(4359)
职教(4208)
(4094)
管理(4082)
发展(4078)
(4078)
比较(3508)
书馆(3475)
图书馆(3475)
共检索到93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恒亮  
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上个世纪的40年代才开始引入我国,通识教育的作用一直受到高校的重视。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过于精细的专业划分已经打破了知识的完整性,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以至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革。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尽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困境,这需要教师通过不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乐  
写作课在美国高校普遍是必修性的、制度化的本科课程。基于以耶鲁大学为案例的研究发现:在理念与制度层面,耶鲁对写作课的价值认同已超越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而达至思维和品质的塑造层面;在课程与教学层面,耶鲁创设了多元多层、小班研讨的写作课程体系;在支持与服务层面,耶鲁构建了以"写作中心"为平台的"他助"体系和以"学生出版物"为基地的"自助"体系,从而为写作教育保驾护航。从一流大学的经验来看,写作课或可作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质性抓手之一。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邓  张晓京  文书锋  
大学生是承担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任务的最宝贵人才资源,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避免自杀等严重危机事件的发生,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后继有人的重要措施。然而,现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一些不足,难以切实全面地提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林双泉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分野逐渐模糊,这是成人高等教育能够影响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更加开放、灵活,更具"颠覆性"。普通高校应该充分借鉴成人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改革发展创新,以应对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曼丽  
本文以十余年来通识教育理念和制度反思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现有中国现实环境下的通识教育理念、意图的解释,探讨“通专结合”的理念和做法对深化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从而尝试性地探讨当前中国通识教育深化的可能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亚群  
郭秉文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杰出的育人成就享誉海内外,他认为:通识教育是"个体参与日常生活之准备",而非"为官员生活预备";学校教育变革应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加强科学教育,传承本民族教育精华,更新道德教育内涵;大学教育是双向的国际文化教育,而非单一的西方或中国文化教育。其教育实践表明:通识教育是学习者通向成功之路;推进通识教育需融合中西教育之长;大学教育应通专结合;教学课程需保持人文与科学的平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建平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空话,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是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碍。为此,提出采取“高考+高中会考”的模式,实行国家层面上的高考和省市(或各中学)会考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高考考试科目只设二门:语文和数学,实行全国统一试卷,统一时间考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黄坤锦  
本文探讨大学从文雅教育开始、历经共同科目、而后发展至当前通识教育的演进历程,并说明文雅教育系针对职业教育、共同科目系针对选修科目、通识教育系针对专门教育。文中强调专门教育加上通识教育才是专业教育,析论通识“教育”、通识“课程”、通识“科目”、通识“教学”、通识“评量”之间的逻辑序列及其内涵与相关。其中特别对通识课程的规划和通识教学的理念,提出基础性和补救性、广博性和多元性、进阶性和统整性的层次,以达成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综合统整的判断能力、多元整合的全人教育为通识教育之目标。最后以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规划、学分比例以及教学评量等印证:要成为一流的卓越大学,必须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杜祖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章锐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分别解读"通专"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基本目标,并从素质培养与技能培养、通识教学与专业教学、博雅育人与专业育人三个方面对两者的实践博弈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亟须从深化、优化、细化、强化四个层面予以加强,力促"通专"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桂春  卢丽华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是各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职普融通作为一种解决二者紧张关系问题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诉求,本质上在于重塑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校公民教育体系,选择有利于公民素质养成的教育内容,创新学生公民素质培养的教育方式,加强学生公民技能培养的教学实践,以便消除职普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自身缺陷和弊端,从而保证所有学生成长为具有公民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陆一  
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不是单纯外来的、被给定的概念,而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名实互动逐渐明晰而生成的。从语义场的命名分析和中国大学十余年来教育实践两方面着手,交叉印证,可以锚定相近概念的确切内涵,并揭示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之间的决定性差异。通识教育作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得到更精确刻画后,还要注意在国际对话和翻译中的跨文化不可移植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竹宏  张玉成  
通识教育对于高职数学教育来说,应是通用数学知识技能的教育。文章围绕在高职院校开展这一教育,简述了开设相关课程的实践情况和开展数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毛永强  王晓芳  
通识教育作为引美式之教育理念,能促进个体的主体意识与客观情境的贴近,培养个体健全的社会性格的教育方式,恰为诚信教育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同时,现行通识教育也存在部分不足,通过"诚信"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为专业教育奠定的良好的基础,是一种有益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