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12)
2023(2671)
2022(2112)
2021(2228)
2020(1680)
2019(3981)
2018(4037)
2017(5672)
2016(4540)
2015(5391)
2014(5519)
2013(4408)
2012(4145)
2011(3926)
2010(4202)
2009(3350)
2008(3231)
2007(2984)
2006(2767)
2005(2581)
作者
(9187)
(7468)
(7390)
(7388)
(4751)
(3634)
(3558)
(3035)
(2889)
(2727)
(2652)
(2577)
(2506)
(2440)
(2348)
(2332)
(2309)
(2306)
(2219)
(2166)
(2125)
(1977)
(1972)
(1776)
(1769)
(1741)
(1651)
(1618)
(1599)
(1592)
学科
教育(19091)
中国(9540)
教学(6799)
理论(6232)
管理(5210)
(4364)
经济(4360)
(4204)
思想(3727)
政治(3633)
思想政治(3467)
政治教育(3467)
治教(3467)
德育(3444)
(3413)
改革(3354)
(3321)
学法(3282)
教学法(3282)
发展(3229)
研究(3226)
高等(3147)
(3107)
教育改革(2792)
学校(2763)
学理(2735)
学理论(2735)
(2535)
工作(2499)
计算(2478)
机构
大学(52316)
学院(47553)
教育(26237)
研究(20409)
(18818)
师范(18766)
师范大学(15625)
(13076)
职业(11380)
科学(11155)
管理(10668)
技术(10264)
教育学(10176)
(9827)
北京(9334)
(9154)
研究所(8935)
理学(8930)
(8706)
理学院(8670)
管理学(8298)
管理学院(8153)
经济(8149)
职业技术(7796)
中心(7734)
教育学院(7465)
(7342)
中国(7277)
(7134)
技术学院(6720)
基金
研究(29963)
项目(28078)
教育(23419)
科学(23123)
成果(16907)
编号(16095)
基金(15386)
社会(15277)
课题(14790)
社会科(14034)
社会科学(14033)
(13549)
(13073)
(12761)
(12316)
国家(12034)
规划(10332)
项目编号(9710)
(9624)
研究成果(9577)
科学基金(9241)
(8786)
年度(8666)
(8299)
(8117)
重点(8109)
(8083)
阶段(8065)
(8045)
教育部(7744)
期刊
教育(46791)
研究(25940)
中国(21593)
职业(11682)
(9312)
经济(9312)
技术(8644)
技术教育(7534)
职业技术(7534)
职业技术教育(7534)
图书(5917)
高等(5621)
学报(5446)
大学(5378)
(5291)
论坛(5291)
成人(5120)
成人教育(5120)
高等教育(4919)
书馆(4843)
图书馆(4843)
(4525)
(4156)
科学(4156)
(3918)
职教(3849)
发展(3815)
(3815)
比较(3381)
教研(3142)
共检索到85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尤西林  
通识教育的公共性可从现代教育变革高度涵摄公共课,进而为本科教育提供深度定位。与专业教育系科分化性相比,公共性是通识教育最为根本的特性,它体现着公共课-本科-大学三者深度的基础性关联。这意味着公共课不仅支撑着本科教育,而且维系着大学教育的基本功能。现当代兴起的通识教育并不是与专业对立的特殊类型的公共课教学,而是立足反思与整合专业分科教育、重建本科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公共性教育。公共性不仅指各专业公共的工具技能教育,也是跨专业交叉融合诞生新专业的学术整体系统性,其最普遍的"通"指向的不仅是可跨专业迁移创新的元认知结构,而且是价值规范专业知识的知意情融通的人格主体。这一目标已融入大学教育核心而涵盖了全部专业与全部受教育者。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吕苹  
对学前教育公共性的认识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学前教育公共性的肇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学前教育公共性的内涵:普及、均衡、参与,针对学前教育公共性缺失的现状,提出保障学前教育公共性实现的三个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茂聪  
教育公共性的彰显,不仅是教育特性的一种时代变化,而且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诉求。当前,研究教育公共性,要溯源于公共性理论特别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观念和实践,探索教育公共性命题的思路和架构,为优化教育领域中人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以及"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的关系提供吁求和价值引导。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雪飞  蒋明  苏鸿洋  张亚雷  
研究公共课"环境概论"课程的学科交叉与内在规律,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知识和基本素质为主线,建设相应的课程体系,在国内首次以图说形式编制本课程应用教材,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白凯   资明贵   袁祖社  
<正>公共性是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基础范畴,是一个历时态与共时态并存的“复合”概念。当今社会,频繁使用公共性叙事与关注公共性议题,表明“公共性”已然产生了“问题”,并成为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2))。
关键词: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潘希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主要策略,即教育多元中心治理和教育择校的有限尝试,是在学生学业"失败"上升为一个公共问题的条件下,因教育官僚制自身缺陷而必然采取的策略。它并不想整体突破教育官僚制和实现完全的择校自由,而是在持守教育公共性的前提下对教育官僚制缺陷的自我调整和弥补;它不仅仅体现为治理结构的改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卢梭式的追问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公共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公共治理实现了公共性的转型。对教育公共性的内涵我们需要重新理解。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雅  
实现教育的公共性是教育立法的基本目标价值。教育立法的价值可分为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前者可以划分为教育法的目的性价值、教育法的工具性价值以及教育法本身的价值三类。后者应强调立法过程的民众参与价值、合意价值和程序法定价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余雅风  
公共性表明了教育所具有的直接使个人受益、间接使社会受益的责任和功效。保障教育的公共性,是各国教育法制的共同目标。必须以公共性作为教育立法的基本价值,建构社会推进型的教育法制模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永刚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功效,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与共享社会公共利益为旨归,葆有显著的公共性品格。公共性是教育的内在属性与本质特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公益、平等、共享是教育公共性的内在意蕴。在当今时代培植、护卫与拓展教育的公共性,需做到以下几方面,即提升意识:大力倡导与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以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强化责任:健全与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以提升教育的平等性;统筹协调:统整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共同治理以延拓教育的共享性,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公共性的延伸与扩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罗杰·盖格  盛晓明  
本文重点分析了私立大学的公共控制问题和私立机构利用公共资源的问题。私立学院和大学将政府提供的资助转换为学费,取得空前的繁荣。不同私立大学在市场化机制下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优秀私立大学带动了学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利性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部分。成功商业模式的复制和学生资助政策,是营利性大学快速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私立大学的出现也带来了教育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新的政策走向似乎更有利于营利性大学,使之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公共资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苏君阳  
不同时期,国家、市场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公共性建构的程度以及方式不同,教育公共性的内涵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转变。国家之于教育公共性的建构与实现应该遵循最小干预与后果保障的原则;市场参与教育公共性的建构应该遵循最低限度与灵活应变的原则;社会参与教育公共性的建构应该遵循法定义务与伦理关照的原则。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随着教育公共性内涵的变迁,市场参与教育公共性建构的可能性将会愈来愈大。市场参与教育公共性建构的方式与程度主要是由教育领域的性质与特点来决定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阳丽娟  林克松  朱德全  
公共性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真意蕴。公利性、公有性、公开性,三者从不同维度诠释着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公共性特征。然而,现实状态下,职业教育课程公共性建设面临着课程公共性理念背离、课程空间封闭性强以及课程主体公共意识薄弱等危机。要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公共性,必须强化政府公共责任、扩展职业教育课程公共空间、培育职业教育课程主体的公共意识。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韩俊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正在从“供不应求”转向“既过剩,又不足”,缺乏技能将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技能型劳动力的供给具有积极影响,但职业教育成本高,而收益并不高于普通教育,个人的投资意愿不足。并且接受职业教育的更多是低收入家庭子女,个人承担学费的能力弱。本文提出要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增加对职业教育的预算支出,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王伟   张烨宁  
本文依据公共金融理论,立足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的本质属性,将其定位为公共金融;并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固定及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此定位的现实依据。研究表明:公共性发展金融机构充分体现了公共金融的内涵特征及公共性的质的规定性。实证结果也说明其具有定位于公共金融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效能,但仍需要进一步协调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春梅  梅欢欢  
以公共空间拓展和公共精神培育为内核的村庄公共性建设是乡土价值重塑的关键。村庄公共性由改革开放前的理想化向改革开放后的理性回归过程中,出现了公共空间传统退现代进以及公共精神阶段性缺失的困境,亟待在协同治村、合力并进中实现真正的蜕变。强化村庄公共性对培育时代新农民的耦合和递进效应,有利于攻克农民靠农业农村无望的难关;强化其对和谐村庄建设的协调和联动效应,有利于攻克农民善分不善合的难关,助力共建共治、共享共担、共赢共富理念下的乡村振兴伟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