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80)
2023(2996)
2022(2399)
2021(2611)
2020(1862)
2019(4524)
2018(4582)
2017(6441)
2016(5040)
2015(5874)
2014(6084)
2013(4993)
2012(4530)
2011(4320)
2010(4561)
2009(3472)
2008(3329)
2007(3085)
2006(2816)
2005(2742)
作者
(10172)
(8195)
(8113)
(7955)
(5257)
(4029)
(3965)
(3362)
(3255)
(3198)
(2924)
(2844)
(2735)
(2681)
(2634)
(2582)
(2540)
(2536)
(2531)
(2388)
(2376)
(2190)
(2109)
(1996)
(1953)
(1893)
(1893)
(1844)
(1757)
(1747)
学科
教育(19499)
教学(9763)
中国(9085)
理论(8084)
(5780)
经济(5777)
学法(4920)
教学法(4920)
管理(4920)
学理(4205)
学理论(4205)
(3820)
(3818)
研究(3620)
(3448)
计算(3430)
算机(3417)
计算机(3417)
机化(3386)
计算机化(3386)
改革(3379)
(3372)
企业(3372)
高等(3333)
(3292)
发展(3220)
思想(3186)
(3097)
政治(3061)
学校(2951)
机构
大学(57354)
学院(53761)
教育(28914)
研究(21593)
(20960)
师范(20910)
师范大学(17504)
职业(14395)
(13972)
技术(12854)
管理(11756)
科学(11538)
教育学(11330)
(10867)
经济(10278)
(10213)
(10197)
北京(9976)
职业技术(9937)
理学(9934)
理学院(9631)
研究所(9325)
管理学(9215)
管理学院(9075)
技术学院(8835)
中心(8431)
教育学院(8388)
中国(8197)
(7943)
(7760)
基金
研究(33691)
项目(31453)
教育(27115)
科学(25996)
编号(18079)
成果(17630)
基金(17065)
课题(16974)
社会(16280)
(15222)
社会科(15003)
社会科学(15001)
(14886)
(14684)
(13552)
国家(13241)
规划(11896)
(10679)
科学基金(10667)
项目编号(10425)
研究成果(9881)
年度(9746)
(9628)
重点(9113)
(9081)
教育部(8884)
(8734)
(8729)
(8693)
阶段(8669)
期刊
教育(52777)
研究(28386)
中国(24465)
职业(13647)
(12088)
经济(12088)
技术(11017)
技术教育(9145)
职业技术(9145)
职业技术教育(9145)
成人(5859)
成人教育(5859)
高等(5639)
(5454)
论坛(5454)
大学(5168)
学报(4875)
高等教育(4764)
职教(4509)
(4477)
科学(4289)
管理(4097)
发展(4010)
(4010)
(4009)
(3674)
比较(3554)
教研(3243)
高教(3243)
远程(3177)
共检索到94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路德维希·胡贝尔  赵雅晶  
通识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内容丰富而模糊。本文勾勒了通识教育在德国的历史演变过程,重点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区分与分析,指出"关键技能"和"学术工作技能"是通识教育的核心,并重点讨论了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的相关条件。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有着久远的历史,但又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英国的纽曼,都倡导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注重培养一种探索求知与优雅高尚的心智。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教育日益承担起为社会和经济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专业化的教育(specialized educa- tion)遂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总体性特征。在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工业和经济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面对美国这种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实践,有识之士在19世纪初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思想,借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从20世纪中叶以来,通识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在美国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彭振宇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高职领域引入通识教育,既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这一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组多层面、多维度的伴生概念。二者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高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也应该从教育思想(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三个层面去解释和定位。二者的辩证有机统一要依靠以通识教育思想统领人才培养工作全局,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具有通识教育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来实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季诚钧  
现代的大学教育,起源于12世纪的中世纪大学。那时科学文化尚未从人文文化中分离出来,科学还没有走上分化之路,大学教育十分强调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教育。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大学教育逐步形成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科学研究”等特征与传统,保留至今。而未经门类化和专业化的综合教育这一传统却因不适应于工业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被工业社会所抛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中亮  
跨专业研究生教育符合研究生改革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跨专业研究生教育受选拔机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其教育过程存在不少问题。对此,需要革新研究生入学选拔模式、构建开放型的课程体系、开展多元的教学方式等,从而保证跨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振天  杨雅文  
通识在本体论与认识论层面 ,是对常识、对科学的超越 ,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层面 ,通识是对人的生命本然、终极目的与理想等意义世界的观照。在物质化与科技化的今天 ,人类需要特别关注通识。然而 ,达至通识之境并非自然自发过程 ,而是一个自为自觉过程。人类的通识 ,需要教育的参与、引导、培育和建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红英  
"互联网+"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成为主要趋势。互联网与高校教育改革的融合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校教师跨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帮助教师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师的横向知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高校教师跨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应积极打造互联网学习平台,利用网络载体密切跨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形成相互促进的交流与学习环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雁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含着文化的信念与价值,肩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维护国家、民族认同与归属的使命,并坚守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是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动力,也是其生长、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必须转变"横向移植"的形式化取向,强调中国的文化认同;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担负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2015年5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暨全国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瞿振元会长等众多嘉宾做了关于素质教育的精彩报告,启发我们就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进行思考。第一,素质教育及其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自1980年代以来,"素质"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核心词汇,在周远清、杨叔子、张岂之等前辈的推动下,在大学实施的素质教育"一呼而起,久盛不衰",大大加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章锐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分别解读"通专"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基本目标,并从素质培养与技能培养、通识教学与专业教学、博雅育人与专业育人三个方面对两者的实践博弈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亟须从深化、优化、细化、强化四个层面予以加强,力促"通专"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贡福海  
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质量也直接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当前我国通识教育改革中存在着四"惑":未确定相应的地位、未形成独立的体系、未建立必要的制度、未采取合适的教法。解决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变"惑"为"通"则需采取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模式、健全保障制度、改革教学方式等措施,促进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改革中不断深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祝家麟  陈德敏  
一、引言通识教育(General Eduation)自从其诞生以来,就一直与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出矛盾冲突与互动发展的特征。在工业革命后,古典人文教育在与科技教育的冲突之中日益封闭、对立,出现了两败俱伤的严重后果。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通识教育逐渐被专业教育所压倒,甚至被忽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大学专业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又专又全,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人才。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目标本身的调适过程表明,人类必须同时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事实上,从通识教...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向明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是国际高等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这一关系的探讨和实践尚不成熟。本文将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作为案例,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元培计划为实施通识教育而采取的制度性安排及其实施效果;然后考察了元培计划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一些提法和做法;最后,针对有关改进建议,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各种困境,指出在我国实施通识教育仍任重而道远。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晓玲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犹如高等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然而,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多处于剥离状态,两者的融合状况堪忧。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二者融合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笔者通过分析当前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二者的融合路径提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在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育人体系,探索在课堂中学习、在环境中熏陶、在生活中感悟的“通专”结合途径,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