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24)
2022(21)
2021(23)
2019(31)
2018(51)
2017(112)
2016(74)
2015(92)
2014(139)
2013(181)
2012(203)
2011(238)
2010(129)
2009(117)
2008(189)
2007(60)
2006(53)
2005(53)
2004(45)
2003(21)
作者
(293)
(229)
(215)
(201)
(151)
(100)
(93)
(92)
(85)
(84)
(81)
(80)
(79)
(78)
(76)
(73)
(72)
(71)
(68)
(67)
(62)
(57)
(56)
(54)
(53)
(49)
(49)
(49)
(48)
(45)
学科
(861)
经济(861)
方法(763)
数学(759)
数学方法(759)
管理(86)
(86)
理论(79)
(79)
(69)
(69)
货币(69)
中国(60)
市场(56)
(55)
企业(55)
(54)
金融(54)
物价(52)
产品(50)
(48)
贸易(48)
(47)
(47)
(47)
银行(47)
(45)
价格(44)
地产(39)
(39)
机构
大学(1652)
学院(1547)
(1083)
经济(1073)
研究(628)
中国(626)
(572)
(475)
金融(474)
经济学(469)
财经(462)
管理(450)
经济学院(432)
(420)
理学(365)
人民(361)
理学院(361)
财经大学(361)
管理学(360)
管理学院(359)
(349)
银行(342)
国人(337)
中国人(335)
中国人民(332)
(310)
中心(302)
(296)
金融学(292)
金融学院(282)
基金
项目(842)
基金(697)
科学(647)
国家(560)
(560)
研究(556)
科学基金(474)
资助(456)
社会(440)
社会科(431)
社会科学(431)
基金项目(360)
教育(345)
(290)
教育部(285)
自然(263)
自然科(259)
自然科学(259)
自然科学基金(256)
人文(254)
社科(226)
(225)
重点(224)
(219)
大学(213)
国家社会(206)
(204)
中国(203)
经济(202)
科研(196)
期刊
(1009)
经济(1009)
研究(879)
(578)
金融(578)
(468)
财经(324)
(272)
经济研究(252)
统计(215)
管理(205)
问题(150)
理论(147)
决策(144)
(144)
学报(143)
(140)
世界(126)
中国(125)
科学(123)
大学(121)
学学(121)
国际(115)
实践(113)
(113)
价格(108)
技术(108)
技术经济(106)
经济学(105)
财贸(94)
共检索到2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潘向东  
通胀:食品是表象,货币是主因(一)货币扩张是通胀的最主要原因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总体价格水平的持续的和较为明显的上升。我们把CPI作为通胀指标,2003~2004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伍戈  李斌  
长期以来,中国的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同步关系。但2010年下半年以来,这种稳定的关系似乎被打破,货币与通胀的同步关系出现趋势性背离。这无疑给经济预测以及宏观调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种趋势性背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未来这种背离是否仍将继续以及货币政策将如何应对,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得到若干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其仁  
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因为流通中钱的总量太多,超过了商品和服务供给的可能。如果仅仅大力打压高价,抑制通胀就难以期望好效果。通胀是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生产供给增长过多。分出诸如输入型通胀、成本推动型通胀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谢亚轩  
在发达国家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众多央行资产负债表显著扩张的条件下,全球仍处于一个低通货膨胀的环境,甚至不时要担心通缩威胁。这似乎违背了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个货币现象的道理,从而引发了诸多的思考和讨论。笔者认为货币数量方程式也许是一个简洁的分析框架,并且能够引发不少有意义的讨论。欧文·费雪在其代表作《货币的购买力》中提出货币数量方程PY=MV,即物价乘以实际产出等于货币供给乘以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殷醒民  
2008年10月以来,中美两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衰退。本文的研究显示,2008年,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长率是相似的;2008年底到2009年8月,中国的M1和M2增长率分别为20.6%和21.4%,而美国的M1和M2增长率仅为3.36%和2.14%,中国的通胀预期是市场对"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合理反应。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货币当局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比美国的政策干预更为积极。而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孕育着价格上涨的风险,货币政策应当从被动协调美国的相机抉择转向遵循货币数量规则,抑制通胀预期,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黎鹏  朱新玲  
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确定广义货币供应量M2、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与通货膨胀间存在因果关系,然后采用拟合模型,测度M2和CRB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弹性大小。最后根据模型拟合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及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孙立坚  
今天中国通胀压力高企不落的原因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基础货币投放过多或银行贷款冲动所造成的流动性泛滥的结果,而是内外错综复杂的货币环境和价格形成机制造成的后果。所以,靠我国央行简单的货币紧缩政策来抗衡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伍戈  
当前各界普遍将国内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相联系,"输入型通胀"也日益成为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本文在分析输入型通胀的内涵及其传导机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输入型通胀能否解释各国通胀差异的问题,并比较了各国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胀以及汇率政策在其中的作用,最后得出一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华平  贺根庆  
该文通过对Kydland-Prescott方程的改进,结合我国实际,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对不同信息结构下,中央银行和经济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货币政策的优化分析了我国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可行性。研究发现:稳定的通胀预期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中央银行采用机会主义获得的短期效用不能持久,反而导致通胀预期的不稳定,对经济的危害更大。最后,该文对货币政策的优化操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陆晓明  
要了解和预测联储的货币政策,不仅要理解其目标,而且需要了解联储评估和预测通胀的方法论及指标体系,以更深入理解联储的决策用意和出发点。该文探讨联储衡量通胀的目的和理念,其指标体系的设计和选择,分析其常用的主要指标及特征,评估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解析联储对目前通胀状态及前景的评估及面临的挑战。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马文涛  
本文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为框架,结合我国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现实和公众学习机制,探讨我国通胀预期的演变。研究发现:我国通胀预期的形成是货币政策、通胀目标和公众学习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对通胀目标采取顺周期调整,舒缓了外部冲击对货币政策的压力,在保持货币政策相对稳健性的同时,造成了通胀大起大落的变化周期;公众学习对通胀预期形成的影响受货币政策工具类型、反通胀立场、政策可信度的影响。我国在管理通胀预期过程中应明确构造以通胀目标为代表的名义锚,借助中央银行的沟通渠道,提高其透明度,通过反通胀实践,改善其可信度,以降低公众的预期形成偏差,引导公众形成与政策目标一致的通胀预期...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洛丽塔·梅斯特  王宇  
量化的通胀目标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形成通胀预期锚。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实现物价稳定目标,需要科学地测算通货膨胀率并进行通胀预测。货币政策需要前瞻性,然而基于市场数据的通胀补偿等指标无法准确评估长期通胀预期,需要通过对多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对通胀趋势和通胀预期的理解。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相玲  邵荣平  
自11月11日发布10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4.4%,PPI同比上涨5.0%的数据以来,社会各界对未来通胀的预期变得异常强烈。为管理通胀预期,国务院在最近一次常务会议上甚至表示,在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中国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成思  
通货膨胀动态路径的持久性特征发生转变可能是由于货币政策的系统性改进促成,也可能是因为外生随机扰动因素的属性变化(好运气)造成,不同动因的经济和政策含义截然不同。本文在应用中值无偏估计和未知断点结构性变化检验方法判断1983~2008年期间中国通胀持久性转变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真实经济产出、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互动关系设立多变量动态模型系统并进行对比仿真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通胀持久性在1997年以后出现显著性减弱,货币政策的系统性改进而非运气能够主要解释这种转变。这一发现对于使用真实GDP增长率和传统的真实GDP缺口来度量真实经济产出都具有稳健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