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72)
- 2023(12375)
- 2022(10420)
- 2021(9777)
- 2020(8124)
- 2019(18777)
- 2018(18427)
- 2017(34926)
- 2016(19084)
- 2015(21816)
- 2014(21837)
- 2013(21814)
- 2012(20427)
- 2011(18550)
- 2010(18466)
- 2009(17497)
- 2008(17753)
- 2007(15952)
- 2006(13909)
- 2005(12841)
- 学科
- 济(81929)
- 经济(81816)
- 管理(56707)
- 业(51959)
- 企(41689)
- 企业(41689)
- 方法(35889)
- 数学(31983)
- 数学方法(31729)
- 中国(26080)
- 财(23352)
- 农(23221)
- 制(20787)
- 贸(17531)
- 贸易(17520)
- 业经(17436)
- 易(17139)
- 学(15193)
- 农业(14942)
- 银(14671)
- 银行(14646)
- 行(14013)
- 体(13829)
- 地方(13699)
- 务(13623)
- 融(13603)
- 金融(13598)
- 财务(13591)
- 财务管理(13551)
- 企业财务(12835)
- 机构
- 大学(281892)
- 学院(278994)
- 济(124373)
- 经济(122000)
- 管理(103433)
- 研究(100524)
- 理学(88345)
- 理学院(87321)
- 管理学(86055)
- 管理学院(85511)
- 中国(78316)
- 京(59981)
- 财(59293)
- 科学(57831)
- 所(51258)
- 财经(46382)
- 研究所(46186)
- 农(46107)
- 中心(45425)
- 经(42152)
- 江(41680)
- 经济学(40201)
- 业大(38873)
- 北京(38626)
- 经济学院(36287)
- 农业(36219)
- 范(35781)
- 院(35719)
- 师范(35456)
- 财经大学(34336)
- 基金
- 项目(180803)
- 科学(142859)
- 研究(134447)
- 基金(132959)
- 家(115634)
- 国家(114714)
- 科学基金(97237)
- 社会(87620)
- 社会科(83067)
- 社会科学(83044)
- 基金项目(69466)
- 省(67903)
- 教育(61842)
- 自然(59941)
- 自然科(58521)
- 自然科学(58502)
- 划(58222)
- 自然科学基金(57509)
- 资助(54387)
- 编号(53746)
- 成果(45209)
- 部(42201)
- 重点(41329)
- 发(39441)
- 制(38006)
- 课题(37764)
- 创(37564)
- 国家社会(37402)
- 教育部(36471)
- 创新(35334)
- 期刊
- 济(137739)
- 经济(137739)
- 研究(87853)
- 中国(58209)
- 财(47468)
- 农(43021)
- 学报(42453)
- 科学(40092)
- 管理(37879)
- 大学(32604)
- 学学(30653)
- 农业(28776)
- 教育(28508)
- 融(28036)
- 金融(28036)
- 财经(24017)
- 技术(23141)
- 经济研究(22930)
- 经(20695)
- 业经(20533)
- 问题(18701)
- 贸(17191)
- 业(15894)
- 世界(14765)
- 国际(14727)
- 技术经济(13904)
- 版(13458)
- 理论(13081)
- 统计(12631)
- 现代(11836)
共检索到425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毛慧娜
本文运用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制约中国人口的中间变量和自变量,为寻找世界人口最佳控制途径提供定量分析方法和信息。制约人口数量的三个因素是:出生,死亡和迁移,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出生。它是人口再生产中最重要的人口现象。影响人口生育水平的因素是众多的,其中有对生育率起直接作用的生育意愿、生殖能力、计划生育的决策和方法等因素,它们是生育率的中间变量(即直接因素);有对生育率起间接作用的国民经济、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因素,它们是生育率的自变量(即间接因素)。现分别探讨如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梁秋生,李哲夫
中国 ①的计划生育工作起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从 1 95 5年到 1 971年 ,中国推行的是一般性的家庭计划生育政策 ,从 1 971年至今 ,中国推行的是家庭计划生育与国家计划生育相结合的政策。如果不实行任何形式的计划生育政策 ,2 0 0 0年末中国人口将会达到 1 8 5 8亿 ,如果象印度那样只倡导自愿实行家庭计划生育 ,将会达到 1 5 3 2亿。过去 45年中 ,中国一共少生了 5 88亿人 ,其中由于实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了 2 6 2亿人 ,而一般性的家庭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了 3 2 6亿人。计划生育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
人口 人口控制 出生率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国宏
从文化上解释不同文化社区的生育率差异,作为一种解释性的理论框架,学术界的研究迄今仍是初步的,并且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图就传统生育文化与中国人口控制问题作一较系统的探讨,就正于大家。 一、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什么是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在运用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石人炳
舆论控制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国人口控制中具有导向、评价和监督等作用。现在,一些地方的计划生育舆论还存在逆向性、软弱性和放纵性现象。文章认为,重视舆论的积极作用,消除舆论的逆向性,加强舆论宣传的科学性,是发挥舆论功能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魏津生
最近的10年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10年,也是中国人口控制面临巨大的挑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并在总体上取得了重要进展10年。如果说在这10年中,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的进展几乎都可以从有关数据指标时时序变化对比中直接观察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克钧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看,我国的长远人口总量应该保持在6亿以下,而中长期总人口目标应设定为"十一五"时期末人口总量控制在13.4亿人以内;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亿人左右;2030年人口总量峰值为14.2亿人左右。在峰值以后,还要继续努力,到21世纪70年代以后使我国人口下降到6亿左右。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人口 控制目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瀛通
尽管近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口控制成效的作用日趋明显,但是,在已经过去的30年,人口控制的成效差异,关键还是取决于实施的不同生育政策。以政策的实效差异划分,大体可分为三个10年。20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则是在吸取三个10年宝贵历史经验与沉痛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科学抉择。鉴于本研究的需要,将某些学者的论述加以引用,希望引起同仁关注。一种学术观点能否站得住,关键在于是否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检验。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铮,李建保
世界各国生育率转变既有共同的规律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通过国际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生育率转变规律的认识,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和文化诸因素及实行计划生育对生育率转变的作用,以利于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背景 今天,世纪之交的中国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诸多方面都已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的人口发展也不例外。从历史变革的背景下审视人口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说,对人口问题认识的推陈出新既是变革的反映,也是变革的动力。 正如有识之士所共同关注的,当代中国人口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有关社会大转型中人口转型问题的讨论正趋热烈。譬如,中国人口已开始转向低、负增长,人口转变增长开始转向人口惯性增长,等等。总之,中国人口发展中互相交织的内生变化和外生变化正在重新塑造中国人口增长新的机制,赋予中国人口发展新的特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马安,查瑞传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中国人口最新的全面准确的统计资料。目前,10%抽样汇总材料已经发表。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可概括看出我国人口的现状和发展中的某些特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岸柳,邬沧萍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必须将对外经济贸易引进中国人口学的视野之中。近期内,入世对中国人口的主要影响是改变劳动力人口的状况。外贸的增加通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避免“比较利益陷阱”,缓解劳动力人口过剩,提高其素质;跨国公司的投资扩张促使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产业技术进步,劳动力人口在此进程中将扮演核心角色。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孙祁祥 朱南军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人的国家,这将给养老、护理等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供给格局、社会保障体系、传统家庭结构等都造成持续冲击。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绍凤,孟向京
本文利用人口预测模型和劳动力需求经济增长弹性法,对中国2040年以前劳动力总供求变化趋势、在业人数变化趋势、劳动力城乡结构变动趋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失业与隐形失业都将还有一个继续恶化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将需经历30年以上的漫长历程。因此,是否有利于就业和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应是制定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则之一。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马安 ,查瑞传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中国人口最新的全面准确的统计资料。目前,10%抽样汇总构材料已经发表。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可概括看出我国人口的现状和发展中的某些特点。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妮娜 刘诚
中国要实现真正的人口城镇化,需厘清两方面问题,一是目前实现人口常住化的条件并不成熟,二是城-城流动人口市民化是实现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大城市、发达地区继续依托城市户籍制度,而小城镇、欠发达地区可推行人口常住化,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城流动人口应"一分为二"考虑。具体的,本文提出了三条路径:(1)借助产业留人与送人的经济路径;(2)不同类型地区/城市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路径;(3)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其中,经济路径打基础,公共服务路径给保障,城乡一体化路径求突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