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87)
2023(11145)
2022(9331)
2021(8522)
2020(6871)
2019(15611)
2018(15500)
2017(27331)
2016(15522)
2015(17369)
2014(17548)
2013(16908)
2012(16457)
2011(15518)
2010(16386)
2009(14995)
2008(14677)
2007(13416)
2006(12789)
2005(12382)
作者
(44256)
(36830)
(36597)
(35288)
(23871)
(17639)
(16709)
(14367)
(14094)
(13639)
(12665)
(12247)
(12153)
(12014)
(11677)
(11595)
(10950)
(10774)
(10706)
(10453)
(10101)
(9186)
(8955)
(8722)
(8415)
(8322)
(8291)
(8268)
(7626)
(7321)
学科
(81073)
经济(80998)
管理(34077)
(29986)
中国(28712)
地方(25668)
(21804)
企业(21804)
教育(21167)
方法(20061)
(19031)
(18930)
数学(16818)
数学方法(16568)
业经(16487)
地方经济(15894)
(14076)
理论(13432)
(13092)
农业(13052)
(12985)
金融(12984)
(12638)
银行(12620)
(12407)
(12362)
发展(10860)
(10773)
贸易(10753)
(10733)
机构
大学(223176)
学院(218621)
(93691)
经济(91525)
研究(90742)
管理(70286)
中国(64822)
理学(56982)
理学院(56115)
管理学(55039)
管理学院(54579)
科学(51278)
(50968)
(46772)
(43906)
研究所(41578)
(41254)
师范(40991)
中心(39172)
(38717)
教育(34903)
北京(34364)
(33656)
师范大学(33448)
财经(32517)
(32091)
(30588)
经济学(29517)
(29141)
(27628)
基金
项目(127105)
研究(102830)
科学(100284)
基金(86633)
(74037)
国家(73198)
社会(64085)
科学基金(60734)
社会科(60495)
社会科学(60484)
教育(53207)
(51317)
(44243)
编号(43622)
基金项目(43153)
成果(40023)
资助(35704)
课题(35066)
(34910)
自然(33815)
自然科(32964)
自然科学(32955)
自然科学基金(32318)
重点(30551)
(29215)
发展(29134)
(29002)
(28628)
(26856)
规划(26671)
期刊
(124301)
经济(124301)
研究(88687)
中国(63829)
教育(58008)
(32988)
(32521)
学报(30918)
管理(30021)
科学(28652)
(25282)
金融(25282)
大学(24796)
技术(23474)
农业(21706)
学学(21155)
经济研究(20372)
业经(18428)
财经(17427)
问题(15507)
(15367)
职业(14174)
图书(13698)
(12587)
(12570)
论坛(12570)
世界(11821)
(11637)
(11549)
国际(11456)
共检索到389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矗  
本文通过建立唯一的近代府级横截面数据,考察了通商口岸促进近代经济长期发展的效应和机制。研究表明:通商口岸对20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即距离通商口岸越近的地区,城市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通商口岸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包括中国留学生、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等新生事物首先在通商口岸兴起,再向内地推广辐射,进而促进了近代人力资本的发展,最终决定了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不仅丰富了现有关于历史冲击对经济发展长期影响的历史计量学文献,同时也为当前我国如何利用港口等交通枢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矗  
本文通过建立唯一的近代府级横截面数据,考察了通商口岸促进近代经济长期发展的效应和机制。研究表明:通商口岸对20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即距离通商口岸越近的地区,城市人口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通商口岸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包括中国留学生、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等新生事物首先在通商口岸兴起,再向内地推广辐射,进而促进了近代人力资本的发展,最终决定了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不仅丰富了现有关于历史冲击对经济发展长期影响的历史计量学文献,同时也为当前我国如何利用港口等交通枢纽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了历史经验方面的借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圣民  
计划经济时代实施农业支持重工业的政策和推行工业化战略无可厚非,但在实施这种战略、调节工农业关系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调度失误。用人民公社体制来调节工农业关系,相对互助合作经营制度而言,这种制度安排并不是加速工业化积累的必要条件,还部分抑制了农业生产效率,对工农业生产而言都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调度失误引发的损失是: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各损失了1/3的潜在收益,工业部门损失了多则8%少则2%的潜在农业剩余支持。损失的社会剩余总量,至少是同时期转移给工业的农业剩余量的两倍,调度失误的损失远大于推进工业化战略的成本。本文还揭示了改革之初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带动整体经济增量改革的逻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楠  
近代农民离村问题是近代乡村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现有关于农民离村决定因素的争论依然存在,尚未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因素展开,即农民离村是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还是自然社会环境恶化亦或是近代商业化的结果。为消除争论,本文采用民国时期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提供的村级微观面板数据,通过历史计量学的方法对农民离村决定因素进行再讨论。研究发现: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商业化是导致近代农民离村的根本原因;而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恶化只在短期内起作用,仅是农民离村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隋福民  
本文主要从历史角度梳理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对经济史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经济学早期研究中的历史方法、历史学研究视域从政治、外交转向到社会经济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对社会学思想、观点和方法的吸收是促使经济史产生和发展的多种力量。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陈良华  刘文鹏  
以 192 0年成本记录与会计账户一体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成本计量模式已面临着“相关性消失”的严峻挑战 ,80年以后突破会计账户约束的新成本计量正在形成。从历史角度来考察成本计量模式演进过程 ,可以更好地理解成本计量与企业管理发展的关系 ,从而揭示出成本计量的内在发展规律。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金玉国  
20世纪中叶,因子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的发展完善,解决了潜变量的测度及其相关关系衡量问题,奠定了潜变量因果模型的方法论基础。此后,潜变量模型被引入到计量经济学研究领域,依次经历了共同结构范式模型、经典潜变量模型和非经典潜变量模型三个阶段,逐步成为现代计量经济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方法论角度对计量经济学中的潜变量模型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考察,比较了各个阶段建模方法论的特征,归纳总结了其发展演化规律,并对下一步研究的重点领域进行了展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顾小林  杜宇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应展宇  
银行是市场经济中极为特殊的一类企业,其治理模式及其演进也有别于其他企业。通过对美国商业银行历史的考察,我们发现美国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形成受到了危机和金融监管的巨大影响,进而表现出较为浓重的事前治理色彩,即监管部门充当关系型投资者的角色,对银行的日常运营进行较高程度的干预。近20年来,来自市场的并购与业绩敏感报酬等激励约束机制开始在美国的银行治理中发挥作用,出现了事前治理模式与事后治理模式的融合。美国商业银行治理模式的起源与演变不仅是经济效率取向变革的结果,而且也是根植于其特有的平民主义、联邦主义等政治传统以及相关利益集团的斗争,具有较为明显的国别特性。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建利  
我国的陆疆边界从东北的鸭绿江口至广西北部湾的北仑河口,绵延2.28万公里,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9个省区,分别与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志颖  于天福  
以东北东部边境口岸经济发展问题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该区域口岸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系统提出了该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针对东北东部边境口岸较多、口岸经济发展无序及缺乏全局性规划的具体现状,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了口岸经济发展中各边境口岸的层次定位及其腹地问题,将东部边境口岸分为核心、重要、一般三个层次,并对其口岸功能进行定位,以为东北东部边境口岸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夏春玉  丁涛  
国内一些学者一直致力于流通理论或流通经济学的构建,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仍未能摆脱流通理论的贫困状态。对于如何构建流通理论,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尤其对于流通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依然存在争论。文章主要沿着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探寻流通理论在经济学中的踪迹,以期对诸如流通理论的存在性、流通理论的研究对象或核心范畴、流通理论与新兴经济学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叶烽   王嘉瑞   丁预立   潘意文   吴湘华  
市场是否挤出了信任是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的经验品模型模拟了“有市场”环境,同时运用组内设计和数据平移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博弈结构完全相同的模型来刻画“无市场”环境,并设置了七个实验局分别剥离了市场中的语言描述、消费者选择权、商家定价权三个要素,从而全面对比了“有市场”与“无市场”时信任水平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首先,市场能够有效提升信任水平,市场与信任可形成正反馈,这进一步凸显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消费者选择权与商家定价权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对称,其中消费者选择权是关键因素,保护消费者权益对于构建一个良性有效率的市场尤为重要;再次,声誉是消费者选择权促进信任水平提升的重要渠道。本文加深了我们对市场自由竞争本质以及市场机制运行的理解,并为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保障消费者权益。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敢  丘海雄  
"幸福悖论"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命题,也是正发生于中国相对富裕地区的一个显著性社会现象。不同于经济学主要经由外在经济发展指标去推断个体内心幸福的做法,经由对经济学"幸福悖论"命题的理论反思与发生在珠三角西岸城市顺德"幸福悖论"现象的实地考察,以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思想导线,从社会文化价值整合角度去诠释文化及其向度如何影响幸福以及这种影响背后蕴含的社会治理意义,即对"为什么不幸福、如何才能幸福"做出一个文化层面的解答。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赴越考察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派出以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于祖尧为团长、前所长何建章为顾问、张荣刚、郑红亮、胡淑珍为成员的一行5人,于1996年5月27日至6月6日赴越南考察访问,受到越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等单位的热情接待。考察团先后同越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越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越南国家农业与农村发展部、越南国家劳动荣军部、国家计划投资部发展战略研究所、国家行政学院,以及海防市政府和胡志明市政府等单位的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现将考察了解到的越南经济革新与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