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28)
- 2023(2459)
- 2022(1941)
- 2021(2082)
- 2020(1551)
- 2019(3678)
- 2018(3867)
- 2017(5384)
- 2016(4332)
- 2015(5011)
- 2014(5248)
- 2013(4364)
- 2012(4156)
- 2011(4089)
- 2010(4429)
- 2009(3910)
- 2008(3892)
- 2007(3845)
- 2006(3659)
- 2005(3498)
- 学科
- 教育(18908)
- 中国(9678)
- 济(7361)
- 经济(7353)
- 理论(7290)
- 管理(6176)
- 教学(5983)
- 学(5387)
- 业(4598)
- 企(3914)
- 企业(3914)
- 发(3667)
- 发展(3466)
- 思想(3422)
- 革(3381)
- 展(3343)
- 研究(3284)
- 高等(3242)
- 政治(3232)
- 改革(3207)
- 思想政治(3027)
- 政治教育(3027)
- 治教(3027)
- 德育(3005)
- 学校(2796)
- 教育改革(2791)
- 学法(2721)
- 教学法(2721)
- 技术(2557)
- 农(2458)
- 机构
- 大学(61124)
- 学院(55117)
- 教育(26644)
- 研究(22761)
- 范(20498)
- 师范(20468)
- 师范大学(17005)
- 京(15114)
- 科学(12621)
- 济(12509)
- 经济(11894)
- 所(11478)
- 管理(11428)
- 职业(11288)
- 江(10879)
- 北京(10766)
- 教育学(10473)
- 研究所(10263)
- 中国(10133)
- 技术(10053)
- 理学(8841)
- 州(8612)
- 理学院(8567)
- 中心(8386)
- 管理学(8221)
- 财(8122)
- 管理学院(8072)
- 教育学院(7727)
- 职业技术(7713)
- 院(7697)
共检索到101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谢延龙 杨春芳
哲学的语言转向唤起了教育的语言转向。教育的语言转向有双重意蕴:语言是教育的工具,语言是教育的家。不同的语言与教育相遇,展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研究和教育生活图景。通向语言之途的教育,所要达于的是一种超越了工具论和本体论的语言,是一种在更高层面实现了二者辨证融合的语言。
关键词:
语言转向 教育研究 教育生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涂艳国 吴河江
哲学是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20世纪的哲学"语言转向"对教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打破了语言在教育学研究中的沉寂状态,开启了教育学研究"通向语言之途"。教育学研究"通向语言之途"主要有三种路径:一是借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教育理论进行语言分析;二是以语言为视角研究教育生活中的交往;三是从本体论语言哲学出发开展教育研究。教育学研究"通向语言之途"艰难曲折,至今尚未真正抵达语言之境,因而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回顾和反思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益启示。展望未来,主要的研究课题可能涉及以下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国外相关成果的译介与研究;二是借鉴和吸收语言学与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加强教育学关涉语言的研究,努力提升研究水平;三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和需求,沿着教育学研究"通向语言之途"的三种路径继续深化和拓展相关研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成全
当代哲学的"语言转向"表明: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科学与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最明显地表现在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间的争论。事实上,经济学是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新途径。经济学的语言转向表现在:一是制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二是博弈论认为,任何词语的特定含义都是通过某种语言演化的最优化过程而形成的演化均衡来确定的。三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只强调了科学语言而排斥了人文语言和日常语言,这恐怕很难向人们提供和展现一种失真较少的真实经济世界图景。
关键词:
经济学 "语言转向" 哲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彭志红 朱九思 文辅相
语言教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和终身性,语言教育功能的研究是语言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本文以文献收集、比较研究、调查访谈和实例分析为主要方法,以语言是教育的资源为理论前提,从智育、美育和德育三个方面展示了语言的教育功能。全文共有七章,依内在逻辑结构分成了四个部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加渔
概念重建之后,课程被化约为作为语言样态存在的"符号表征",其涵括的"符号潜能"和语言意蕴得以彰显,课程语言问题由此成为课程研究的焦点,并促使整个课程领域发生"语言转向"。语言转向之后,课程研究从科学语言时代迈入诗性语言时代,呼应了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的范式转型,其主旨在于反思课程教学实践和观照课程主体生命。
关键词:
语言 课程语言 语言转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董云川 王果
语言内在于教育的所有环节,并外在地形塑着高等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运行以语言为媒介展开,教育质量依赖语言进行甄别,语言运用也会影响到教育的生态。高等教育与语言的紧密关联,分别体现于两者间的历史同向性、知识关联性和功能契合性。而今,体制话语和技术表述双重助推促成了语言至上的趋势。一方面,纵向贯通且资源富集的教育体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教育政令为表现形式的强势话语;另一方面,日新月异的技术对教育学术话语的横向渗透和机巧性替代,使得高等教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被技术语言冲击和捆绑。高等教育在多重力量的裹挟下形成了“表述重于本质”的行为倾向,教育过程出现了“概念与本质”和“名与人、事之实”的割裂现象。由于真实的人与事持续隐退于教育场域之中,因之而形成了“言甚于实”的教育标榜生态。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理性调适语言的定位,教育评价的原点应从人为的语言转向关注完整的人,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从注重“表述”回归到“人事”本身,教育的生态逻辑应从语言竞争走向语言悠游。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语言 话语 技术 教育体制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龙江
言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个体内部言语机能的成熟与外在环境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聋儿言语习得的外部环境有很多因素 ,集中于四个方面 :助听设备的利用程度 ;对语言环境的重视程度 ;能否建立聋儿正常交流心态 ;能否做好“聋健合一”。
关键词:
聋儿康复 语言教学 教育环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洪洁
教育是一个宏大的概念,牵扯着社会各界的方方面面。在过去并没有教育这个词,先人将"教"与"育"分成两个单独的字来理解,"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在看来,教育在时代的发展下,显然已被社会赋予更多、更全新的意义。我们现在处于各国语言教育盛行的时期,是经济、文化全球化造成了这样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院校设立日语专业的只有寥寥几所,而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日语教育从业者以及学习人数在我国的占比率逐年递增,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日语进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巴登尼玛
本文就当前藏区学校教育中的教学语言问题作了较深入的调查,分析了教学语言选择对藏族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归纳了当前教学语言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从而提出了作为人的生命一部分的教育所应考虑的基本条件和学校教学语言选择的依据,以对藏区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法论依据。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石中英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在幼小衔接期间,语言教育关系儿童综合素养的培养,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成效。因此,应构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家庭生态系统,发挥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方面的优势,承担起家庭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应有的责任。在家庭语言教育中,应着眼于:帮助儿童建立课题意识,在语言学习和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学习中渗透科技信息,利用高科技手段辅助家庭语言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引导和情景创设,帮助儿童形成创造性思维;不局限于家庭小课堂,深入到大自然中锻炼儿童感知能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诗亚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经历过千百年甚至上万年的演变,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习俗内涵。一种语言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种文化、一个文明的消失,这个减法是做不得的。因此,保护一种语言,不仅是语言保护自身的问题,而且也是保护一种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独特的习俗和独特的人类文明。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区分"双语"和"双文"这两个概念的差异。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长久地保持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与秦始皇时所奠定的"书同文"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汉字对我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各民族和谐共生局面的形成是长期以来各民族文化内在整合的结果,是基于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历史上主要是通过教育等手段来实现的。"互联网+"时代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利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网络资源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二是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各民族语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邬大光
语言流变不是一种简单的纯语言现象,它所反映的不只是语言要素和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的发展变化,而且还反映着某种新旧观念或思想的进入或消失。同样,高等教育语言流变不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教育语言现象而存在,其背后隐藏的是高等教育理念、属性、结构、功能、形式等的变化或变革。高等教育语言流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在不断变化,因而描绘高等教育变化的语言也自然要变。本刊发表这组笔谈,目的就是从语言流变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变革和高等教育研究,并欢迎大家参与此问题的讨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季艳
作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的语言在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教育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育的精神家园,教育与语言有着不解之缘,人作为一种语言存在物,教育从根本上就是为了人的实现,教育和语言本身都是文化,文化是教育作为语言存在之源。教育作为一种语言存在,在现实教育场中是以听、读、说、写四种最核心的语言形态展开的,语言对人的德、智、美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语言进入教育活动,对传统教育活动走出困境带来了曙光和希望。为此,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彭宣维翻译的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博士文集《语言与教育》一书,对于提高我国语言学理论教学有着很多的帮助。韩礼德文集中所探讨的问题都是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谭晓健 陈君玉 李珍珍
缅北八莫华裔学生均为汉缅双语人或多语人,其汉缅语水平相当,在家庭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在华校中多使用汉语(普通话为主),缅校中多使用缅语,在校外社会交往中主要使用汉缅双语。他们对汉缅语均持积极的态度,对母语文化和本族群高度认同。当地政府应充分尊重和保障包括华人在内的境内各民族接受母语教育和使用母语的权利,汉语教育应纳入其国民教育体系。
关键词:
缅甸 华裔学生 语言生活 语言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