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24)
- 2023(9315)
- 2022(7600)
- 2021(6926)
- 2020(5699)
- 2019(12296)
- 2018(11873)
- 2017(21906)
- 2016(11492)
- 2015(12958)
- 2014(12369)
- 2013(11574)
- 2012(10577)
- 2011(9492)
- 2010(9902)
- 2009(9710)
- 2008(8640)
- 2007(7878)
- 2006(7128)
- 2005(6450)
- 学科
- 济(40718)
- 经济(40676)
- 管理(36526)
- 业(34752)
- 企(30836)
- 企业(30836)
- 融(25723)
- 金融(25716)
- 银(23306)
- 银行(23284)
- 行(22676)
- 中国(19907)
- 制(13948)
- 方法(13626)
- 财(13308)
- 技术(12678)
- 业经(11647)
- 地方(11268)
- 数学(11164)
- 中国金融(11140)
- 农(11024)
- 数学方法(10984)
- 体(10069)
- 理论(10005)
- 学(9619)
- 技术管理(9376)
- 务(8821)
- 财务(8787)
- 财务管理(8774)
- 企业财务(8422)
- 机构
- 学院(154047)
- 大学(151866)
- 济(61315)
- 经济(59805)
- 管理(54897)
- 研究(53531)
- 中国(47858)
- 理学(46150)
- 理学院(45640)
- 管理学(44695)
- 管理学院(44425)
- 京(32240)
- 科学(32123)
- 财(31092)
- 中心(26953)
- 所(26537)
- 农(26154)
- 江(24391)
- 研究所(23982)
- 财经(23765)
- 业大(21956)
- 经(21521)
- 北京(20290)
- 农业(20289)
- 州(20208)
- 院(19804)
- 范(19754)
- 师范(19467)
- 经济学(19455)
- 银(18878)
- 基金
- 项目(102451)
- 科学(80286)
- 研究(76192)
- 基金(72473)
- 家(63623)
- 国家(63046)
- 科学基金(53888)
- 社会(48150)
- 社会科(45676)
- 社会科学(45662)
- 省(42490)
- 基金项目(37669)
- 划(34660)
- 教育(34495)
- 自然(33355)
- 自然科(32656)
- 自然科学(32647)
- 自然科学基金(32053)
- 编号(30354)
- 资助(28807)
- 成果(25220)
- 创(24915)
- 重点(23670)
- 创新(23396)
- 发(22999)
- 课题(22451)
- 部(21134)
- 国家社会(20264)
- 项目编号(19297)
- 性(19248)
共检索到2477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花建 陈清荷
沉浸式体验是当今文化与科技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业态,也是文化产业领域中具有前沿性和成长性的新兴样式。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大学、企业等纷纷加大了对它的研究和开发,中国必须在这一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它的特征和意义看,它是一种以空间造境为核心业态、依托数字化准客体而建立起来的体验活动;它让观众从真实的体验进入虚构的世界,传达了创作者对于自我、万物、世界、宇宙等的新解读和新表达。从它的内在结构和发展机制看,它具有大奇观、超震撼、全体验、逻辑力的产业形态;它集成了大量科技成果的数字化"准客体",又融入了大量富于现代审美特色的创意内容。从它的创新活力和产业竞争的角度看,中国要加快发展沉浸式体验,就要在文化产业领域推动"科创+文创",形成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优势,高度关注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扩大开放中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乔延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艺术与科技的不断融合推动了艺术人才与科技人才的高效交流互动。笔者深入研究分析影响社会个体呈现和人才集聚的因素,以期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分析提供一定参考。《新媒体装置:公共艺术中的科技创新》一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以艺术与科技的碰撞、融合为立足点,介绍了体现艺术与科技相辅相成的绝妙公共艺术装置,从流光灯到"人造星空",从"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玲
现代社会对媒体与设计艺术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外著名大学的同类学科,强调设计与科技、人文的结合,注重加强与政府、企业和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合作,他们的机构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对我国的媒体与设计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因此,提供研究与实践相交融的高起点、高水平优质教育,培养学生既有科学家的头脑、又有艺术家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有宽厚知识面的、复合型的设计人才就是我国同类教育的努力方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雷 王玏 高翅
从研究中国传统寺庙园林空间特征入手,对武汉宝通禅寺园林的整体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各层次空间在幽深清远的意境营造上进行了阐述。结合武汉宝通禅寺园林空间艺术上的开合收放以及意境营造上的关系,指出现代城市园林空间设计中存在只注重功能完整和形式统一而缺乏满足精神需求的不合理现象,提出希望通过研究充满诗画艺术魅力的寺庙园林空间,能为人们创造出一片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寺庙园林 空间 层次 中轴线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马岩 郑建明 王翠姣
我国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存在文化成果宣传推广意识薄弱、推广手段单一、用户需求把握不准、互动性差等问题。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要提高智慧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效能,需要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树立成果推广意识,构建适应全媒体传播模式的智慧公共文化成果推广传播的话语体系,打造全媒体融合的服务推广宣传链,提高用户需求精准分析能力,完善社交互动功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艳
数字媒体技术的诞生为我国媒体艺术教育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命活力,高校为加快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基础教学设施,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该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要深入讲解基本原理,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学会归纳总结经验,加强团队合作与他人交流合作精神,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妥建清 苗文宇
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媒介融合,沉浸式艺术的生产利用任何可塑造沉浸感的新旧媒介,实现“泛媒介融合”。其跨媒介叙事方式有助于构建去中心化生产模式,并将过去“传播—接受”的线性路径转变为“人即媒介,媒介即人”的不分彼此的状态。“沉浸场域”开放的意义空间促使观者以具身性的方式参与其中,藉由身体赋予作品生命力,形成技、身、心的合一。沉浸式艺术以观者的接受和创造性理解作为文本意义生成的根源。这一本己性体验不仅契合了沉浸式艺术“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特质,而且能够帮助观者建构自身精神世界的力量。沉浸式艺术使得媒介与人、身体与作品、文本与观者的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从“间性”问题出发探讨沉浸式艺术生产,可以走出当代艺术发展中流行的“唯技术论”与“唯艺术论”的困境,重新审视未来艺术的发展和审美嬗变。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陈渝 王馨笛
微博在内容日趋多元化、内容营销与数字营销并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导致用户流失等问题。新媒体时代,微博应用沉浸式信息流的设计特点吸引着众多用户沉浸其中,但影响用户沉浸状态与持续使用行为的关系尚缺乏理论支撑。本研究以沉浸理论为基础,引入潜在示能性作为调节变量,实证分析微博用户沉浸状态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强调沉浸与持续使用行为的联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熊澄宇
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教育熊澄宇一什么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从传播学的角度解释,媒体即人类用于交流的信息载体,如文字、数据、语言、图形、图象、音乐、动画以及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多媒体即多种媒体的综合集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宋蒙蒙 乔琳
粉丝页作为虚拟品牌社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当下品牌营销的发展趋势。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中韩两国粉丝页用户品牌参与和沉浸的五大动机因素(功能性、社会心理、享乐性、经济性和品牌形象),以及沉浸和参与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参与和沉浸的动机均有差异,并且对用户的购买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是首篇聚焦比较中韩消费者粉丝页参与和沉浸的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活跃社区环境、分类话题、优惠促销等差异化营销策略,有助于为中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虚拟品牌社区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虚拟品牌社区 参与 沉浸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文润 王阳萍 雍玖 岳彪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了一个包含脚本设计、三维建模、场景搭建及交互功能的ZYJ7电液转辙机虚拟仿真实验。用3ds MAX和IdeaVR设计虚拟现实交互场景,用交互大屏、带有刚体的3D主动立体眼镜及红外MotionCamera相机等交互设备实现虚拟拆装、动作原理动画、视频讲解、PPT介绍及答题考试等功能。通过案例设计,帮助学生熟悉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发过程,掌握建模、虚拟场景设计、实现交互控制的方法。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罗珽 冷伟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领域的各种测量和模拟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对数据的可视化和实时分析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二维可视化方法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地球科学的科研和教学需求.新一代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使观察者能够直观地观察和分析三维地球的科学数据,并与数据进行交互,实现沉浸式地实时分析或远程虚拟野外考察,这将帮助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更快更准确地理解三维地球科学数据.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能促进新的科学发现的产生,并能够帮助地球科学的成果在大众中的科普推广.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本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各种具体应用方式,讨论了该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优势与前景,以及进一步拓展应用水平还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沉浸式 虚拟现实 地球科学 数据可视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戴传江
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论、不离世间觉的解脱论,是慧能禅宗思想在生命本质、生命境界、生命智慧等方面的渐次展开,集中体现了禅宗的生命解脱之道。慧能后学继"顿悟见性"而倡导"触类见道",解决了传统佛教及慧能禅学对于现实人心与本体佛性两者之间无法相应而又必须相合的二元悖论。当代佛教"心灵环保"和"境解脱"思想的提出,则是传统禅宗"不离世间觉"思想的现代开展。
关键词:
禅宗 生命解脱 现代开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天宇
教育的使命既在于教化人的本性,又在于回归人的本性。以德育人是以道德教化人性,培育人性中善的种子;以美育人则在于通过艺术的熏陶,回归人性中的真善美。二者相辅相成,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以德育人和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要将二者充分融合,推动我国教育朝更高水平提升。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在提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