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39)
2023(7822)
2022(6611)
2021(6351)
2020(5213)
2019(11824)
2018(11527)
2017(21940)
2016(11176)
2015(12685)
2014(11863)
2013(11622)
2012(10541)
2011(9554)
2010(9328)
2009(8888)
2008(8611)
2007(7263)
2006(6559)
2005(6039)
作者
(28665)
(23720)
(23429)
(22706)
(15154)
(11178)
(10735)
(9165)
(9045)
(8275)
(8190)
(7938)
(7510)
(7464)
(7408)
(7230)
(7130)
(6831)
(6814)
(6407)
(5860)
(5779)
(5554)
(5427)
(5352)
(5342)
(5252)
(5012)
(4682)
(4634)
学科
(42939)
经济(42889)
管理(28637)
(25292)
(20197)
企业(20197)
(19904)
银行(19759)
方法(19277)
(18492)
(17642)
数学(17591)
数学方法(17489)
中国(16634)
(12609)
金融(12608)
(12446)
贸易(12432)
(12265)
(11199)
(10693)
(10538)
制度(10535)
业务(9655)
业经(8814)
(8616)
银行制(8470)
体制(7586)
环境(6853)
农业(6704)
机构
大学(147787)
学院(146754)
(70690)
经济(69559)
管理(54359)
研究(53447)
中国(51642)
理学(45674)
理学院(45212)
管理学(44674)
管理学院(44397)
(33810)
(31545)
科学(27842)
财经(26920)
(25714)
中心(25282)
(24883)
经济学(24183)
研究所(23206)
经济学院(21826)
(21554)
银行(20574)
财经大学(20472)
北京(20452)
(20446)
(20347)
(19201)
(18975)
(17723)
基金
项目(95133)
科学(76220)
研究(72358)
基金(72322)
(62444)
国家(62018)
科学基金(53375)
社会(49017)
社会科(46718)
社会科学(46712)
基金项目(36836)
教育(33006)
(32894)
自然(31961)
自然科(31296)
自然科学(31289)
自然科学基金(30774)
资助(30263)
(28850)
编号(28113)
(23061)
成果(22851)
国家社会(21892)
中国(21856)
重点(21647)
(20554)
教育部(20512)
(20003)
人文(19302)
课题(19276)
期刊
(74269)
经济(74269)
研究(51161)
(31028)
金融(31028)
中国(30659)
(25712)
管理(20643)
科学(19219)
(19037)
学报(18667)
大学(14806)
经济研究(14303)
财经(14170)
学学(13995)
教育(13333)
(12231)
农业(12014)
(11271)
国际(11016)
技术(10702)
业经(10541)
世界(9742)
问题(9518)
(7344)
理论(7235)
技术经济(6470)
会计(6443)
统计(6344)
(6309)
共检索到235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光春  
随着中国“入世”,“透明度”的原则被越来越多的提及。透明度是国际金融中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最大化的透明度已经获得普遍接受。金融透明度或信息披露使得社会公众及银行业监管部门能更加准确地评价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从而有利于市场规范和监管。本文拟就“透明度”与我国银行监管的问题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光宇  蒲勇健  
本文通过商业法规对银行透明度要求进行分析,借鉴德国银行业重视发挥银行股东、次级债持有者等市场参与者作用,通过股票价格等关键市场指标增强透明度监管的经验,并针对我国银行透明度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着力改善银行股权结构,将国有股股东转变为真正的市场参与者,鼓励上市、发行次级债,严格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信息披露要求,成为加强银行监管,维护银行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辅助手段。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巩云华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较旧巴塞尔协议最大的突破是在银行监管中引入了透明度原则,即信息披露制度。该制度立足于社会利益论、立足于银行是一个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市场约束的基础和保障、是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补充、是一种有限信息披露的理念。但该制度要求范围过于宽泛增加了银行的无效成本,在统一标准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纪建悦  毛颖  
市场失灵的存在,使银行监管成为必须,而银行监管的核心是对信息的监管。最近十几年来,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业务的日益复杂、传统监管的乏力以及对市场约束的依赖使得调整银行监管的信息结构,提高监管信息的质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共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振江  
目前,中国上市银行股价大面积"破净",总体估值水平与行业基本面出现严重背离,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的不信任。而中国银行业风险披露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市场信任重建的障碍。后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推动上市银行大幅度改进风险披露,有效稳定和提升了市场估值水平。中国银行业可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增加风险信息供给、提升风险披露透明度,提振资本市场信心,改善行业估值环境。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连平  戈建国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国内银行监管规则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和重大修改,也标志着国内银行业将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施巴塞尔III。新规则在风险权重体系、最低资本要求、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等方面对商业银行带来了压力,部分银行必须通过外源融资才能达到要求。四级分类监管体制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实施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要求。国内个别银行可能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短期将承受较大的压力,如何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也成为监管机构面临的新的挑战。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巴曙松  金玲玲  朱元倩  
金融危机以后,巴塞尔委员会推进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应对国际监管改革,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银监会明确提出中国银行业同步实施巴塞尔Ⅱ和巴塞尔Ⅲ,并迅速出台包含四大监管工具的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在吸收了巴塞尔Ⅲ资本框架中逆周期监管等新的监管思路基础上,又与之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在对巴塞尔Ⅲ资本监管框架改进进行简要分析后,将之与我国实施新监管标准最新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并用定量的方法探讨这一系列的指标修订将对我国银行业资本管理带来的影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敏聪  
“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监管演进的新阶段,它将促进央行的独立决策和银行业监管的进一步专业化、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加快商业银行的民营化进程并加强监管。但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仍存在一些问题,为充分发挥银监会的作用,继续完善监管体制,应大力完善金融法规、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解决原监管体制的遗留问题。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刘莉亚  黄叶苨  周边  
本文通过构建理财产品供给-需求模型,得到提升理财产品透明度能够缓解影子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但不一定会抑制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发展的理论结果。利用2006—2016年理财产品的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监管套利是商业银行大力扩张表外理财业务的动因之一,银行透明度和理财产品透明度的提高能够缓解监管压力导致的影子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但不必然会抑制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发展。基于此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贺文峰  
文章基于90年代以来大量监管文件和数据,对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体系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了资本定义、风险权重、资本计量方法、资本监管体系和违规惩罚措施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演变过程。揭示了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发展动态与脉络,展示了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体系从简单的资产负债管理到基于内部评级法的组合管理,从单一风险管理到全面风险管理,从微观监管到宏观审慎监管的演变过程。最后,为进一步改进资本监管,文章提出了资本监管的改进建议,如监管当局应重视银行风险行为的异质性,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政策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凯风  
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改革有着提高监管工作效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与国际体制接轨等较实际的作用。本文将先对2003年银行业监管改革的一些较根本的动因进行回顾,然后依据这些动因,对此次银行业监管改革的成效与不足进行适当的分析。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胡明  
中国银行业监管有其独特的国情特质和发展历程。既有的几种主要的监管理论均无法解释中国银行业监管体制的核心特征——银行业的工具性(推动经济发展)定位和国家对银行股权、人事等的控制。本文从国家理性选择的角度对之进行了理论和历史实证分析。作者认为这种特征体现了国家的建制性实力,而拥有一定的建制性实力是国家为保证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历史实证分析表明中国银行业的这种管制体制发挥了一定的功效,但也面临着市场化的内在冲击,其未来将取决于对国家能力的理性和动态调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立成  范从来  
本文详细梳理了百年来中国银行业中政府监管的演进轨迹,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1)政府监管的完备程度受到当时经济金融思想的制约,政府对金融越重视,经济金融思想越先进,政府监管的制度完备程度就越高。(2)政府监管效能的发挥与金融体制紧密相关。(3)随着经济金融制度的变迁,1949年以来中国银行业中的政府监管经历了指令性体制、发展型体制和专业型体制三个阶段。下一步,关键是要增强银行监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正确定位政府监管在银行监管中的角色,推动政府监管机构从行业利益的代表者真正转变为公众利益的守护者。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双宁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在三方面改革中的长足进步,简要介绍了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过程,以及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开放状况,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卫东  熊启跃  
总结过去十年的发展经验,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金融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维持快速发展,我国监管制度也有了长足进步。总结过去十年的发展经验,可以更好地推进我国金融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