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37)
- 2023(16137)
- 2022(13451)
- 2021(12346)
- 2020(10358)
- 2019(23188)
- 2018(22568)
- 2017(44244)
- 2016(24126)
- 2015(26327)
- 2014(25956)
- 2013(26021)
- 2012(23965)
- 2011(21319)
- 2010(21510)
- 2009(19961)
- 2008(20280)
- 2007(18239)
- 2006(16089)
- 2005(14499)
- 学科
- 济(108845)
- 经济(108729)
- 业(100228)
- 企(89665)
- 企业(89665)
- 管理(86484)
- 方法(50382)
- 数学(41112)
- 数学方法(40787)
- 财(34598)
- 业经(33799)
- 农(32897)
- 中国(25147)
- 务(24684)
- 财务(24654)
- 财务管理(24621)
- 农业(23556)
- 企业财务(23494)
- 技术(23315)
- 制(21559)
- 贸(20071)
- 贸易(20065)
- 策(19890)
- 易(19534)
- 地方(19003)
- 划(17978)
- 理论(16916)
- 和(16809)
- 学(16316)
- 银(15958)
- 机构
- 学院(351536)
- 大学(343975)
- 济(153468)
- 经济(150782)
- 管理(142722)
- 理学(123382)
- 理学院(122235)
- 管理学(120670)
- 管理学院(120019)
- 研究(113133)
- 中国(87903)
- 财(72041)
- 京(70578)
- 科学(67366)
- 农(63947)
- 所(57227)
- 财经(57175)
- 江(53717)
- 业大(53323)
- 中心(52164)
- 经(52121)
- 研究所(51587)
- 农业(50572)
- 经济学(46949)
- 北京(43753)
- 经济学院(42714)
- 财经大学(42356)
- 州(42060)
- 院(40597)
- 商学(40571)
- 基金
- 项目(232969)
- 科学(185509)
- 基金(171934)
- 研究(167750)
- 家(150367)
- 国家(149054)
- 科学基金(129225)
- 社会(110110)
- 社会科(104869)
- 社会科学(104845)
- 省(91934)
- 基金项目(90486)
- 自然(84075)
- 自然科(82217)
- 自然科学(82196)
- 自然科学基金(80850)
- 划(76119)
- 教育(76116)
- 资助(70758)
- 编号(64759)
- 部(52193)
- 重点(52088)
- 创(51933)
- 发(50790)
- 成果(50589)
- 业(48849)
- 创新(47823)
- 国家社会(46079)
- 教育部(44984)
- 课题(44977)
- 期刊
- 济(167827)
- 经济(167827)
- 研究(99184)
- 中国(64341)
- 财(58935)
- 农(58438)
- 管理(57438)
- 学报(53273)
- 科学(50743)
- 大学(40761)
- 农业(39851)
- 学学(39380)
- 融(35084)
- 金融(35084)
- 技术(32124)
- 财经(29471)
- 业经(29464)
- 教育(28123)
- 经济研究(27406)
- 经(25438)
- 业(24207)
- 问题(22060)
- 技术经济(20852)
- 贸(18507)
- 商业(17688)
- 现代(17007)
- 科技(16861)
- 世界(16692)
- 统计(16357)
- 策(16270)
共检索到517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洋冬
以高企资质认定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该政策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与微观机理。研究发现,高企资质认定政策显著抑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绩效,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则取决于外部市场与政府的调节作用,地区过度竞争与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提升高企资质认定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反,提升地区市场化与行业市场化程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研究还发现,高企资质认定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导致了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投资、低效率"问题,另一方面引致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当下选择性产业政策实施的困境,而且厘清了可能造成选择性产业政策产生扭曲效应的作用机理,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邱洋冬 陶锋
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讨论了高企资质认定政策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作用效果与微观机理。研究发现,高企资质认定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并且促进作用随认定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但是,高企资质认定政策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企业的个体特征与外部环境,如所有制类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市场化程度以及地区竞争。研究还发现,高企资质认定政策主要从研发创新、资本性支出以及债务融资三方面提高了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转型国家产业政策实施与企业风险承担的关系,能够为事后客观评估中国产业政策的经济效果以及完善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微观证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孙刚 郑琦
文章聚焦于"产业政策要准"这一核心问题,分析了我国高科技产业政策微观实施与资本市场信息风险的关系。文章将"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视为实施高科技产业政策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企业其股价崩盘风险显著降低。围绕两者间的实现机制及其价值效应,文章进一步拓展研究发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后企业盈利操纵性部分显著减少,盈利稳定性更高,股价波动同步性程度更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更精准,企业价值显著提升。文章从我国产业政策微观实施的视角,解释了上市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形成机制,表明国家宏观政策的微观实施具有抑制信息"失真"和信息"扭曲"的作用,对从产业政策执行视角厘清政治因素与资本市场信息风险定价的形成途径具有借鉴价值。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培民 魏龙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微观主体,亟须相应的选择性产业政策支持。基于2008年开始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这一具体的产业政策,利用2000—2013年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单数据,考察选择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研究发现:(1)获得高新技术认定可以显著促进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且对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大。(2)融资约束缓解效应、中间品进口促进效应是认定政策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渠道。(3)选择性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相对位置。(4)迎合政策的“伪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政策执行软约束问题对认定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研究旨在论证选择性产业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为我国积极实施更加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策略参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刚
对产业政策争议的关键不在于其"去留存废",而在于产业政策能否精准执行。选取高科技产业政策的执行视角,将"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视为精准执行产业政策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后,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未来四年内获得正式授权发明专利量均显著增加;在高科技产业政策精准执行的三个实现渠道中,除了税收渠道外,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将显著促进政府补贴和债务融资两个创新支持渠道在激励企业创新绩效方面的实际效果。总体上,高科技产业政策的精准执行优化了社会创新资源配置,有效地改善了企业实质性创新绩效,其创新"帮助之手"效应占优于"政治资源诅咒"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珍珍 何宇 徐长生
本文利用2008—2017年A股3500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PSM估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结果发现:母公司和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均显著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相较于2008版认定政策,2016版认定政策对研发财力投入的激励效应较小,但对研发人力投入的激励效应较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企业会自主增加研发投入以满足认定标准,认定期间研发投入会显著增加,认定期满后企业不会显著增加人力投入;企业当期的认定状态具有较高的概率,与其前一期的相同。本文的研究结果意味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但应在激励企业持续性地进行科技创新等方面完善认定政策,以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研发投入 PSM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郑琦 孙刚
本文聚焦于政策链、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多链融合的微观经济后果,利用企业IPO这一事件,研究了资本市场对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公司的估值。研究发现,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公司的首日涨幅更大、证券分析师预测的首日估值水平更高,上市后分析师发布正面评级的概率更高;且获得认定的公司上市后长期股价和经营业绩均表现更好。研究表明,我国高科技产业政策能引导资源有效流向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从而使其在资本市场中获得了较高估值。本文从一个新视角验证了"产业政策要准"的经济后果,对引导创新资源脱虚向实、促进"多链"融合、培育金融市场创新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借鉴支撑。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章元 段文 程郁
货币政策的产业异质性效应对于制定宏观货币政策和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多基于宏观数据展开且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首先基于要素密集度差异的利率传导渠道和所有制差异的融资约束渠道分析货币政策对工业和服务业企业的要素投入决策和产出规模的差异性影响,然后使用中关村2001—2012年企业面板数据,采用三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第一,宽松货币政策会刺激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资本和劳动投入,进而扩大产出,但对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刺激作用大于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第二,宽松货币政策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本深化程度,且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深化加深程度更显著,同时其显著降低了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劳动者报酬份额,但对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无显著影响;第三,机制检验表明,这种异质性影响是利率传导渠道和融资约束渠道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与基于加总时间数据及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形成互补,研究结论意味着瞄准经济增长率的货币总量控制目标应该与时俱进地考虑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目标的转变。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邵剑兵 袁东旭
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证券交易所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考察高校技术独董作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能否因其特有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采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高校技术独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校技术独董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机制分析表明,高校技术独董主要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及减少管理者短视促进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其他高校技术独董,拥有教授职称、多职业背景以及院士背景的高校技术独董更能够促进企业创新;高校技术独董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董事会活跃度高的企业中更为突出。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校技术独董能有效整合企业研发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合作研发,还能够促进独立研发。本文的结论为企业制定创新战略以及独立董事聘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邵剑兵 袁东旭
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证券交易所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考察高校技术独董作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能否因其特有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采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高校技术独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校技术独董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机制分析表明,高校技术独董主要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及减少管理者短视促进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其他高校技术独董,拥有教授职称、多职业背景以及院士背景的高校技术独董更能够促进企业创新;高校技术独董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董事会活跃度高的企业中更为突出。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校技术独董能有效整合企业研发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合作研发,还能够促进独立研发。本文的结论为企业制定创新战略以及独立董事聘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平 王桂军
以国家"五年计划(规划)"为切入点,基于2001—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经验分析了中国选择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微观效应。研究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可以显著地提高被扶持企业以新产品为表征的创新能力,该结论通过了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等多种稳健性测试。进一步地,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选择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市场准入机制实现。但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只能通过税收优惠和市场准入机制提高创新能力,财政补贴这一直接干预机制对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甚至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此外,还基于生存分析法研究了选择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性产业政策可以明显地延长企业的创新生存时间。上述结论不仅丰富了相关文献研究,而且给予了政府部门重要的政策启示,为后续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朱明秀 文娅
企业创新离不开财务政策的支持,财务灵活性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因素。本文以2012—2016年我国A股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研究财务灵活性、产权性质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务灵活性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即财务灵活性能显著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且该现象在非国有企业更为突出。
关键词:
财务灵活性 产权性质 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瀚禹 吴振磊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是目前我国较为典型的政府干预企业创新行为的政策文件,政府筛选出特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倾斜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然而简约的认定条件同样存在企业为获取“政策租”而诱发研发操纵和策略性创新行为导致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下降的可能。本文采集2008—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应用模糊断点回归策略,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政策效果展开评估。研究发现,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在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3%的阀值处存在明显断点。全样本层面的估计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数量和质量,但进一步基于最优窗宽的检验却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由于信息不对称,制度安排会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伪高新技术企业”旨在攫取政策租,会将研发支出占比策略性地保持在政策达标线上。研发操纵区间的“高新技术企业”会缩减专利总量和发明专利数量。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政策效果,并识别出完善制度设计的“靶向”区域,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及后续旨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政策完善提供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杜珩
本文以2007~2016年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对面板数据按照时序分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补助能通过R&D投资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的调节效应作用,进一步比较调节效应的大小发现事中补助的非滞后情形最符合政府补助的政策导向。本文的研究有效地论证和解决了有关政府补助时序问题的争议,也充实了补助实施模式效果的理论研究,并为政府补助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云端
本文采用2009-2012年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实证分析了高管持股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高管持股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高管持股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高于高管未持股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研发投入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管持股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说明,高管持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研发投入中的代理问题,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而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关键词:
高管持股 研发投入 企业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