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08)
- 2023(15975)
- 2022(13698)
- 2021(12791)
- 2020(10602)
- 2019(24022)
- 2018(23780)
- 2017(45932)
- 2016(25105)
- 2015(27791)
- 2014(27565)
- 2013(27414)
- 2012(25041)
- 2011(22677)
- 2010(22406)
- 2009(20504)
- 2008(20102)
- 2007(17736)
- 2006(15534)
- 2005(13269)
- 学科
- 济(99936)
- 经济(99818)
- 业(74656)
- 管理(66424)
- 企(52432)
- 企业(52432)
- 农(51227)
- 方法(43895)
- 数学(38435)
- 数学方法(38034)
- 农业(33980)
- 业经(26745)
- 中国(25406)
- 财(24000)
- 学(22848)
- 地方(20352)
- 制(19117)
- 贸(18119)
- 贸易(18113)
- 易(17639)
- 技术(16241)
- 环境(14920)
- 银(14893)
- 银行(14824)
- 务(14808)
- 财务(14744)
- 财务管理(14720)
- 理论(14624)
- 发(14470)
- 策(14317)
- 机构
- 学院(358320)
- 大学(356949)
- 管理(140624)
- 济(140599)
- 经济(137694)
- 理学(123549)
- 理学院(122184)
- 研究(121996)
- 管理学(119953)
- 管理学院(119338)
- 中国(89308)
- 农(84361)
- 科学(79962)
- 京(74665)
- 农业(65602)
- 业大(65466)
- 所(62668)
- 财(60795)
- 研究所(57817)
- 中心(55728)
- 江(51244)
- 财经(49649)
- 范(46078)
- 北京(46034)
- 经(45517)
- 师范(45508)
- 院(43169)
- 农业大学(41912)
- 州(41386)
- 经济学(41244)
- 基金
- 项目(255085)
- 科学(198908)
- 基金(185109)
- 研究(180377)
- 家(164697)
- 国家(163250)
- 科学基金(138387)
- 社会(113987)
- 社会科(107645)
- 社会科学(107614)
- 省(100637)
- 基金项目(99337)
- 自然(92007)
- 自然科(89871)
- 自然科学(89844)
- 自然科学基金(88244)
- 划(84558)
- 教育(80897)
- 资助(75165)
- 编号(72750)
- 成果(57477)
- 重点(56948)
- 部(55645)
- 发(54771)
- 创(52982)
- 创新(49435)
- 科研(49272)
- 课题(49245)
- 计划(48180)
- 国家社会(46873)
- 期刊
- 济(152791)
- 经济(152791)
- 研究(98465)
- 农(84750)
- 学报(68137)
- 中国(65179)
- 科学(59731)
- 农业(57490)
- 大学(50845)
- 学学(48728)
- 管理(45725)
- 财(43294)
- 教育(33576)
- 业经(31192)
- 融(31150)
- 金融(31150)
- 业(27137)
- 技术(27062)
- 财经(23327)
- 经济研究(22685)
- 问题(21500)
- 版(21059)
- 业大(20065)
- 经(19863)
- 科技(19218)
- 农业大学(16763)
- 技术经济(16503)
- 理论(16091)
- 资源(16032)
- 图书(15779)
共检索到505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陶涛 杜敏
我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正在改变着农村育龄妇女的生育观念,传统生育观念中的男孩偏好逐步弱化。文章梳理了流动对人们生育观念影响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在控制了人口流动的选择偏差的条件下,比较了从未流动的农村育龄妇女和有流动经历的农村育龄妇女在男孩偏好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流动时是否与丈夫在一起"的经历对农村育龄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流动经历和没有流动经历的妇女在男孩偏好方面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流动的选择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源于流动使妇女的生育观念更为现代化,弱化了她们的男孩偏好。但是,流出地的文化传统依然通过家庭和社区影响着妇女生育的性别偏好。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刘国恩 王钊 鲍贻倩 李洪
2006年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和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的支持下,陕西和甘肃省的6个贫困县启动了农村育龄妇女乙肝预防健康教育项目,通过电视广播、板报标语、宣传T恤、科普讲座和医生宣教等途径宣传乙肝预防知识。此次教育干预项目使被干预县医务人员和育龄妇女乙肝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与乙肝携带者的交往意愿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肯定了教育干预在乙肝预防方面的效果并筛选出今后教育干预可能采用的有效途径,提示提高住院分娩率从而提高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是预防乙肝垂直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康晓平,王绍贤
在致使妇女生育率下降的诸多因素中,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提高等间接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著。在我国,有关直接因素的定量研究报告较少,而且在现有资料中所反映的避孕、哺乳等直接因素对城乡妇女生育率的影响又有很大区别。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明确调查地区影响妇女生育率的直接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辜胜阻,徐云鹏
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的知识、态度与实践,在国外通称为KAP,K(Knowledge)指的是育龄妇女对于计划生育的知识,A(Attitude)指的是态度,P(Practice)指的是实践。这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使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更加深入人心;而且有利于各级计划生育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男孩偏好是导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的根本原因。妇女是男孩偏好传统的受害者,她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基于性别的差别待遇事件。这些事件会对妇女自身的性别观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文章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资料的分析,研究妇女生命历程中的事件对其男孩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妇女生命历程各个不同阶段中,她们所经历的一系列基于性别的差别性待遇的影响会不断累积,让她们逐渐感知到两性在家庭、社会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从而增加妇女发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甚至这些经历和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都会对妇女的男孩偏好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弱化妇女男孩偏好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凡
男孩偏好是导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升高的根本原因。妇女是男孩偏好传统的受害者,她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许多基于性别的差别待遇事件。这些事件会对妇女自身的性别观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文章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资料的分析,研究妇女生命历程中的事件对其男孩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妇女生命历程各个不同阶段中,她们所经历的一系列基于性别的差别性待遇的影响会不断累积,让她们逐渐感知到两性在家庭、社会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从而增加妇女发生男孩偏好的可能性。甚至这些经历和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都会对妇女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志宏 张亚锋 杜书然
我国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低于全国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和过去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比例,和全国育龄妇女多采用长效避孕方式有显著不同,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方式多以短效为主,其中,长效避孕措施中宫内节育器和绝育比例较高,而短效避孕措施中避孕套的比例非常突出。和过去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方式相比也有很大变化,目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更少使用宫内节育器,更多使用避孕套。已婚流动育龄妇女在选择长效避孕或短效避孕上,还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流动范围、户口所在地、是否有人照顾孩子、子女性别和民族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已婚流动育龄妇女避孕方式的选择受到其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倪国华 蔡昉
近年来,"计划生育"持续引发各相关社会阶层针锋相对的争议。科学回答"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中国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究竟会怎样?"这一根本问题将成为解答争议的关键要件。本文基于独立于部门利益之外的非官方CHNS调查数据,首次利用倾向评分匹配(PSM)的方法定量分析在不实行"计划生育"的条件下,城镇化对育龄妇女生育规划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会使无子女育龄妇女和有子女育龄妇女当期准备要孩子的概率分别下降5.43%和3.45%;使相同条件的无子女育龄妇女和有子女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分别减少0.32和0.364个。这意味着,对放开"计划生育"之后可能会出现报复性人口膨胀的风险可不必过于担忧,因为中国正在经历的城镇化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生育规划,并最终导致自然生育率下降。
关键词:
计划生育 城镇化 育龄妇女 生育规划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文章根据中国最近的生育意愿调查,分析了不同地区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各种调查比较一致地显示,中国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大多是两个孩子。在经济发展较快、社会保障体制相对完善、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城市居民接近;即使在生育意愿最高的西部农村地区,也仅有少数妇女有多子女偏好。生育意愿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仅仅是一孩和二孩的差别。强烈的性别偏好已成为影响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生育意愿 理想子女数 性别偏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文章以"单独"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随机微观人口仿真模型,研究"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和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如果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单独"育龄妇女总量在未来三四十年内持续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且增长速度很快,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2050年"单独"育龄妇女占育龄妇女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总量超过1.2亿。如果放开"单独"二孩政策,2050年"单独"育龄妇女占育龄妇女的比例将在50%以下,总量仍超过1亿。如果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50年"单独"育龄妇女占育龄妇女的比例将在30%以上,总量在1亿以内。
关键词:
单独 家庭 随机人口 微观仿真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在对递进生育模式优点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文章以1982、1990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育龄妇女分孩次递进生育模式研究为例,分析中国育龄妇女递进生育模式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同贵
基于CFPS2010和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以及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从与农村本地人口比较视角,从具体生育行为上实证分析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论乡城流动人口还是农村本地人口仍具生育男孩偏好,但乡城流动人口偏好程度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无论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还是一孩或一孩二孩生育在流出地的,在没有男孩的情况下,二孩与三孩递进生育概率均小于农村本地人口。在社会融合五个维度中,经济融合维度尤其是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会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提高农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丽琴
妇女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的变迁不仅反映和隐匿着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彰显着妇女主体意识崛起和增强的实时图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妇女经历了从"强烈的男孩偏好"到"男女均好"的偏男生育意愿逐渐弱化的变迁历程。偏男生育意愿的弱化是乡村多元治理中"她力量"的崛起和妇女主体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农村妇女在意愿生育性别偏好上从被动追随到主动选择的过程。同时,农村社会加速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异质性和流动性,使得偏男意愿生育的"经济收益"、"社会评价效用"、"养老送终"的实用价值不断被削弱,为妇女偏男生育意愿的弱化提供了助力。
关键词:
农村妇女 意愿生育性别偏好 妇女赋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云嵘,孙靖华,李宏规,黄德兴,金敏子,赵小华,段纪宪,王丰,伊恩·戴蒙德
宫内节育器是中国已婚育龄妇女使用最多的避孕方法之一。根据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87年常规统计报告,全国共有62908492名已婚育龄妇女采用宫内避孕,现用率为40.7%;城、镇、乡已婚育龄妇女(以下简称妇女)宫内节育器的使用数分别占全国使用总数的27.4%、19.6%和53%。可见宫内节育器在节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