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35)
2023(4621)
2022(3709)
2021(3215)
2020(2777)
2019(6113)
2018(5802)
2017(11237)
2016(5951)
2015(6463)
2014(6506)
2013(6473)
2012(5697)
2011(4912)
2010(4958)
2009(4958)
2008(5407)
2007(4945)
2006(4393)
2005(4200)
作者
(17484)
(14609)
(14334)
(13613)
(9401)
(6880)
(6504)
(5559)
(5425)
(5217)
(5008)
(4912)
(4806)
(4542)
(4529)
(4400)
(4398)
(4357)
(4125)
(4046)
(3622)
(3573)
(3494)
(3435)
(3263)
(3249)
(3181)
(3144)
(2912)
(2807)
学科
(63356)
企业(63356)
(54946)
管理(42550)
(30709)
经济(30646)
(18214)
(16725)
财务(16718)
财务管理(16714)
业经(16584)
方法(16209)
企业财务(15915)
技术(11634)
企业经济(11598)
经营(9539)
数学(9425)
数学方法(9386)
(9371)
技术管理(9342)
(8788)
(8750)
理论(8174)
决策(7962)
(7572)
计划(7235)
经济理论(7033)
(6714)
体制(6318)
(6021)
机构
学院(94306)
大学(90585)
管理(44329)
(42340)
经济(41745)
理学(37880)
理学院(37604)
管理学(37364)
管理学院(37154)
研究(23519)
(22416)
中国(20998)
(18095)
财经(17908)
(16195)
(15116)
商学(14655)
商学院(14532)
财经大学(13314)
经济学(12870)
科学(11952)
经济学院(11703)
(11357)
北京(11150)
经济管理(11140)
中心(10946)
(10943)
工商(10718)
业大(10457)
公司(10301)
基金
项目(57580)
科学(48001)
基金(45095)
研究(41632)
(38145)
国家(37718)
科学基金(35243)
社会(29368)
社会科(27997)
社会科学(27988)
基金项目(23563)
自然(23382)
自然科(22970)
自然科学(22960)
自然科学基金(22657)
(22479)
教育(18692)
资助(18338)
(17776)
(17127)
编号(15316)
(14727)
(14406)
企业(13895)
创新(13280)
(13034)
(12531)
国家社会(12452)
重点(12260)
人文(12004)
期刊
(48610)
经济(48610)
研究(25203)
管理(23629)
(23228)
中国(14600)
科学(11693)
技术(10352)
学报(10178)
财经(10018)
财会(8807)
(8678)
大学(8507)
学学(8384)
(8349)
金融(8349)
业经(8006)
技术经济(7540)
经济研究(7457)
会计(6775)
通讯(6103)
会通(6098)
(6062)
经济管理(5900)
现代(5740)
问题(5434)
(5156)
商业(5075)
(5034)
企业(5034)
共检索到1395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悦  吴文锋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债务水平迅速上升。这种上升表现出怎样的结构性特征?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文章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1-2016年年报数据,发现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杠杆率差异从2008年开始明显上升且由负转正,两者的杠杆率剪刀差发生逆转。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控制了企业杠杆率的常见影响因素之后,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杠杆率差异从2008年开始与企业所在地的GDP增速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私营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在2008年前后则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这说明国企与私企杠杆率剪刀差的逆转主要来源于稳增长压力上升所引致的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融资决策的干预。文章的发现为2008年以来我国国企杠杆率的相对上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我国企业债务结构性问题的成因,也为国有企业结构性去杠杆的政策选择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CF40课题组  
中央明确将"去杠杆"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主动去杠杆,改革供给端的结构性问题,增强经济内生活力债转股是实现主动去杠杆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问题,各界仍有一些争议,有些专家认为现阶段还没有紧迫到非要实施的程度。但从全球宏观层面看,今后十年包括我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去杠杆压力。债转股是我们实现主动、有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崔璨  梁洪基  
自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至今,我国已经过近三年的去杠杆调控,宏观杠杆率上升过快的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杠杆结构不断优化,去杠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一阶段主要以加强金融监管为主,严控国有企业加杠杆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为辅,多措并举,效果较为显著。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数据,2017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248.9%,较2016年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育蓉  齐结斌  楼东玮  
本文研究了企业杠杆率的两类动态调整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和企业风险效应,利用1998-2015年上市公司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1)企业杠杆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与企业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后者对应的拐点杠杆率更低。(2)中长期较短期杠杆率可以在更大区间兼顾"提效率"与"降风险"目标。(3)企业向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迈进的过程中,"倒U型"和"U型"拐点来临更快,降杠杆的迫切性越来越高。为此,企业"去杠杆"需充分考虑杠杆率的"效率"与"风险"效应,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以及杠杆率期限结构特征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策略。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周菲  赵亮  尹雷  
"财政去杠杆"与"金融去杠杆"是降低企业部门杠杆率的两条政策路径,本文运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对企业部门杠杆"量"与"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财政支出和政府赤字较之于货币金融紧缩可以更为有效地降低企业部门杠杆率,调减国有企业的结构性高杠杆问题,促使更多金融资本配置到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并且对融资成本影响更小,因而能够在"控风险"的同时兼顾"稳增长"。进一步研究表明,财政去杠杆应从压减政府投资建设性支出着手。为此,政府在去杠杆时应重点关注"财政去杠杆"途径,压减政府支出规模、控制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冲动;调节金融杠杆时应平缓稳健,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硬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为结构性杠杆调控提供制度保障。
[期刊] 新金融评论  [作者] 高善文  
尽管中国企业部门的宏观杠杆比例继续快速提升,但微观的数据分析显示,2014年以来,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率总体上开始下降,宏观杠杆的提升全部来源于资产周转率的恶化。从微观数据上看,企业在2014年之前的宏观杠杆上升来自于资产负债率恶化和资产周转率下降的共同作用;这之后企业已经开始以修复资产负债表为目的的杠杆去化进程。但由于资产周转率的下降,宏观杠杆继续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14—201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在工业品领域经历了比较明显的通货紧缩,这意味着企业的去杠杆行为实际上部分地启动了债务—通货紧缩的恶性循
[期刊] 新金融评论  [作者] 高善文  
尽管中国企业部门的宏观杠杆比例继续快速提升,但微观的数据分析显示,2014年以来,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率总体上开始下降,宏观杠杆的提升全部来源于资产周转率的恶化。从微观数据上看,企业在2014年之前的宏观杠杆上升来自于资产负债率恶化和资产周转率下降的共同作用;这之后企业已经开始以修复资产负债表为目的的杠杆去化进程。但由于资产周转率的下降,宏观杠杆继续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14—201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在工业品领域经历了比较明显的通货紧缩,这意味着企业的去杠杆行为实际上部分地启动了债务—通货紧缩的恶性循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忠民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金融杠杆已从宏观层面的经济调控渗透到微观层面包括市场主体经营决策在内的几乎所有经济活动当中,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杠杆不同于其他金融工具,其在发挥功能作用的同时,一旦管理不当,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以致产生预想不到的破坏性,小到导致企业破产,大到引发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如何有效运用、管理和配置杠杆,是当前国民经济尤其是金融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从历史角度分析杠杆的演变去向,能为我们理清未来处理杠杆问题的思路。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谢志华  吕泽龙  
为了解决企业面临的财务困境,去杠杆就成为了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而去杠杆采取的重要实现形式就是债转股。实际上,去杠杆的本质就是去风险,而企业面临的风险并不是债务本身形成的,而是由企业的经营困境造成的。如果企业的经营困境不能得到改变,那么即使去杠杆从而进行债转股也改变不了企业破产的命运。采用债转股去杠杆的前提是企业的经营在未来会趋好、盈利水平会不断提高;债转股的实现方式不是政府主导而是市场主导,债权人或者投资人与企业讨价还价两厢情愿。更为重要的是,不能由于去杠杆而形成恐债症,负债筹资有其自身的优点,企业必须加以合理、有效的运用。负债筹资的根本问题不在负债本身,而在于负债所形成的资产不能有效变现,所以必须要加强资产的变现能力管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金钰  胡维  
在金融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国际黑天鹅事件频发、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新常态大背景下,稳步去杠杆是我国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要目标。早在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之一。当前,去杠杆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三去一降一补"之首。2016年底,中央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金钰  胡维  
在金融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国际黑天鹅事件频发、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新常态大背景下,稳步去杠杆是我国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要目标。早在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之一。当前,去杠杆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位列"三去一降一补"之首。2016年底,中央经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戴又有  蔡定洪  胡章灿  张翼  
近年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债务持续上升,成为导致企业部门杠杆率和总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就国企内部而言,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出现了"杠杆率背离"现象,即地方国企的微观杠杆率(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并且持续下降,但其债务规模和宏观杠杆率(债务占GDP比重)的增速较高,并在绝对水平上超过了央企。本文针对"杠杆率背离"现象,依据国有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国企内部的杠杆率差异。研究发现:央企与地方国企存在不同的负债机制,央企的债务增速与中央财政支出增速正相关,与GDP增速负相关,与物价及利率不相关;而地方国企的债务增速与地方财政支出、GDP增速、物价和信用利差均呈正相关,与基准利率负相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当前环境下,虽然地方国企的微观杠杆率(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且持续下降,但资产负债率的降低主要来自资产扩张而不是利润积累,加之存在隐性负债和过于依赖低成本融资的问题,因此地方国企的潜在债务风险总体上高于央企。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结构性去杠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潘晶  
去杠杆是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企业部门去杠杆又是整个杠杆去化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我国当前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发展现状和结构特征入手,剖析企业杠杆率不断攀高的深层次原因,并对杠杆去化路径做出了相应探索。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金河  
近年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非金融部门杠杆率的变化。研究表明,一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的快速增长,将对经济增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看,美国、日本、欧洲在债务危机之前,均出现了杠杆率的迅速攀升。我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加杠杆趋势较为明显。杠杆率的迅速攀升对实体经济发展不利,并影响金融体系的健康运作,需对此高度重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金河  
近年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非金融部门杠杆率的变化。研究表明,一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的快速增长,将对经济增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看,美国、日本、欧洲在债务危机之前,均出现了杠杆率的迅速攀升。我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加杠杆趋势较为明显。杠杆率的迅速攀升对实体经济发展不利,并影响金融体系的健康运作,需对此高度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