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5)
- 2023(9735)
- 2022(7998)
- 2021(7399)
- 2020(6301)
- 2019(14194)
- 2018(13758)
- 2017(25703)
- 2016(14080)
- 2015(16077)
- 2014(15877)
- 2013(15545)
- 2012(14052)
- 2011(12558)
- 2010(13011)
- 2009(13071)
- 2008(12392)
- 2007(11521)
- 2006(10424)
- 2005(9829)
- 学科
- 管理(57156)
- 济(48987)
- 经济(48900)
- 业(48326)
- 企(44741)
- 企业(44741)
- 融(27277)
- 金融(27274)
- 银(26031)
- 银行(26017)
- 行(25050)
- 财(23242)
- 中国(21245)
- 制(20177)
- 方法(19052)
- 务(16569)
- 财务(16521)
- 财务管理(16484)
- 企业财务(15724)
- 数学(15462)
- 数学方法(15299)
- 业经(13730)
- 体(12525)
- 农(11915)
- 中国金融(11207)
- 体制(10861)
- 理论(10400)
- 地方(10035)
- 度(9814)
- 制度(9783)
- 机构
- 学院(190993)
- 大学(190115)
- 济(79018)
- 经济(77042)
- 管理(74454)
- 理学(61070)
- 研究(60931)
- 理学院(60438)
- 管理学(59637)
- 管理学院(59246)
- 中国(57912)
- 财(45729)
- 京(39977)
- 财经(33796)
- 科学(33320)
- 中心(31567)
- 江(31051)
- 经(30461)
- 所(29674)
- 农(26437)
- 研究所(26068)
- 州(25384)
- 北京(25209)
- 财经大学(25193)
- 经济学(25144)
- 业大(23836)
- 银(23833)
- 银行(22996)
- 经济学院(22485)
- 院(22145)
- 基金
- 项目(118328)
- 科学(93367)
- 研究(89510)
- 基金(86040)
- 家(73312)
- 国家(72668)
- 科学基金(63346)
- 社会(57756)
- 社会科(54863)
- 社会科学(54849)
- 省(46617)
- 基金项目(44784)
- 教育(41556)
- 自然(39064)
- 划(38316)
- 自然科(38150)
- 自然科学(38143)
- 自然科学基金(37479)
- 编号(36458)
- 资助(35187)
- 成果(31259)
- 制(27949)
- 重点(26757)
- 部(26435)
- 课题(25902)
- 创(25403)
- 发(24370)
- 性(24295)
- 国家社会(24127)
- 创新(23840)
共检索到3165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陶冶
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为了降低市场的波动性而提出的一个方案,其意义在于对目前越来越多的经济过热或金融危机现象进行合理调控,发挥其在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保持宏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该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动态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率、混业经营这5个方面的调控,以逆周期的方式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发展,但同时要关注因动态拨备覆盖率缺乏一致标准、混业经营对风险控制的不利影响等因素对该制度的冲击。
关键词:
逆周期 金融 宏观审慎管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小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积极研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存在缺陷和漏洞。因此,应充分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包勇恩
金融业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成为当今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方向,学界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基本理论问题、监管工具、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关系、监管组织机构改革和国际协调制度这五方面。虽然学界在上述五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众多不足,今后需特别重视从制度构建层面出发,研究国际监管合作和国内制度。
关键词:
逆周期 宏观审慎监管 研究综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尹继志
国际金融危机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包括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等要素。美国、英国和欧盟按照宏观审慎管理思路,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应从树立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机构、运行宏观审慎分析系统、开发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和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宏观审慎 监测分析 政策工具 政策安排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建刚 吕志华
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我国金融业有必要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应由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机制、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相结合的金融机构监管机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预警机制三个方面构成,还应包括推行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金融业 系统性风险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 葛志强
次贷危机以来,关于宏观审慎管理的内容被广泛讨论,美、英、欧等发达经济体已就此开展了相关改革,我国也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纳入其中。本文就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特点及工具进行了梳理,期望通过探讨中央银行在组织架构中的作用,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综述 启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陆岷峰 葛虎
金融危机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周期性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经济因素的顺周期性,致使产生危机的因素不断积累。因而如何从逆经济周期的角度对产生金融危机的因素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当今各国金融当局关注的首要职责,而构建预警体系成为进行监管的首要内容。本文以此为背景,就构建我国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预警体系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逆周期 审慎监管 预警体系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货币信贷处课题组 王鲁滨 霍帅
从理论上讲,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最大的区别在于逆周期调节,熨平金融周期波动,实现金融稳定。从实践上讲,我国从2011年开始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和宏观审慎相联系,2016年正式升级为MPA。然而,政策目标效果实现与否尚缺乏实证,在应对近期"宽货币、紧信用"方面面临挑战,表现为宏观审慎评估政策目标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行为之间偏差较大。这种偏差在削弱数量型货币工具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时,是否说明金融遇冷期宏观审慎评估逆周期调节存在一定边界,导致宏观审慎评估目标难以实现呢?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以往的宏观审慎理论研究易于忽视经济周期信息;宏观审慎评估在金融周期的收缩阶段,释放一定的资本缓冲,可以给予金融机构一定"宽松"的信用创造环境,但经济下行以及金融在上一轮经济繁荣阶段的扩张带来的"过度透支"与内生性信用创造受损导致的经济金融周期"双紧缩"可能导致逆周期调节"失效",最终影响政策目标实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蒋湘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判、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金融统计信息对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支撑作用毋庸置疑。为满足宏观审慎监管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各国中央银行对金融统计制度进行了重新审视与评估,探索对原有统计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统计制度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在原有的微观金融监管统计和货币金融统计基础上,要求能够反映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蒋湘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判、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金融统计信息对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支撑作用毋庸置疑。为满足宏观审慎监管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各国中央银行对金融统计制度进行了重新审视与评估,探索对原有统计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统计制度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在原有的微观金融监管统计和货币金融统计基础上,要求能够反映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齐稚平
本文梳理了外债顺周期性触发(或加剧)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制,并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外债顺周期属性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论表明无论外债规模还是外债结构均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其中外债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最为敏感,而外债结构受外汇收入和汇率水平影响更大。这说明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现状下,构建逆周期外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具有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逆周期外债宏观审慎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
宏观审慎 外债 逆周期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继晔 李依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逆周期资本缓冲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手段,旨在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降低时间维度的系统性风险积累。巴塞尔协议Ⅲ建议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计提和信贷/GDP与其长期趋势之间的正缺口(GAP)挂钩,一些国家已经据此建立了逆周期资本缓冲制度。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但并未就该规定提供实施细则。本文认为:以社会融资规模(增量)/GDP指标及其6季度移动平均值作为逆周期资本缓冲挂钩指标可以细化逆周期资本计提具体标准,能够有效预测到金融体系的脆弱时期并抑制信贷的过度扩张,从而在经济上行周期增加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健全金融监管,经济下行周期降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以服务实体经济,是典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指标,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陈立兴 唐海亮
本文从立足发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作用的角度,在总结中国近几年宏观审慎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从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出发,对宏观审慎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做了一些研究。本文的创新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研究的角度创新,研究的思路创新,提出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路径依赖问题;结合2011年信贷增长和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宏观审慎管理 区域经济 人行分支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震 牟雯波
本文采用DSGE模型,考虑银行部门存在杠杆率监管约束的情况下,研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波动和信贷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将法定准备金率作为逆周期货币政策工具更倾向于放大银行部门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性,但是有利于稳定实体经济波动;在贷款价值比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上述结论依旧成立;时变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安排将会有效地降低银行部门的顺周期特征,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本质上来讲,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属于行政调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国资金供求关系,造成融资效率损失并且放大了银行部门主要指标的波动性。
关键词:
法定存款准备金 生产率冲击 银行杠杆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震 牟雯波
本文采用DSGE模型,考虑银行部门存在杠杆率监管约束的情况下,研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波动和信贷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将法定准备金率作为逆周期货币政策工具更倾向于放大银行部门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性,但是有利于稳定实体经济波动;在贷款价值比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上述结论依旧成立;时变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安排将会有效地降低银行部门的顺周期特征,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本质上来讲,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属于行政调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国资金供求关系,造成融资效率损失并且放大了银行部
关键词:
法定存款准备金 生产率冲击 银行杠杆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