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822)
2023(21374)
2022(18198)
2021(16832)
2020(14151)
2019(32349)
2018(31572)
2017(59592)
2016(32347)
2015(36287)
2014(35787)
2013(35468)
2012(32736)
2011(29667)
2010(29615)
2009(26899)
2008(26352)
2007(23064)
2006(20207)
2005(17816)
作者
(95218)
(79634)
(79014)
(74711)
(50560)
(38085)
(35791)
(31286)
(30279)
(28230)
(27044)
(26840)
(25274)
(25082)
(24572)
(24462)
(23690)
(23632)
(22826)
(22792)
(19862)
(19592)
(19292)
(18069)
(17808)
(17660)
(17459)
(17364)
(16002)
(15732)
学科
(134784)
经济(134646)
管理(91412)
(88712)
(71527)
企业(71527)
方法(59896)
数学(52508)
数学方法(51888)
中国(39268)
(36727)
(32003)
业经(29738)
地方(29710)
(28286)
(26793)
贸易(26777)
(25981)
农业(25085)
(23616)
技术(23609)
环境(21088)
(20892)
银行(20812)
(20672)
金融(20670)
理论(20451)
(20066)
(19969)
(19494)
机构
大学(462537)
学院(459659)
(187998)
经济(184224)
管理(178108)
研究(161533)
理学(154491)
理学院(152713)
管理学(149956)
管理学院(149125)
中国(120481)
科学(100864)
(99470)
(83244)
(82184)
(81898)
研究所(75035)
中心(72753)
业大(72451)
财经(67071)
(66249)
农业(64716)
北京(62973)
(61388)
(60795)
师范(60072)
(58574)
经济学(57038)
(53611)
经济学院(51556)
基金
项目(318424)
科学(249957)
基金(231541)
研究(227286)
(204956)
国家(203284)
科学基金(173285)
社会(144411)
社会科(137008)
社会科学(136973)
(123175)
基金项目(121811)
自然(113849)
自然科(111275)
自然科学(111244)
自然科学基金(109274)
(104983)
教育(104725)
资助(95929)
编号(90512)
成果(72465)
重点(72081)
(70226)
(70002)
(66315)
课题(63129)
创新(61994)
科研(61193)
国家社会(60310)
教育部(59684)
期刊
(201599)
经济(201599)
研究(134185)
中国(90516)
学报(79080)
(74161)
科学(71209)
管理(65657)
(61648)
大学(59569)
学学(56157)
农业(51568)
教育(51070)
技术(41240)
(40155)
金融(40155)
经济研究(33595)
业经(32969)
财经(32382)
(27908)
(27897)
问题(26274)
科技(23317)
图书(22994)
技术经济(22840)
(22443)
(22149)
统计(20849)
业大(20438)
世界(20391)
共检索到677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章东明  崔新健  崔志新  
基于知识转移理论,剖析逆向技术流动的过程,构建逆向技术流动过程四纬度因素与二阶段绩效的理论研究模型,并以中国跨国研发中心为样本,使用PLS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按四维度因素对二阶段绩效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初阶段依次受流动渠道、流动情境、动力和技术的影响,终阶段依次受流动渠道、技术、动力的影响,流动情境对终阶段的负向影响不显著。在实践中,跨国公司应对二阶段给予不同的资源关注和配置。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贡文伟  王娟  陈敬贤  葛翠翠  
对供应链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结合逆向供应链合作特点将逆向供应链合作的影响因素分为组织、过程及外部环境三个维度,将合作绩效分为直接绩效与间接绩效,构建了一个反映二者关系的概念模型。通过对相关企业的问卷调研,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L8.70对模型进行了统计检验,得到了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因素的三个维度对直接合作绩效与间接合作绩效均有直接影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顾露露; 平淑娟; 王悦;  
本文实证检验了1978-2015年间中国跨国公司对于OECD国家的海外投资(OFDI)是否形成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本文将东道国的技术集聚细分为研发资金和人员投入、专利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出四个维度,研究了四维度的东道国技术集聚对我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不同。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对于OECD国家的海外投资确实存在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是这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对研发投入更多(包括资金和人员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更强的东道国的投资,而与东道国研发的核心产出(专利申请量)没有显著的关系。中国跨国公司的吸收能力和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正相关。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国跨国公司以及轻资产型的、规模适中的年轻跨国公司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更明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常燕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分析跨国研发中心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NIS)的关系,发现跨国研发中心能有效提升东道国NIS创新能力,本文着重探讨了跨国研发中心如何提升东道国NIS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实地调研及分析109家跨国研发中心的268份调研问卷,结果发现:一是跨国研发中心通过直接改变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虚拟嵌入而对NIS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二是跨国研发中心通过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虚拟嵌入作用于开放式NIS。本文模型拟合得出了跨国研发中心嵌入及其要素(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虚拟嵌入)对NIS影响的效应系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瑾  王雪娇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装备制造企业在前沿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逆向研发外包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实践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因此,有必要厘清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本文采用多案例扎根理论的方法归纳了研发合作、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三种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作用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7家典型案例企业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得到了不同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通过研发合作方式进行逆向研发外包无法在短期内帮助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而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方式开展逆向研发外包的企业则有4条路径可以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其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逆向研发外包,利用式学习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核心条件;而通过海外并购开展逆向研发外包,探索式学习则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生的核心条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3个前因要素组态使得基于海外并购的逆向研发外包未能取得企业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沙文兵  
本文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研究了东道国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R&D经费投入和居民专利申请数量表征的东道国创新水平和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征的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都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同时,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越健全,越有利于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逆向技术溢出;而东道国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余鹏翼  王满四  
本文以2005年至2010年我国沪深交易所成功进行跨国并购的103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现金支付方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并购双方的文化异质对收购公司的并购绩效影响显著正相关;收购公司的政府关联度与其并购后的短期绩效正相关,与其长期绩效显著负相关;收购公司的公司规模与其并购后的短期绩效显著负相关,与其长期绩效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指出政府应加大对国内企业跨国并购的扶持力度,应当谨慎选择跨国并购的时机和目标公司,强化跨国并购后的整合效应,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彤  崔昊  
本文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技术进步的数理模型。该数理模型重点对Cohen & Levinthal的"吸收能力"理论作了扩展,将母国研发支出的"双重身份"扩展到"三重身份"。随后本文使用OECD国家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1)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逆向研发溢出可以促进母国技术进步;(2)母国的研发存量和东道国研发溢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替代作用"为主;(3)通过"门槛回归"发现,随着母国研发存量的增加,该"替代作用"逐渐增加,但是其增幅较为微弱。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杜丽虹  吴先明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逐渐关注战略性资源寻求,其中知识寻求日益受到重视,并借由子公司向母公司的逆向知识转移获取东道国先进知识资源,因此探讨逆向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文章从研究该论题的主要文献入手,探讨了母公司战略组织和能力制度两类因素对逆向知识转移的积极调控作用,前者包括国际化战略导向和母子公司控制程度,后者包含吸收能力和转移支持制度,同时在总结现有研究特点基础上还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天顶  赵梦婷  
利用1997—2007年全球范围内177个国家或地区的分产品贸易流量数据,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对不同样本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一国的要素禀赋和贸易开放程度对其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会带来本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下降;金融深化、金融结构优化有助于提高一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最后,结合经验发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总结启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赵先立  
文章对经典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引入技术因素,将技术因素分为技术进步和技术差距两个维度,并选取2004~2016年中国与25个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贸易流量、技术进步、技术差距等变量的跨国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技术因素、前期贸易流量的滞后效应等宏观因素对贸易流量的长期影响,并运用PVAR模型明确了技术因素冲击引起贸易流量短期波动的幅度和方向。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是:三类技术因素对中国贸易流量的长期影响均为正向,技术因素冲击引起贸易流量短期波动的力度和长期影响有所差异,但短期波动贡献度和长期影响力度基本一致。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岳中刚  
作为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方式,逆向研发外包已成为我国企业驱动创新的战略选择。本文首先从创新资源寻求的视角,结合汽车产业发展的特征性事实,分析了海外研发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并购等逆向研发外包三个维度的创新效应,然后进一步利用汽车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及稳健性回归分析,发现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对创新绩效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吸收能力对海外研发中心或海外研发合作与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些结论为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走出去"布局海外研发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王谦  王迎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仇怡  吴建军  
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本文选取1985-2008年我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ODI)的相关数据,从投资国的视角考察了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实际有效汇率、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的实际有效汇率、金融发展水平和技术吸收能力,对我国ODI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对基于ODI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灵希  储晓茜  
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逆向技术溢出,对于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战略意义。然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针对外国并购其科技行业实施严格审查,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投资行为。在此形势下,如何继续通过对外投资获取逆向技术溢出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难题。为分析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差异,本文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模型,对2003-2015年期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对外投资后,跨国并购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高于投资前,绿地投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却不显著,跨国并购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大于绿地投资;企业研发、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和企业利润率等企业特征变量均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为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为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核心动力支持,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应当采取措施突破发达国家的投资壁垒,加大跨国并购投资比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