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86)
2023(12443)
2022(9891)
2021(8923)
2020(7229)
2019(16117)
2018(15904)
2017(30088)
2016(16026)
2015(18223)
2014(18034)
2013(17773)
2012(16782)
2011(15314)
2010(15292)
2009(14478)
2008(14121)
2007(12531)
2006(11638)
2005(10944)
作者
(47856)
(40368)
(40363)
(38484)
(25937)
(19019)
(17949)
(15536)
(15463)
(14323)
(14173)
(13281)
(13177)
(13154)
(12895)
(12495)
(11937)
(11623)
(11586)
(11012)
(10297)
(9927)
(9713)
(9316)
(9232)
(9122)
(8803)
(8426)
(8079)
(7998)
学科
(93166)
经济(93082)
管理(42517)
(39793)
方法(31462)
(29776)
企业(29776)
数学(27762)
数学方法(27575)
中国(25724)
(21201)
地方(20571)
(18529)
业经(18206)
(15960)
(15955)
贸易(15943)
(15505)
农业(14649)
(14172)
(13574)
金融(13573)
地方经济(13537)
环境(12912)
(12780)
银行(12752)
(12489)
(12407)
(11334)
产业(11262)
机构
大学(247414)
学院(243665)
(120009)
经济(118175)
研究(95611)
管理(86660)
理学(74483)
理学院(73510)
中国(73073)
管理学(72287)
管理学院(71834)
科学(55089)
(52689)
(51897)
(48757)
研究所(44440)
财经(41663)
经济学(40830)
中心(40557)
(40532)
(38198)
经济学院(36708)
(35566)
(33881)
北京(33743)
业大(33026)
(32474)
师范(32144)
农业(31567)
财经大学(31019)
基金
项目(159698)
科学(127985)
基金(121184)
研究(114867)
(107079)
国家(106311)
科学基金(90335)
社会(79660)
社会科(75653)
社会科学(75635)
基金项目(62699)
(57707)
自然(55482)
自然科(54301)
自然科学(54281)
自然科学基金(53402)
教育(51082)
(49629)
资助(49153)
编号(42097)
(36972)
重点(36861)
(36448)
国家社会(35716)
成果(34941)
中国(32811)
(32463)
教育部(31966)
创新(30685)
人文(30370)
期刊
(137124)
经济(137124)
研究(81415)
中国(48272)
学报(39541)
(38073)
(37967)
科学(37869)
管理(34442)
大学(30410)
学学(28863)
农业(26038)
(24910)
金融(24910)
经济研究(24671)
财经(22587)
教育(20528)
(19763)
技术(18893)
问题(18442)
业经(18363)
(16993)
世界(16130)
国际(15942)
(14432)
技术经济(13667)
统计(12006)
经济问题(11079)
(10943)
现代(10933)
共检索到378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周先平  向古月  皮永娟  
欧美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但中国承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本文利用KOF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全球化指数,以及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层面检验了逆全球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部逆全球化冲击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投资率和知识产出水平。在短期,导致经济下行;在长期,抑制经济增长。其短期影响渠道为国际贸易渠道和融资约束渠道,长期影响渠道为创新抑制渠道。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创新驱动促进价值链升级,可以缓解外部逆全球化冲击对企业投资及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利用GMM方法弱化了内生性之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政策启示认为,中国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突破,进一步扩大开放。面对外部逆全球化的持续冲击,中国需要备足政策工具箱。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纪玉山  吴勇民  白英姿  
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传导机制: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在此逻辑下,利用1990—2005年的数据建立了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协整方程,估算了科技创新乘数。结论表明,科技创新乘数效应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作用非常之小。正是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的传导机制难以发挥,从而在宏观上表现出较小的科技创新乘数。因此,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扶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增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优势、创造各种条件促使科技创新在全社会的扩散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便成了必然的政策选择。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杜秦川  
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尽管在理论层面假说很多,但实证层面没有定论,最新研究发现存在门槛效应: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绩效差异取决于一组门槛变量水平的变化。在一国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门槛变量水平高的国家,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绩效就相对较好,反之相反。但是,当前研究尚未就所有门槛变量的作用机制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研究清楚,具体的门槛阈值依赖于模型设定和计量方法而不能准确得出。鉴于此,本文基于Kose等(2011),从门槛效应的视角出发,尝试采用整体性实证框架(根据是否关注门槛变量及是否关注门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汤跃跃  张毓雄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通过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提出了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春海  
通过对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1)在1978—2002年的长周期样本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2)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资本—劳动比和TFP的提高,进而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影响逐步消失;(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时变特征”源于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和增长模式的变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圆  赵莲莲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金融发展驱动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与机制,同时分析异质性企业对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反应。文章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利用非四大行占地区银行业总贷款比重构建金融发展指标。实证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虽然能够推动微观企业整体的产出增长和资本投入,并且对高外部融资依赖行业中的企业作用更明显,但却存在着企业间的非平衡性。首先并非所有企业都因为金融发展而受益,其次盈利能力和生产率水平越高的企业受益越多。总体来说,高生产率、高利润率的民营制造业企业是中国金融发展最大的获利群体。这表明我国渐进式的金融改革不仅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的困境,还能优化资本的配置效率,导致金融要素在工业企业间进行再分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谈镇  黄忠平  
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已成为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界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本文在讲述中国经济增长真实性基础上,从微观要素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基础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静萍  
本文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探讨全球化经济活动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 ,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国内投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龙建成  魏玮  慕继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伟  马瑞永  
本文探讨了经济增长收敛的微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个微观机制,分别为资本收敛机制、技术收敛机制以及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978~2002年间,唯有技术收敛机制较好地发挥了作用,表现出了显著的收敛性;劳动生产率机制与资本收敛机制只在1978~1989年间发挥了收敛作用,而在1989~2002年间起了发散的作用,但资本收敛机制统计检验上不太显著。同时,资本收敛机制和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均表现出了“俱乐部收敛”特征。尽管中国经济局部阶段出现了发散性,但总体仍表现出了一定的收敛性,收敛的主要原因是区际间的贸易和投资以及技术交流促使技术收敛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由于微观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新  蒋殿春  
本文从GDP计算体系和经济增加值(EVA)分析方法着眼,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及其与企业微观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数据基本可靠;第二,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本质性的背离;第三,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来自于上市公司、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最后,中国经济的增长能否继续如现状持续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成本能否继续下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权衡  
本文在客观描述转型以前即改革开放前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特点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 ,并从经济运行内在机制角度分析了产生这种效应的深刻背景和原因 ,认为在经济转型时期 ,从总体上说中国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收入分配恶化效应强于增长所带来的收入分配改善效应 ;而之所以产生如此结果 ,就是因为有其产生的内生性原因和内在的作用机制 ,因而具有内生性和必然性特点。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徐秀军  
近年来,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持续低迷、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全球经济治理调整变革的进展缓慢,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政策的内顾倾向日益加重,彰显了全球范围内逆全球化挑战日益凸显,也从不同维度对金砖国家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金砖国家应正视当今世界的逆全球化挑战,立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货币金融、大宗商品以及境外经贸合作区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不断挖掘新的合作动能。同时,通过提升金砖国家政治与战略互信、契合各自经济发展的核心利益诉求、加强经济发展战略的适应性调整、构建开放型经济合作机制和扩大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的辐射圈等途径,推动金砖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经济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对接,从而打造经济合作的新平台。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徐秀军  
近年来,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持续低迷、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全球经济治理调整变革的进展缓慢,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政策的内顾倾向日益加重,彰显了全球范围内逆全球化挑战日益凸显,也从不同维度对金砖国家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金砖国家应正视当今世界的逆全球化挑战,立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货币金融、大宗商品以及境外经贸合作区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不断挖掘新的合作动能。同时,通过提升金砖国家政治与战略互信、契合各自经济发展的核心利益诉求、加强经济发展战略的适应性调整、构建开放型经济合作机制和扩大金砖国家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纪玉山  吴勇民  
科技创新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传导机制,进而对日本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阶段的科技创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表明,科技创新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注入了持续的动力,而我国则由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的传导机制难以发挥,从而在宏观上表现出科技创新乘数极低。因此,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扶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增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优势、创造各种条件促使科技创新在全社会的扩散以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便成了必然的政策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