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45)
2023(13443)
2022(11262)
2021(10418)
2020(8628)
2019(19808)
2018(19848)
2017(38631)
2016(21279)
2015(23519)
2014(23873)
2013(23399)
2012(21024)
2011(18827)
2010(18567)
2009(17024)
2008(16352)
2007(14158)
2006(12257)
2005(10836)
作者
(60827)
(50324)
(49806)
(47741)
(32038)
(24168)
(22730)
(19791)
(19019)
(18018)
(17100)
(16879)
(15958)
(15844)
(15621)
(15441)
(15014)
(14930)
(14395)
(14387)
(12452)
(12260)
(12167)
(11389)
(11227)
(11211)
(11125)
(11066)
(10116)
(9962)
学科
(81829)
经济(81733)
管理(58297)
(56270)
(46499)
企业(46499)
方法(37073)
数学(31886)
数学方法(31528)
中国(22295)
(22156)
(19565)
业经(19332)
(18937)
地方(16355)
农业(14840)
(14455)
(14217)
贸易(14211)
理论(13995)
(13808)
技术(13254)
(13068)
(12827)
财务(12757)
财务管理(12736)
环境(12561)
(12358)
银行(12318)
(12282)
机构
大学(297829)
学院(294024)
管理(116424)
(114654)
经济(112140)
理学(101387)
研究(100959)
理学院(100229)
管理学(98432)
管理学院(97894)
中国(72359)
(63829)
科学(63787)
(51107)
(50777)
(48150)
研究所(46681)
业大(45252)
中心(44506)
财经(41830)
(41623)
(40730)
师范(40347)
北京(40207)
(38236)
农业(37917)
(36877)
经济学(34251)
(34176)
师范大学(32965)
基金
项目(207241)
科学(162776)
研究(150967)
基金(150509)
(131750)
国家(130657)
科学基金(111730)
社会(94480)
社会科(89503)
社会科学(89480)
(80111)
基金项目(80034)
自然(73093)
自然科(71408)
自然科学(71390)
自然科学基金(70094)
教育(69002)
(68189)
资助(61402)
编号(61292)
成果(50085)
重点(46328)
(45489)
(44000)
(42848)
课题(42070)
创新(39945)
科研(39665)
教育部(38918)
国家社会(38824)
期刊
(122488)
经济(122488)
研究(87233)
中国(53009)
学报(49063)
科学(44602)
(44343)
管理(42180)
(37145)
大学(36938)
教育(35314)
学学(34429)
农业(31191)
技术(24472)
(24051)
金融(24051)
业经(20133)
经济研究(19746)
财经(19745)
(16787)
图书(16730)
问题(16362)
(16244)
科技(14805)
理论(14384)
(13827)
技术经济(13621)
现代(13424)
实践(13286)
(13286)
共检索到420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苏立君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根基,是带动增长、就业与创新的源泉"。去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工业部门就业占比和增加值占比持续下降的现象。技术革命扩散和经济全球化是"去工业化"的直接动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去工业化"的根本动因。美国推动"逆全球化"的目的是要实现本国"再工业化",其本质是要使低端制造业回归美国以增加就业,同时保持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但是,使美国发生"去工业化"的根本动因并没有改变,仅仅通过逆转经济全球化,显然不能使"再工业化"战略取得成功。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苏立君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根基,是带动增长、就业与创新的源泉"。去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工业部门就业占比和增加值占比持续下降的现象。技术革命扩散和经济全球化是"去工业化"的直接动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去工业化"的根本动因。美国推动"逆全球化"的目的是要实现本国"再工业化",其本质是要使低端制造业回归美国以增加就业,同时保持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但是,使美国发生"去工业化"的根本动因并没有改变,仅仅通过逆转经济全球化,显然不能使"再工业化"战略取得成功。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启铭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困境,人们提出了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对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贷款、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和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证券化操作。但是,由于存在着制度障碍、需求障碍、合适资产缺乏障碍和信用条件障碍,当前依靠资产证券化为中小企业融资是不可行的。为了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以及为资产证券化融资创造条件,仍然需要依赖政府的适当干预和大力扶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葛浩阳  
丹尼·罗德里克的全球经济"不可能三角"理论揭示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描述了经济全球化、民主政体和国家主权三者之间的复杂矛盾关系。不过,这一理论更多的只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上做了直观地分析,尚未揭示出矛盾的实质。民主政体和国家主权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关系,本质上是资本和劳动关系在一个更为复杂的博弈规则下的展开,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特定的产物,并不具有一般性。因此,全球经济的"不可能三角"也就只具有特殊性,并非一定无可避免。问题的根本不是在三者之间做表面上的艰难取舍,而是要考虑构建的是有利于资本还是有利于劳动的经济全球化,只有普惠型的经济全球化才能有效地解决三元悖论的问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晓雷  
本研究运用标准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不同假设条件下利润最大化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本研究给出的结论是:根据经济学的效率标准,合理的制度应是能使利润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这两个效率目标尽可能相统一的制度,而不是使两者背离或彼此替代的制度。这是经济学发展的正常道路,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之际应该确立的一个理论原则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万东  张蓓  方行明  
本文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矛盾运动视角来分析当前的逆全球化的形成及走势,从历史回顾到对当前的逆全球化以及中美经贸摩擦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分析历史上中国曾经主导的全球化与欧洲主导的全球化的特点、起源、发展和终止的原因,再到WTO框架下的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产生的复杂影响及面临的挑战。文中分析了美欧逆全球化动向的成因及二者的不同性质和表现,并认为美国是当今世界逆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涨落、经济周期的作用以及贸易战对美国经济都会产生不同的负面影响,美国发起的贸易战难以持久,逆全球化的力量将会因综合因素的作用慢慢衰减,世界将回到全球化的轨道。并且,从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历史文化渊源来看,它有着扩大对外交往,趋向全球化的"基因";美国从20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经济和工业强国后长期实行低关税政策,而低关税对它利大于弊,因此本次对主要贸易伙伴实行的高关税政策也很难持久,最终还是要回到低关税状态。文章也分析了逆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徐礼伯  沈坤荣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较大影响,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该文就美国"再工业化"的实质、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对产业发展的启示等三个方面对现有国内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燕  潘杨  陈刚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朱乃新  
市场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器”。FDI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却难以成为净增加的金融和技术资源以及促进符合市场原则的经济结构或体制因素。中国新型工业化必须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同时协调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矛盾。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盛垒  洪娜  
1.就短期来看,美国"再工业化"困难重重。事实上,奥巴马政府在推动"再工业化"过程中已暴露出不少制约因素,"再工业化"战略能否最终成功,仍面临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其一,政府财政支持受限。"再工业化"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政策支持,而经历"政府停摆"闹剧不久的美国政府尚未完全摆脱巨额债务威胁,"债务上限"问题犹如芒刺在背,奥巴马不得不竭力削减政府支出,以防赤字再度飙升。因此,"再工业化"政策尽管理论上可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卫东  
加快技术、管理和生产模式创新,推动中国产业升级,促进"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国家推出并开始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意在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实施六年来,成效显著。"再工业化"战略引领美国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回归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丁平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美国及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引发了对美国现有增长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强力推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以期重振制造业,使美国回归实体经济。本文对美国再工业化的实施背景和动因进行了剖析,认为这不仅是一种短期的应急举措,更是长期的发展战略,并从制造业产值、就业、出口等层面分析了再工业化的积极成效,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再工业化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继扬  张换兆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了美国经济逐步复苏,提高了就业和扩大了出口。但其进一步实施会加剧中美高技术产业竞争和贸易纠纷。建议中国实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以应对中美制造业激烈竞争,实施更为积极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以应对中美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扩大中美创新对话,努力寻找中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共同利益。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孟祺  
为重新提高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开始推行再工业化政策。美国为什么推行再工业化政策?该文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和国际竞争力变化的情况,研究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降低的主要原因。这些都启示中国应该提高劳动生产率,防止产业空心化和盲目的服务业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