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17)
- 2023(2233)
- 2022(1940)
- 2021(1826)
- 2020(1465)
- 2019(3549)
- 2018(3421)
- 2017(6374)
- 2016(3306)
- 2015(3701)
- 2014(3448)
- 2013(3569)
- 2012(3244)
- 2011(2835)
- 2010(2968)
- 2009(2560)
- 2008(2555)
- 2007(2299)
- 2006(1980)
- 2005(1871)
- 学科
- 济(14057)
- 经济(14051)
- 贸(10828)
- 贸易(10827)
- 易(10693)
- 出(10287)
- 管理(8349)
- 出口(7638)
- 出口贸易(7638)
- 口(7638)
- 业(7005)
- 方法(6761)
- 数学(6177)
- 数学方法(6095)
- 企(5670)
- 企业(5670)
- 财(4885)
- 法(3934)
- 中国(3574)
- 农(3040)
- 财政(2969)
- 业经(2918)
- 政(2746)
- 地方(2474)
- 学(2227)
- 技术(1980)
- 制(1955)
- 支出(1954)
- 农业(1836)
- 进出(1799)
- 机构
- 大学(45620)
- 学院(44001)
- 济(20561)
- 经济(20193)
- 管理(15924)
- 研究(14117)
- 理学(13482)
- 理学院(13338)
- 管理学(13113)
- 管理学院(13030)
- 中国(11503)
- 财(10073)
- 京(9306)
- 财经(7789)
- 科学(7663)
- 经济学(7421)
- 经(7145)
- 江(6898)
- 所(6827)
- 经济学院(6810)
- 中心(6726)
- 农(5948)
- 研究所(5933)
- 北京(5768)
- 财经大学(5764)
- 业大(5571)
- 院(5375)
- 州(5218)
- 贸(5158)
- 范(5064)
共检索到71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福录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4月24日公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该解释是对《合同法》实施10年来和合同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难题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应对。学习、掌握该解释的意义和内容,有助于当事人正确保护其合同权利。鉴于此,本文试就该解释的出台背景及意义、主要内容进行诠释,并就商业银行应对之策提出五点建议,以期对商业银行正确适用该解释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
合同法 新司法解释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晶莹
本文从国别立法比较的角度解读《合同法》第308条规定,剖析该条规定在海运实践中因与《海商法》并存的法律选择、托运人作为唯一的权利主体以及变更解除合同行为属性等问题可能产生的法律预测功能丧失或者运作不正常导致的司法风险,提出完善立法、补充司法解释等观点,希望有益于《合同法》第308条适用风险的降低和化解。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丽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已于2009年5月13日实施,本文旨在对其中有关表见代理的释义探究。该解释没有采纳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相对人的善意与无过失及本人无过错引入表见代理制度,意在保证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往来。表见代理的产生绝大多数都因行为人引起,故该解释增加了被代理人在承担表见代理的后果后,可向行为人追偿。这一规定旨在加强被代理人对行为人的控制和监督,并为被代理人提供了获得司法救济的依据。
关键词:
合同法 代理 表见代理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代雄
我国《合同法》第36条应该解释为:法定或约定形式是合同的特别成立要件。合同的形式瑕疵可以因履行而补正,但《合同法》第36条对于合同义务的履行程度、形式瑕疵补正是否有溯及力以及继续性合同形式瑕疵补正的效力等问题缺乏完备的规定,对于约定形式的欠缺没有予以特殊处理。对此,应当予以完善。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鲁忠江
追求意思自治与保障给付均衡是合同规制两大原理,两者具有动态互补关系。针对格式合同场合,发展出缔约信息义务与内容控制规则。司法解释(二)对《保险法》第17条的解释呈现出形式化倾向,致使保险消费者缔约信息保护功能被弱化。因此,须强化对保险格式条款之内容控制,注意发挥《保险法》第19条及相关条文的规范功能。因保险法的内容控制规则较为粗糙,应细化不当条款类型,积极谨慎进行法律适用。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6月29日表决通过了《劳动合同法》。这部备受关注的法律经历了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四次审议之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任宪华
案情简介2014年10月28日,秦先生申请其母魏女士(61岁)2014年3月1日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死亡为工伤,并提交魏女士未领取养老待遇证明和冒王女士(48岁)之名签订的劳务协议。2014年11月10日受理后,上级业务机构根据新施行规范性文件指出本案不存在劳动关系,①2015年1月6日撤销受理决定、次日作出不予受理决定。秦先生不服提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何丽新 李金招
由于未成年人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欠缺,在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中,我国《保险法》从投保主体、被保险人同意权、保险金额等方面加以限制。最高人民法院《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缓和了此限制性规定,将投保主体从"父母"扩张到"其他履行监护职责的人",同时修正被保险人同意权的行使方式,不拘泥于书面形式。但仍面临投保主体标准不清、保险利益来源不明、未成年人父母同意的行使陷入困境等等问题。我国应正视未成年人死亡给付保险的客观需求,厘清亲子关系稳定性、道德危险之防范、被保险人人格权之维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未成年人死亡给付保险的投保人限制于亲属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投保年龄不作限制,以死亡年龄进行效力限制。在未满16周岁之前,保险金额限于丧葬费用,且不需经过被保险人同意。在届满16周岁之后,未成年人通过行使"被保险人同意权"对超过丧葬费用的保险合同的效力进行追认或同意,未追认或同意的,仍以丧葬费用为限。实行投保人与同意权人分离机制,对学校等社会团体作出变通规定,使未成年人死亡保险的功能落到实处。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冯德淦
涉及自愿责任保险的多数人侵权理论和实践存在争论,无论是多数人侵权责任的体系,还是保险人责任的承担都未能明晰。应当明确,多数人侵权分为共同侵权和分别侵权,连带责任不仅适用于共同侵权,分别侵权中的"可能原因力"案型也应当适用。在多数人侵权承担外部连带责任时,保险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时,自愿责任保险人应当就被保险人的外部责任进行赔付。在保险合同充分告知的情况下,明确约定了"按份赔付"条款,该条款应当有效,保险人仅需就内部责任进行赔付。《保险法司法解释(四)》第16条在文义上未能清晰表述,需要以责任保险的内涵和目的为基础,结合上述结论重新阐释。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何丽新 谢潇
《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将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对象扩张解释为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概念、内容与法律后果,然而从逻辑上来看,内容与法律后果无法区分,且强行区分会造成加重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违反立法宗旨、使明确说明义务对象模糊化以及破坏符合现行法律规范的司法裁判态度的弊端。故宜采文义解释的方法,将明确说明义务的对象限定为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内容。
关键词:
明确说明义务 内容 法律后果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樊启荣 张晓萌
《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第9条第2款对受益人指定不明的三种情形作出了相应解释,然其解释是否妥适则须进一步斟酌。在我国保险金遗产化的立法背景下,将"法定"的情形解释为"以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实易造成法律逻辑上的混乱,故倘若释清保险金遗产化的疑义,宜解释为未指定受益人或指定受益人不明;对受益人仅指定身份关系的,以投保人与被保险人是否同一主体为标准而区分处理即非妥当,宜解释为据保险事故发生时与被保险人的身份关系确定受益人,而无庸区分处理;而对受益人的指定包括姓名与身份关系的,认为未指定受益人亦非恰当,宜解释为以指定的姓名确定受益人。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林基础 徐楠
针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第二十一条的适用问题,结合工程实际对施工合同不一致的原因进行分析,界定实质性内容的含义,从法理分析的角度得出实质性内容不一致的认定结论,佐证二十一条中价款结算以备案合同为准的合理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付款人对伪造、变造票据予以付款的法律后果——对《票据法司法解释》第六十九条的理解和适用
为《合同法》第121条正名
关于我国涉外消费合同法律适用规定的思考——以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出台为背景
司法实践中股权代持协议效力的认定问题研究——以《司法解释三》出台后最高法股权代持案例为视角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死亡保险制度的探讨——以《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第6条为重点
二倍工资规则适用探究——基于《劳动合同法》第82条第1款的实证分析
浅析过失性解雇制度——兼评《劳动合同法》第39条之规定
新执行司法解释规定对选择抵(质)押贷款影响及对策
代签劳动合同效力问题探析——兼析《劳动合同法》第16条第1款之规定
规范劳动合同 协调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亟待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