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59)
2023(9063)
2022(7592)
2021(6893)
2020(5831)
2019(12782)
2018(12194)
2017(23010)
2016(12828)
2015(13707)
2014(13189)
2013(12964)
2012(12150)
2011(10967)
2010(10691)
2009(9792)
2008(9568)
2007(8453)
2006(7186)
2005(6366)
作者
(42841)
(35999)
(35752)
(33626)
(22738)
(17585)
(15915)
(14127)
(13702)
(12612)
(12558)
(11965)
(11850)
(11641)
(11460)
(11217)
(11061)
(10758)
(10512)
(10387)
(9555)
(8840)
(8657)
(8174)
(8131)
(7973)
(7730)
(7707)
(7384)
(7365)
学科
(45961)
经济(45896)
(33223)
管理(33216)
(26127)
企业(26127)
方法(22310)
数学(19888)
数学方法(19667)
(15311)
(13255)
(12917)
中国(11809)
(10103)
贸易(10102)
业经(10057)
(9861)
(8968)
农业(8936)
技术(8253)
(8219)
财务(8213)
财务管理(8193)
企业财务(7907)
(7684)
银行(7610)
(7536)
金融(7536)
环境(7479)
地方(7467)
机构
大学(186733)
学院(182915)
研究(72500)
(70894)
经济(69580)
管理(64356)
理学(56817)
理学院(56058)
管理学(54743)
管理学院(54451)
科学(51703)
中国(50842)
(49599)
(40712)
(40608)
业大(39943)
农业(39786)
研究所(38049)
中心(30973)
(30870)
(27131)
(26835)
农业大学(26182)
北京(25400)
财经(25294)
(24853)
(23472)
(23401)
科学院(23109)
(22132)
基金
项目(137222)
科学(105725)
基金(101471)
(96578)
国家(95871)
研究(84814)
科学基金(78204)
自然(56391)
自然科(55100)
自然科学(55076)
自然科学基金(54170)
社会(53799)
基金项目(53791)
(52829)
社会科(51045)
社会科学(51025)
(46746)
资助(41480)
教育(37888)
重点(32502)
计划(30918)
(29164)
编号(29002)
(28718)
(28457)
科技(28440)
科研(28359)
创新(26813)
(25575)
专项(23821)
期刊
(70781)
经济(70781)
学报(49075)
研究(47418)
(43090)
科学(39724)
大学(34896)
学学(33860)
中国(33418)
农业(29146)
(22804)
管理(22025)
(16328)
业大(15170)
(14699)
金融(14699)
林业(14563)
教育(13259)
经济研究(12583)
财经(12492)
(12054)
业经(11943)
农业大学(11943)
科技(11268)
技术(11239)
(10684)
问题(9975)
自然(8376)
中国农业(8359)
资源(8323)
共检索到259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宏星  孙晓梅  陈东升  吴春燕  张守攻  
【目的】探讨间伐强度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多功能性的影响,为其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宁省东部山区16年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4月设置对照组(2 000株·hm~(-2),郁闭度0.89)、间伐强度30%(保留1 404株·hm~(-2),郁闭度0.78)、间伐强度45%(保留1 106株·hm~(-2),郁闭度0.69)3种间伐强度,2020年7月生长旺季调查林下植被特征,并在春、夏和秋季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土壤真菌和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组成,以及基于15个与碳、氮、磷循环相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指标计算土壤多功能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5%间伐强度可显著提高林下植物被多样性、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酶活性、真菌多样性,增加土壤多功能性,且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在夏季表现尤为明显;30%间伐强度显著降低春、夏、季的土壤多功能性,对林下植被生物量和多样性影响不显著;2)间伐显著影响土壤真菌优势门和纲的相对丰度,对细菌优势门和纲的相对丰度影响不显著;45%间伐强度显著增加夏季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夏、秋季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3)相关分析显示,林下植被生物量和多样性、真菌丰富度与土壤多功能性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45%间伐强度对土壤多功能性具有显著而直接的正效应,并通过改变真菌群落组成产生间接的正效应。【结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更易受间伐影响,细菌群落主要受季节影响;45%间伐强度(郁闭度0.69)较30%间伐强度(郁闭度0.78)更有利于维持16年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长发育、真菌多样性和土壤多功能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磊   潘丕克   李淳   徐庆祥   姚博   徐阳   刘晴   丁琳琳   张妍  
【目的】探讨间伐方式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状况、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寻找适合构建日本落叶松人工复层林的间伐方式。【方法】对辽东山区34年生日本落叶松人工单层纯林进行均匀间伐(蓄积采伐强度31%)和带状间伐(蓄积采伐强度50%)。以人工更新的红松、水曲柳复层林为研究对象,以日本落叶松人工单层纯林为对照(CK),以均匀间伐为T1处理,以带状间伐为T6处理,比较不同间伐方式对日本落叶松及其更新树种人工林生长状况、林下植物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率均随间伐强度的提高而提高;不同处理的林分蓄积量表现为CK>T1>T6;T6处理的地径、树高、冠幅均大于T1处理。(2)T1处理的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物种丰富度(R0)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提高;T6处理的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与CK的差异不显著,但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有所降低。(3)T1和T6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容质量,提高了土壤持水量,T1处理的效果优于T6处理;T1、T6处理均改善了土壤化学性质,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含量表现为T1>T6>CK;T1、T6处理土壤的pH值,全磷、有效磷含量,脲酶活性均高于CK,但T1、T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T1>CK>T6;T1处理土壤的全钾含量,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大于CK;采用熵权法对经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经营效果的得分排序为T1>T6>CK。【结论】均匀间伐是构建日本落叶松人工复层林较适宜的间伐方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汤景明  孙拥康  冯骏  林孝培  
以湖北省建始县长岭岗林场日本落叶松中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对不同强度间伐后4年的林分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随间伐强度的增大,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等显著增加,而林分蓄积量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表现出在较小间伐强度(50%)下降的趋势。抚育间伐可以增加林下植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量,且强度间伐的效果最好。间伐对林下植被的影响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林下植物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必将发生变化。营林实践中,通过对间伐后的林分人工补植相对耐荫的阔叶树种,能增加林下木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瑞英  杨小燕  王恩姮  邹莉  陈祥伟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21、30、40和52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0~20cm土层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培养168h时,落叶松人工林地上层(0~10cm)和下层(10~20cm)土壤的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1~1.40和0.20~0.69,且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2)落叶松人工林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随林龄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即52a>40a>30a>21a,且上层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高于下层。上层和下层土壤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象君  王庆成  郝龙飞  王石磊  
2009年7月中旬,以佳木斯孟家岗林场间伐8年后的34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为对象,分析均匀间伐、大林隙和小林隙的林下更新和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与均匀间伐相比,林隙内出现了树高超过1.5m的胡桃楸、山杨和春榆等喜光阔叶树种,大林隙中出现树高超过2m的胡桃楸幼树;林隙内更新树种的个体密度、平均高和平均地径明显增加,大林隙尤为显著(P<0.05);林隙内木本植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盖度均显著高于均匀间伐(P<0.05);与小林隙相比,大林隙内木本和草本植物盖度均显著增加(P小林隙>均匀间伐,耐胁迫种的重要值相反(P<0.05);大林隙内1...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世魁  刘贤谦  
2005年6—10月对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动物进行分层取样、分离,共获动物33388头,隶属3门7纲21目57类。弹尾目、蜱螨目为优势类群,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为常见类群。通过10块样地调查对比得出:天然林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多于人工林,多样性高于相应的人工林;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具有降低的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凋落物层中动物个体数量所占的比率越来越高,其他各层中的比率却在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8月份的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最高,多样性也最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温晶  张秋良  李嘉悦  魏玉龙  
研究了间伐强度对兴安落叶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为确定兴安落叶松林分的最佳采伐强度提供理论依据。以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间伐强度(10%、20%、30%、40%)和对照的试验固定样地,对间伐5 a后各样地林下灌草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抚育间伐可以明显提高林下植物种类、Menhin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各层均以40%间伐强度最大,而生态优势度指数则呈递减趋势(P <0.05);3)综上所述,在30%~40%的间伐强度下,兴安落叶松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最高,林分质量最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商添雄  韩海荣  程小琴  蔡锰柯  李斌  张雯雯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并找出影响林分生长的关键土壤因子。[方法]在山西省沁源县好地方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设置12块抚育间伐试验样地,开展轻度(间伐强度15%)、中度(间伐强度35%)、重度(间伐强度50%)抚育间伐并设置对照样地,以树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平均冠幅、乔木层生物量与生产力为林木生长指标,利用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分析不同间伐强度林分生长特征,结合土壤因子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林木生长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中度、重度间伐2年与4年后,各树木生长指标与对照样地相比均显著增加;间伐在减少林分内乔木层生物量的同时能显著提高乔木层生产力,各时间段及间伐强度下乔木层生产力均表现为重度>中度>轻度>对照;间伐可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土壤全磷(TP)含量,减缓土壤养分的流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平均胸径生长量与SOC、TN呈显著正相关,平均冠幅生长量与土壤含水率(MC)、SOC、TN、TP显著正相关。[结论]间伐可促进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单株林木胸径和冠幅生长,增大林木单株冠径比与生产力,在本研究的3个间伐强度中,50%的重度间伐是最适间伐强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含量较为丰富,土壤全磷含量较少,土壤pH为弱酸性,SOC、TN、TP是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重要土壤因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曹芹  邱新彩  刘欣  彭道黎  程顺  
【目的】探究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间伐强度(对照、轻度间伐、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标准地,采集0~10、10~20和20~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和胞外酶活性,分析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化学计量比。【结果】1)随间伐强度增大,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先增后降,在中度间伐中观测到最大值;间伐降低了土壤C∶N、C∶P和N∶P。2)间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MBC,MBN和MBP)含量,尤其是中度间伐;间伐提高了土壤MBC∶MBN而降低了MBN∶MBP,土壤MBC∶MBP在不同间伐强度间无显著差异(P> 0.05)。3)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活性在不同间伐强度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 0.05),土壤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肽酶(NAG+LAP)活性、酸性磷酸酶(AP)活性和(NAG+LAP)∶AP在中度间伐和重度间伐中显著高于对照和轻度间伐(P <0.05)。【结论】间伐能够促进养分循环,尤其是中度间伐。研究结果可为不同间伐强度人工林中养分循环、资源限制和生态过程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该区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甜   杜君   刘永志   江云兵   杨立宾  
【目的】探究寒温带落叶松林建群种差异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落叶松林群落构建和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维持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大兴安岭落叶松林监测样地内进行植被调查,计算落叶松的重要值并以此为实验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进行测序,解析建群种差异下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土壤环境因素。【结果】落叶松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差异(P <0.05),其中土壤AP含量随落叶松重要值升高而显著升高,SOC、MBC、pH值和C/N为显著下降。测序获得土壤真菌14门47纲96目176科298属463种,其中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为优势真菌门,除毛霉门外,其余菌门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P <0.05)。各落叶松林的优势属存在不同,并且各菌属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P<0.05)。Chao1、Shannon和Simpson指数结果表明落叶松林土壤真菌的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NMDS分析表明落叶松林土壤真菌Beta多样性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土壤pH值、AN、MBC、C/N、SOC、TN、AP和WC是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的影响因子。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土壤真菌以共生型、腐生型和腐生-共生型为主要营养方式,外生菌根真菌为最主要的功能群,其相对丰度随叶松重要值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 <0.05)。【结论】建群种重要值差异的落叶松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和潜在功能具有显著差异,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牛小云  孙晓梅  陈东升  张守攻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的土壤酶活性,为促进枯落物分解、加速养分循环、缓解地力衰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分解程度的地表枯落物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5月中旬、8月初及10月中旬分别取样,测定与枯落物分解相关的8种土壤酶的活性变化及其与pH值、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除漆酶外,不同发育阶段林分枯落物层土壤酶活性基本呈现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全分解层;不同层中起主要作用的土壤酶不同,在未分解层中主要为淀粉酶和酸性磷酸酶,半分解层中主要为漆酶和内切纤维素酶,而全分解层中主要为漆酶、内切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表明淀粉酶、酸性磷酸...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海英  蒋仲龙  彭健健  王晓晓  仇智灵  张勇  王增  
【目的】掌握马尾松林转变为杨梅人工林并经不同经营年限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可为林地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浙江省仙居县经营历史为3、9、14、21 a的杨梅人工林和马尾松林人工林(CK)进行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采用重铬酸钾-硫酸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TOC)含量、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图测定土壤碳化学组分、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微生物量碳(MBC)、水浸提法测定水溶性有机碳(WSOC)、Biolog Eco检测法测定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比较研究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马尾松林改造为杨梅纯林并分别经人工经营3、9、14、21 a,土壤TOC、MBC、WSOC质量分数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均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稳定的变化趋势。与CK相比,经营3 a的杨梅林土壤TOC、MBC、WSOC、MBC/TOC和WSOC/TOC显著提高了26.9%、115.5%、103.6%、66.7%和59.7%(P <0.05)。【结论】马尾松林转变为杨梅人工林初期,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显著升高,土壤碳库稳定性显著下降,而后随着杨梅人工林经营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质量趋于稳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殷鸣放  周立君  殷炜达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其碳储存量高达1500Gt,为大气碳库的3倍,陆地生物量的2.5倍(Valentinietal.,2000)。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微小变化,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陈亮中等,2007;于贵瑞,2003)。森林土壤碳储量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73%(崔骁勇等,2001),其积累和分解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碳平衡(李德基等,1992)。因此,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备受关注,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王绍强等,1999)。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哲  魏浩亮  周庆营  王海东  丁万林  李艳茹  贾晓静  徐满  王超  陈瑜  谷建才  
【目的】研究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影响,探究适合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最佳抚育间伐强度,以期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6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及22%、38%抚育间伐强度样地,分别于伐后1 a、伐后3 a、伐后5 a、伐后7 a进行林分结构指标的定期调查,分析各处理样地的林分生长和径级结构。【结果】抚育间伐促进了林分胸径和单株材积年均生长量。22%间伐、38%间伐的胸径年均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增长了25.6%、52.0%;22%间伐、33%间伐的单株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增长了29.0%、88.7%。各处理样地的树高年均生长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抚育间伐对树高生长无明显影响。林分蓄积量、胸高断面积年均生长量以及生物量和碳储量年均增长量都随着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但从时间变化来看,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样地增长率逐渐降低,抚育间伐样地增长率逐渐增加。对照、22%间伐、38%间伐样地直径分布范围分别为6~22、10~22、12~22 cm,随着抚育间伐强度的加大,林木向更大径阶方向偏移。KS检验结果表明,对照样地均符合正态分布,22%间伐样地以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效果最佳,其次为伽玛分布;38%间伐样地正态分布拟合效果最好,其次为Weibull分布。【结论】抚育间伐可以促进林分的生长,改善林分结构,使林分结构向更高径阶方向发展,综合考虑采用38%间伐强度为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扈梦梅  田龙  吴亚楠  杨晋宇  吕小翠  黄选瑞  
【目的】比较研究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和混交改造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实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塞罕坝机械林场未经营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CK)、抚育间伐后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TH)和引入阔叶树的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M)为对象,于2014年5—9月,利用手拣法调查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不同经营措施林分内土壤动物的结构组成、空间分布、多样性和功能群组成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55类1 405头,隶属2门4纲12目,优势类群为正蚓目、叶甲科幼虫、象甲科幼虫。总体上,经间伐和混交改造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显著高于未经营的对照林分(P<005),TH内土壤动物密度亦显著高于CK(P<005)。间伐和混交改造后,土壤动物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均有提高,其中M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显著高于CK(P<005)。各功能群中,植食性土壤动物所占比例(4719%)最高,其次为腐食性土壤动物(3331%);捕食性(19类)和植食性(18类)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居多;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经营措施、土层和时间均对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组成和结构影响显著(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