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03)
2023(7781)
2022(6790)
2021(6382)
2020(5492)
2019(12816)
2018(12639)
2017(25095)
2016(14113)
2015(16007)
2014(16335)
2013(16171)
2012(15501)
2011(14165)
2010(14453)
2009(13526)
2008(13629)
2007(12703)
2006(11029)
2005(9866)
作者
(42088)
(35314)
(35221)
(33857)
(22512)
(16859)
(16215)
(13779)
(13185)
(12834)
(11912)
(11652)
(11243)
(11214)
(11120)
(11097)
(11077)
(10470)
(10301)
(10221)
(8972)
(8760)
(8678)
(8189)
(7993)
(7985)
(7960)
(7885)
(7249)
(7105)
学科
(57397)
经济(57345)
管理(39072)
(38209)
(29748)
企业(29748)
方法(27024)
数学(24133)
数学方法(23843)
(18231)
(16096)
中国(15119)
(12886)
(12513)
贸易(12511)
(12165)
地方(11844)
农业(11723)
(11411)
业经(11266)
(10296)
(9489)
银行(9456)
(9404)
财务(9379)
财务管理(9354)
(9047)
(9014)
企业财务(8815)
(8712)
机构
学院(206409)
大学(205418)
(85904)
经济(83953)
管理(77872)
研究(72897)
理学(66441)
理学院(65631)
管理学(64457)
管理学院(64052)
中国(55575)
科学(45394)
(43853)
(40919)
(38567)
(38191)
研究所(34986)
中心(33801)
(32774)
财经(31679)
业大(31437)
农业(30304)
(28563)
北京(27816)
(27697)
师范(27460)
经济学(26079)
(26009)
(25594)
经济学院(23632)
基金
项目(132461)
科学(103349)
研究(97337)
基金(94608)
(82543)
国家(81840)
科学基金(68715)
社会(59204)
社会科(55994)
社会科学(55975)
(51788)
基金项目(49560)
教育(45122)
自然(44812)
(44521)
自然科(43676)
自然科学(43661)
自然科学基金(42886)
编号(41223)
资助(39739)
成果(34562)
重点(30491)
(29906)
(29345)
课题(28735)
(26767)
科研(25660)
(25191)
教育部(25076)
创新(25069)
期刊
(95758)
经济(95758)
研究(60805)
中国(39366)
(34265)
学报(32099)
(31845)
科学(29627)
管理(26240)
大学(23428)
农业(22817)
教育(22266)
学学(22039)
(21015)
金融(21015)
技术(17735)
业经(15873)
经济研究(15391)
财经(15391)
(13200)
问题(12926)
(12244)
(11346)
技术经济(10564)
理论(10255)
统计(9975)
(9872)
资源(9762)
商业(9546)
图书(9480)
共检索到309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家华  郑艳  
适应气候变化与发展议题密切相关,这也使得适应成为一个过于宽泛的命题,影响了对适应内涵的理解。首先,本文基于国内外对适应问题的探讨,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分析框架,即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应需求,区分增量型适应和发展型适应,并通过工程性适应、技术性适应和制度性适应三种适应手段增强适应能力。增量型适应是指在系统现有基础上考虑新增风险所需的增量投入,这种适应所针对的是发展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仅仅需要应对新增的气候风险所需的适应活动;发展型适应是指由于发展水平滞后,使得系统应对常规风险的能力和投入不足,需要协同考虑发展需求及新增的气候风险。其次,分析了适应的四个基本步骤,即:①评估气候风险及脆弱性;②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潘志华  郑大玮  
应对气候变化包括适应与减缓两大对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适应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目前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研究相当薄弱,影响了适应工作的开展。文章综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内外发展趋势,阐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内涵与机制,划分了适应对策的各种类型,初步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理论研究框架和工作路线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燕华  钱凤魁  王文涛  葛全胜  马翠梅  张九天  何霄嘉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适应则更为现实和迫切,而适应技术的正确选择与表述是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内容。本研究以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农业、林业、水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等领域为对象,在分析各领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危害及其适应技术响应基础上,初步总结归纳出11项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表达方式,主要包括预警、工程研发、动态监测、评估、灾害防控、适应空间、适应长效性、模型分析、重大工程、行业标准和规范以及社会影响与宣传等类型的技术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技术选择框架,对各领域适应技术进行初步归类;最后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类型适应技术选择的基本操作步骤。研究结果...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吴培新  
金融系统"过度顺周期性"的潜在特性,以及由信贷结构产品和发起-分销模式,导致市场参与者难以准确评估风险,这是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其在风险承担的积累时期和金融失衡的释放时期对现行货币政策框架的涵义,认为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可以减缓金融失衡的释放而导致的对经济金融的冲击,但难以约束以承担更高风险方式所导致的金融失衡,因而,必须对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做出改进。最后阐述了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芳  王学伟  
本文通过构建以收入、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以及股票市场市值等宏观经济指标为决定变量的货币需求计量模型,检验这些变量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这些变量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狭义货币M1余额和广义货币M2余额的长期均衡水平;M1余额在短期存在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的自发调节机制,但这一机制对M2而言则不显著;各经济变量的变动对货币余额的影响遵循不同的动态过程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别,其中,利率和股市变动分别对M1和M2具有重要影响。文章最终针对实证结果阐明了其货币政策涵义。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蔡昉  
当前的用工荒固然与宏观经济形势直接相关,但更是2004年以来劳动力短缺现象合乎规律的延续,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下降。民工荒的出现,总体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变化的趋势,因此也必然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本文建议积极创造政策条件,把民工荒转化为经济社会变革的机遇,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景博  冯相昭  
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减缓和适应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类主要措施,在气候变化减缓行动难以很快奏效的情形下,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适应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更为紧迫的选择。一个有效的适应行动机制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而公众和决策层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是适应行动机制的形成基础。本文以银川阅海湿地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研究案例,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两个层次进行讨论,比较其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及其对适应措施的评价和需求,以期对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认知基础研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社会公众和决策层,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基础均已基本形成,但公众的认知基础要弱于决策层,并且在认知的准确程度上低于决策层;公众和决策...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朱佳丽   李涵昱   钱力   吴振新   刘细文   薛秋红  
面对开放科学环境下学术生产和交流中的信任危机,本文提出亟需将“数字学术”发展为“可信数字学术”。目前“可信数字学术”概念虽未被明确提出,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与该概念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涌现,可信数字学术的涵义及实现框架需要系统研究并正式提出。首先,本文结合“数字信任”定义,在“数字学术”定义之上衍生出“可信数字学术”定义。然后,根据定义识别出可信数字学术信任内涵的三个组成要素并作深入剖析,包括数字学术基础设施可信、数字学术参与主体可信和数字学术流通数据可信。最后,识别可信数字学术实现路径,并从关键问题、支撑技术和实践场景三个层面构建了可信数字学术实现框架。图2。表3。参考文献35。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金希  
创新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人们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角度出发,沿着新知识的生产,知识商业化创新、知识的社会消费等知识产生及社会化发展的纵向维度,提出了一个分析创新文化的综合性框架,并将创新文化分为新知识发现的"知"文化、知识商业化过程中的"做"文化和知识的社会化扩散和消费过程的"用"文化三种亚文化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简述了不同亚文化的特征。本文还对此框架模型的应用前景和政策涵义进行了讨论,尤其探讨了中国在"用"文化方面的不足。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俊友  
零容忍政策曾经是美国多数学校应对校园安全问题的纪律处罚政策。零容忍政策的排斥性、严苛性、一刀切、刑事化、威慑性等处罚特点,侵害了受处罚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违背了惩罚的公平性,导致了过多的未成年人流入监狱,无法实现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从而达到校园安全的政策意图。许多美国学校的零容忍政策已经在适用范围、后续补救、灵活性、司法介入、干预模式等方面悄然发生了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段进  曾令华  朱静平  
运用协整、弱外生性和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股市不影响M2的总量但影响其结构;M1对股市不产生直接影响,而M2对股市的直接影响处于有与无的临界状态;M1、M2均通过GDP对股市产生间接影响,但没有形成利率传导机制,我国股市是关于协整向量的弱外生变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昌芸  侯长林  
在政策文本分析视角下,地方高校转型政策经历了从问题关注到政策出台,其政策关注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等方面,对"应用型"理解和转型路径建设又各有所不同,基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应用型大学过程中,需要明晰"转型"内涵,把握"应用"特征,探索发展出路,才能力促转型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国庆   余韵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职普融通提升为国家重大教育改革项目。落实职普融通,首先要定义其性质。职普融通问题的关键分歧点在于它是手段还是目的。影响教育体系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类的技术。技术影响职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教育之间的关系。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工匠技术阶段、机械技术阶段和人工智能技术阶段。智能化技术促使职业之间的关系由科层化转变为扁平化、网络化、融合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成为当前教育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是在机械技术时代建立的,随着经济社会步入智能化时代,职普融通已成为教育体系改革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职普融通达到理想状态是远期目标,当前的改革目标应更具现实性。职普融通教育体系改革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一前提,形成立体化的多层次融通体系,并把增强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和选择性作为重点。职普融通的实践框架可从课程互设、学校互融、学制互通三个层面进行设计。这三个层面虽然在复杂性上呈递进关系,但改革实践可从任意一个层面开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杜莉  
2013年6月美国公布的《总统气候行动计划》可视作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一次调整和升级,本文针对此次美国气候变化政策调整的内容、特点、背景、原因及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转型、温室气体减排、领导人的政治意愿、民意支持、外部形势等方面的变化是美国气候政策调整的主要推动因素,调整后的美国气候变化政策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分散走向集中,从模糊走向清晰。此次调整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等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乃至全球气候治理都将产生影响。论文最后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发展战略、企业低碳转型、参与国际谈判和国际相关标准制定以及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光清  郭沛阳  
首先介绍了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了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的存在使新技术难以取代原有技术,以及导致新技术投资量不足的原因,进而说明了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实施技术政策的必要性;再次,按照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针对不同阶段的技术政策建议;最后,总结了系统性、长期性、连续性和灵活性等政策的实施要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