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75)
2023(7968)
2022(5928)
2021(5595)
2020(4306)
2019(9909)
2018(10117)
2017(17580)
2016(10905)
2015(12331)
2014(12691)
2013(11426)
2012(10461)
2011(9470)
2010(9729)
2009(8547)
2008(8293)
2007(7951)
2006(7415)
2005(6687)
作者
(28612)
(23541)
(23534)
(22706)
(14884)
(11185)
(10898)
(9389)
(8998)
(8648)
(8042)
(7958)
(7677)
(7616)
(7565)
(7438)
(7094)
(6974)
(6911)
(6779)
(6504)
(5864)
(5821)
(5451)
(5428)
(5378)
(5368)
(5274)
(4788)
(4770)
学科
(35899)
经济(35872)
管理(21490)
中国(20390)
教育(20282)
(19062)
(14100)
企业(14100)
(13544)
地方(10758)
方法(10597)
(9893)
业经(9744)
理论(9489)
(9276)
数学(8940)
数学方法(8804)
(8689)
(8571)
农业(8505)
发展(8050)
(7927)
教学(7698)
产业(7418)
(6401)
结构(6276)
技术(5666)
(5469)
银行(5458)
(5368)
机构
大学(141957)
学院(138126)
研究(54972)
(48145)
经济(46721)
管理(42054)
理学(35224)
中国(34829)
理学院(34641)
管理学(33576)
管理学院(33300)
(33145)
科学(32798)
教育(30839)
(30592)
师范(30376)
(27494)
研究所(24945)
师范大学(24862)
(24416)
中心(23422)
(22967)
(22471)
北京(21817)
(20397)
技术(19833)
(18922)
业大(18797)
职业(17782)
财经(17438)
基金
项目(88354)
研究(72820)
科学(70625)
基金(58958)
(50920)
国家(50344)
社会(43519)
科学基金(41971)
教育(41617)
社会科(40764)
社会科学(40754)
(36806)
(32514)
编号(32460)
基金项目(29938)
成果(29518)
课题(27136)
自然(24387)
自然科(23786)
自然科学(23781)
自然科学基金(23350)
资助(23256)
(22618)
重点(22240)
(21502)
(20853)
规划(20021)
(19125)
项目编号(18708)
教育部(18182)
期刊
(59749)
经济(59749)
研究(54066)
教育(53481)
中国(42978)
(21854)
学报(20802)
科学(18789)
大学(17326)
(16971)
技术(16697)
管理(15897)
农业(14755)
学学(14280)
职业(14056)
(11170)
金融(11170)
业经(10062)
技术教育(9188)
职业技术(9188)
职业技术教育(9188)
经济研究(9137)
财经(8797)
图书(8628)
(8597)
论坛(8597)
(8136)
问题(8076)
(7791)
(7662)
共检索到230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雷培梁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提供了新机遇,也对其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提出新任务、新要求。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学科专业布局。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还要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不断完善服务城乡发展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郭海鹏  李丽霞  李志芳  
城镇化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之一,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强劲动力之一。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切实把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统筹现在与未来,合理布局机构,培育完善的服务网络,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英  
主体功能区理论是我国为应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此理论可以促进我国各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学科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现状和不足,进而阐述了主体功能区理论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最后构建了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发展策略,以此来实现各地高等教育之间的互利和合作,并为满足区域经济升级转型发展输出人才。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郑利霞  
未来5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推进等基本环境和主要任务,这对大众化中后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求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要为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服务,高等教育布局要进一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地市州延伸;随着大众化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将调整发展战略,走"高校数量增长与校均规模扩大并重,以扩充高校数量为主"的道路,这也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高国力  刘保奎  
新型城镇化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十四五"及以后,中国新型城镇化将处于快速发展中后期,发展进程具有"五期叠加"特点,空间布局呈现"四化互动"趋势。今后应按照"有序集聚、有机疏解,形态多样、尺度多元,增量管控、存量更新,科技引领、开放包容"原则,实施"稳规模、调结构、强功能、多形态、高效益"的总体思路,促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框架,加快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转型重塑,合理引导人口集聚流动,构建与城镇化布局形态相匹配的交通系统,保障城镇化生态空间供给。为此,建议在土地制度、人口流动、投融资体制、都市圈统计考核、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光跃  张萌  
新型城镇建设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目是提高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规模、转变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实施教育扶贫,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分析了新型城镇建设与职业教育结构的互动关系,提出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职能,城镇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扶贫,吸纳和转移劳动力,向新型城镇疏散职业教育资源,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所要求的多种职业教育形式等策略与措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钱明辉  胡日东  胡安其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需要面对城市如何合理布局的问题。通过2010年中国284个地级市及以上行政区(不包括白银市、拉萨市、中卫市)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以及中国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城镇化水平呈现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特征,中国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已迈入多极化发展格局;由于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着较强的空间正溢出效应,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需要重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使本地和相邻区域协同发展,发挥城市间城镇化发展的联动作用。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杨赫岩  张艳  孙科  张默  张丽军  李悦  
世界各国在本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推进城镇化发展,基础教育布局也会随之进行调整,虽然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借鉴他国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提供新思路。研究选取了美国、日本、加拿大三个典型国家进行分析比较,希望能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布局调整提供经验与借鉴。
[期刊] 求索  [作者] 童中贤  曾群华  
推进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既要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使具有承东启西和连南进北联结作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武郑都市带共同构筑起支撑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金十字架构",也要推动中部地区跨省边际城镇联动发展。着力发展中部新兴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中部崛起、促进经济增长、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武汉、长沙、郑州、南昌、太原、合肥为核心,依托长江、沪昆、陇海、京九、京广、二广"三纵三横"重点发展轴线,形成"六核六轴六组团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钟少颖  陈锐  魏后凯  
系统总结了中国城镇空间布局的现状特征,分析了经济布局调整、资源环境约束、交通运输方式变革和区域政策等新因素对中国城镇空间布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城镇空间布局的总体设想,即采用以世界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四纵四横的城市发展轴线为主要支撑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中心网络化"开发模式,并提出了促进形成这一布局模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增祥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几点看法辽宁电大李增祥科教兴国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体制等改革和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实际上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就已经进行了,目前到了关键时期。一是一批高等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穹  仲伟周  张跃胜  
在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深度融合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将产业结构调整引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研究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62015年面板数据,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复合指标体系,选择空间滞后计量模型,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新型城镇化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新型城镇化的边际效应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函数。基于此,提出了区域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根基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区域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空间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钧  罗能生  
基于技术外溢、要素集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的理论机制模型,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第一、二产业占比的影响路径是倒U型的,而其对农村第三产业占比和农村产业结构偏离的影响路径是U型的,且这些影响路径在不同经济区域呈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呈现了阶段性,且经济发展城镇化、居民生活城镇化、公共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资源环境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各有不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敏  丁春杰  高文  
产业结构问题是当前中国存在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之一,实现"产城融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文章基于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不仅将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来测算新型城镇化水平,而且采用两阶段差分GMM法系统分析新型城镇化对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时构建双门槛模型检验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门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促进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此外,新型城镇化对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均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