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22)
2023(17411)
2022(14183)
2021(12742)
2020(10392)
2019(23449)
2018(23341)
2017(43814)
2016(24273)
2015(27305)
2014(27334)
2013(26962)
2012(25846)
2011(23829)
2010(24468)
2009(22938)
2008(22340)
2007(20776)
2006(19142)
2005(17977)
作者
(73345)
(60639)
(60555)
(57888)
(38707)
(28813)
(27456)
(23407)
(23354)
(22053)
(20914)
(20166)
(20008)
(19652)
(19357)
(18889)
(18143)
(17868)
(17658)
(17557)
(15760)
(15273)
(14851)
(14168)
(13950)
(13727)
(13645)
(13422)
(12371)
(12185)
学科
(115755)
经济(115641)
管理(67544)
(63529)
(48438)
企业(48438)
中国(38305)
方法(37546)
数学(32300)
数学方法(31947)
(31942)
地方(29257)
业经(26631)
(25336)
(23426)
(23059)
农业(21699)
(20920)
银行(20872)
(20315)
(19759)
(19744)
贸易(19741)
金融(19737)
(19094)
地方经济(17101)
(17008)
(16376)
理论(16165)
(16136)
机构
学院(355558)
大学(355531)
(154740)
经济(151332)
研究(133878)
管理(127574)
理学(106646)
理学院(105335)
中国(103896)
管理学(103526)
管理学院(102831)
(78466)
科学(78389)
(74406)
(69310)
研究所(62019)
(60873)
中心(59498)
(57852)
财经(56511)
(51154)
北京(51038)
业大(49214)
(49178)
师范(48637)
(48448)
经济学(48328)
农业(47433)
(45694)
经济学院(43072)
基金
项目(219593)
科学(171612)
研究(164074)
基金(156064)
(136238)
国家(135035)
科学基金(113522)
社会(103936)
社会科(98438)
社会科学(98412)
(85989)
基金项目(79592)
教育(75652)
(72634)
自然(69849)
自然科(68163)
自然科学(68143)
编号(67399)
自然科学基金(66931)
资助(65205)
成果(57922)
(52592)
重点(50242)
课题(49283)
(48638)
(44767)
国家社会(43013)
发展(42514)
创新(41887)
(41844)
期刊
(190150)
经济(190150)
研究(118574)
中国(85641)
(57127)
(55251)
学报(54764)
管理(52821)
科学(50056)
教育(47283)
大学(42033)
(41387)
金融(41387)
学学(39003)
农业(38513)
技术(32700)
经济研究(31318)
业经(30063)
财经(29167)
(25384)
问题(24621)
(20792)
(20053)
国际(19229)
图书(19117)
技术经济(18343)
世界(17912)
统计(17003)
(16888)
论坛(16888)
共检索到584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许远  
为适应我国数字经济的崛起、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社会职业分工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标定了97个数字职业。劳动力市场对数字技能的需求随着数字新职业的产生和传统职业的数字化转型迅速增加。通过对数字职业的标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数字经济、数字职业、数字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各职业对数字技能的新需求,研判变化趋势。下一步,应以《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指针,将数字技能开发融入职业能力建设体系并付诸实践,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为劳动者数字技能发展提供支撑,开发通用数字技能框架体系,推进职业标准数字化转型,创新开展数字技能提升培训,促进专业教学标准数字化转型,完善职业院校课程和教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智慧校园,组织数字技能职业技能竞赛,让“数字技能”成为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远  
绿色经济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绿色经济的重组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绿色职业,产生了数量庞大的绿色技能需求。为适应我国绿色经济的崛起、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社会职业分工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重新标定了绿色职业。下一步,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绿色技能开发的思潮推动下,应将绿色技能开发融入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并付诸实践,开发通用绿色技能框架体系、推进职业标准绿色化转型、分类施策开展绿色技能提升培训、促进专业教学标准绿色化转型,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师资培养方案,促使高效、节能、低污染、循环可利用等发展理念全面得到贯彻,让“绿色技能”成为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贵富  韩静  韩恺明  
本文旨在阐明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力不充分就业。在理论方面,构建了包含生产部门和家庭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分析;在实证方面,采用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数据和地级市宏观数据,构建多维度劳动力不充分就业变量和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研究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概率。机制检验表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升级和行业结构升级表征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路径来降低不充分就业,且就业技能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就业与传统就业差异、性别差异、区域特征、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差异、产业类型等均会使上述影响产生异质性效果。拓展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程度。本文的结论从微观个体和宏观发展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为发展数字经济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许远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呈现数字化、绿色化、高效化、复合化的突出特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趋于高度复合化。这一时期,做好新技能需求的深度开发,对于促进青年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为深度开发技能人力资源,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以采取的对策包括:适应新型经济业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引导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于人口新常态,适时调整就业和技能开发政策,稳定青年就业大局;应对经济发展变化,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强化职业开发,拓展新发展新赛道,提高人力资源专业化管理水平;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改进职业教育供给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美华   范敏华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不仅加速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而且催生了新产业、新行业,为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提供了新动力。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对于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质量等方面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在数字经济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强大的就业创造效应,加强数字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高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从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吴玉杰   王璐瑶   周姿含   陈劲  
当前,面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成为推动创新管理研究发展的重要动力。与传统创新活动相比,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创新过程更显著地跨越了企业、行业乃至国家边界,呈现出多类别主体竞合、多范式协同的特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构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规律框架,从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创新范式的多样化与创新行为的生态化三个维度挖掘创新规律的新特征与新内涵,指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异质性数字主体及其复杂关系构成的系统,并以多层级、多主体、多模式协同共演的机制运行。以期对新形势下的创新政策、创新实践与创新管理研究贡献实践启示与理论工具。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现伟  文丰安  
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市场准入壁垒高、转型升级难、融资难和融资贵、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不佳等难点。下一步,应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大力拓展民间投资的发展空间;大幅提升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助力民营企业摆脱融资困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措施落实,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俞孙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平台经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凭借互联网经济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规模经济,提供了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的新商业模式。在平台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军   葛晨  
受经济社会预期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年群体就业面临困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 2014—2020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了数字素养对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素养的提升会显著促进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加就业意愿和就业概率,降低工作知识门槛,拓展就业范围,提高工作方式灵活性,提升工作薪酬,进而增强工作满意度;第二,社会网络、代际依赖、认知能力和创业偏好在数字素养影响青年就业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社会网络越发达、认知能力越强、创业偏好越大,数字素养的提升对青年就业的影响也越积极,此外,数字素养还可通过缓解父代与子代之间的代际依赖促进青年就业;第三,数字素养对青年就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数字素养对青年就业的影响随年龄降低、学历上升而增大,且这一影响在女性青年和城镇青年中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对于防范化解青年的规模性失业风险,提升青年就业配置效率,促进青年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夏鲁青  
以充分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人社部门的重点工作,山东省人社厅立足地方区情,坚持"一个目标",推动"二元互动",实施"三项变革",秉持"四个持续",在促进就业方面形成了"一、二、三、四"工作体系,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今后进一步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创新思路的"山东方案"。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沈坤荣   周铃铃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我国现代化新征程上就业工作的重要战略目标,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质量仍为短板、就业形态和就业观念日益多元。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仍面临就业数量上周期性冲击与结构性矛盾叠加、就业结构上劳动力市场分割制约结构优化、就业质量上劳动关系快速变革加大劳动保障难度等挑战。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就业量质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就业政策与其他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构建匹配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体系,完善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与就业服务保障制度,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统计监测评估机制,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谭永生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指数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995—2017年,中国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指数由0.6527增加到0.7649。尽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在稳步提升,但从分项指数看,充分就业总体实现较好,就业质量仍相对偏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需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更加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提升劳动者就业报酬水平;完善创业服务政策体系,更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