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25)
- 2023(14164)
- 2022(12373)
- 2021(11676)
- 2020(9594)
- 2019(21720)
- 2018(21469)
- 2017(41690)
- 2016(22549)
- 2015(24833)
- 2014(24343)
- 2013(23765)
- 2012(21556)
- 2011(19322)
- 2010(19069)
- 2009(17457)
- 2008(16622)
- 2007(13897)
- 2006(11981)
- 2005(10004)
- 学科
- 济(82540)
- 经济(82441)
- 管理(63835)
- 业(59252)
- 企(49874)
- 企业(49874)
- 方法(38626)
- 数学(33184)
- 数学方法(32753)
- 农(22195)
- 财(21802)
- 中国(21585)
- 学(20136)
- 业经(19132)
- 地方(16934)
- 理论(14938)
- 农业(14883)
- 贸(14746)
- 贸易(14739)
- 制(14614)
- 务(14485)
- 财务(14419)
- 财务管理(14396)
- 和(14290)
- 易(14284)
- 环境(14050)
- 企业财务(13660)
- 技术(13629)
- 银(12266)
- 银行(12227)
- 机构
- 大学(306618)
- 学院(306386)
- 管理(121551)
- 济(114941)
- 经济(112261)
- 理学(106550)
- 理学院(105270)
- 管理学(103277)
- 管理学院(102721)
- 研究(100651)
- 中国(72205)
- 科学(65385)
- 京(64517)
- 财(52549)
- 所(49709)
- 农(49087)
- 业大(47500)
- 研究所(45831)
- 中心(45447)
- 财经(43120)
- 江(42804)
- 范(41785)
- 师范(41387)
- 北京(39983)
- 经(39310)
- 农业(38752)
- 院(37649)
- 州(35393)
- 经济学(34222)
- 师范大学(33569)
- 基金
- 项目(220363)
- 科学(173721)
- 基金(160203)
- 研究(159542)
- 家(140394)
- 国家(139268)
- 科学基金(119949)
- 社会(99770)
- 社会科(94489)
- 社会科学(94468)
- 省(86516)
- 基金项目(86065)
- 自然(79715)
- 自然科(77864)
- 自然科学(77845)
- 自然科学基金(76423)
- 划(73378)
- 教育(73318)
- 编号(65212)
- 资助(64794)
- 成果(51764)
- 重点(49289)
- 部(47729)
- 发(46578)
- 创(46086)
- 课题(44421)
- 创新(42888)
- 科研(42527)
- 教育部(40880)
- 大学(40754)
- 期刊
- 济(121360)
- 经济(121360)
- 研究(86882)
- 中国(53799)
- 学报(50792)
- 科学(46729)
- 农(44137)
- 管理(42690)
- 财(38985)
- 大学(37850)
- 学学(35707)
- 教育(35065)
- 农业(31172)
- 技术(24965)
- 融(22176)
- 金融(22176)
- 业经(21299)
- 财经(19850)
- 经济研究(19785)
- 经(16895)
- 图书(16200)
- 业(15907)
- 问题(15661)
- 科技(15641)
- 版(14565)
- 理论(14287)
- 现代(13804)
- 资源(13712)
- 技术经济(13545)
- 商业(13448)
共检索到4262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夏陈红 马东辉 郭小东 王志涛 王威
当代中国受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多种作用和影响,已进入高度风险的社会。作为风险社会形构的国土空间,其时空结构的形成必然蕴含着不断组构重建、互相融合的微观基础和机理。为了探索国土空间在不确定灾害事件影响下的自组织、自适应机制,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提供结构和过程双重耦合的路径图式,引入韧性概念的来源——适应性循环模型,对国土空间系统“突变—涌现—适应”的动力和非动力涨落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具备适灾韧性特征的国土空间系统转换为韧性规划语言,搭建适宜于多层级系统韧性升级的“吸收—适应—转变”框架,以揭示国土空间系统在单一适应周期内的涨落过程、不同适应周期之间的层级关系和上下联系,实现对国土空间风险运行演进过程的空间映射。为国土空间韧性防灾专项规划提供交叉视角和路径支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陆明 谭卓琳 王春龙
我国东北资源型城市在可持续发展转型过程中,部分仍未能摆脱资源枯竭困境,面临更为复杂的城市问题。韧性是深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国内外对于韧性的度量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针对资源型城市的韧性定量研究则更为少见。首先,分析19个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制约要素及韧性影响因素,并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其次,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构建韧性—风险二维测度模型,从生态、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韧性评估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量化指标;继而结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指数,将标准化后的韧性及风险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划分4种韧性阶段;最后,根据测度结果识别出α、K、r、Ω4种韧性发展模式,并提供相应的转型路径思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悦风 项铭涛 王梦婧 吴次芳
新形势下城市巨系统面临更多不确定性风险与未知扰动,要求安全防灾规划从目标对象、战略定位、技术手段与规划理念等方面做出适应调整,通过韧性城市建设引领区域安全稳定发展。对韧性城市的概念起源、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结合我国"多规合一"后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空间治理背景下韧性规划的内涵特征、层级类型、流程形式与公共治理进行认识与思考;并从深化韧性城市的理论构建与机理研究、转变规划编制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流程、完善韧性实践中的规划传导和尺度治理、关注韧性建设中的基层治理和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提出韧性规划的实践路径展望,力求有序推进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现代化治理建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世玉 何羽丰 陈语轲 丁涣茹 张云路
“23·7”极端强降雨对北京西南部山区造成了严重的灾害。乡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损失较大。重构具有韧性特征的乡村公共空间,是科学推进受损乡村恢复重建和有效应对未来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但既有研究尚未系统提出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韧性重构的框架和路径。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揭示了平灾结合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韧性特征内涵;其次,通过构建“双明确—双评估—双响应”乡村公共空间韧性重构的技术框架,明确参与主体和空间类型,并基于平时空间品质评估和灾时空间韧性评估,提出了宏观、中观、微观空间规划路径和应急管理响应机制;最后,以“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北京市灾后重建示范点房山区佛子庄村为例进行应用实践,以期为灾后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重构和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和实践借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家国 许浩楠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暴露我国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严重威胁我国国家产业安全,如何构建全球供应链韧性体系以抵御外部挑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我国供应链韧性建设指明了路径。在厘清新挑战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格局构建供应链韧性闭环循环路径。以基础创新为开关形成“动态迭代”的内循环供应链韧性建设路径,以“三力协同”为源泉推动外循环供应链“四位一体”的韧性建设,设计“一体两翼”路径实现联动韧性建设。根据战略路径的规划,提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内而外”的中国式供应链韧性建设的对策建议,在全球碎片化趋势下部署中国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尚雪峰 仇保兴 张赫 叶昊儒
面对日益增加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城市适灾韧性的提升成为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然而,传统的城市适灾韧性研究多聚焦于系统的静态属性,未能充分考量城市系统内在的动态性及适应能力。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视角,深入探讨城市适灾系统的动态特性,旨在揭示CAS理论在提升城市适灾韧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识别并分析了城市适灾系统中的适灾主体、适灾资源及适灾环境三个关键子系统,并基于CAS理论的七个基本属性,系统地提出了七个促进城市适灾韧性提升的目标及关键实现机制。此外,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将理论成果有效融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并对CAS理论应用于城市适灾韧性提升的潜在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本研究不仅拓展了城市适灾韧性的理论视野,也为城市管理者在灾害防控与恢复的过程中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韧性 复杂适应系统 城市适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阳力 陈天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国土空间治理向整体性治理转移,国土空间规划向整体性管理规划转变。有必要制定标准化的专项规划研究模式,确保专项规划研究成果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促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下,重构“标准化”水生态韧性研究模式。首先,回顾现有研究成果,总结水生态韧性评价、规划策略和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其次,总结并分析全过程传导、全域全要素、全空间覆盖、全周期管理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再次,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重构“标准化”水生态韧性研究模式,包括全过程传导的水生态韧性研究步骤、全域全要素的水生态韧性评价体系、全空间覆盖的水生态韧性规划策略、全周期管理的水生态韧性规划实施保障等4部分;最后,提出“标准化”水生态韧性研究模式的技术路径。重构的研究模式为实证研究和其他生态韧性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鲍海君 章笑艺 蒋明利 章鸣
研究目的:由韧性的一般理论切入,从韧性城市内涵的不同维度构建城市国土空间安全体检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研究结果:(1)基于城市安全角度,从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城市交通、社会治理5个维度构建了表征城市安全情况的体检评估指标库;(2)在指标筛选和专家调查的基础上,对指标库中各项指标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进行了量化评估,最终筛选的关键核心指标在实践中能够较好地反映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安全和韧性城市建设的真实情况;(3)依据核心指标体系的指标内涵和在城市国土安全建设过程中的推广应用水平,评价指标被分为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和倡导性指标三大类。研究结论:随着城市国土空间安全建设的完善和发展,管理部门可在强制性指标评估基础上,根据城市自身特点选用倡导性指标,逐步纳入引导性指标,强化实施国土空间安全监测评估。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现祥 王素素
文章在“不利冲击—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经济韧性”的框架下分析中国经济遭遇不利冲击时保持强劲韧性的制度根源。当经济遭遇不利冲击时,政府凸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并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作用,将有限资源进行再配置,支持和扶持受冲击地区或者城市,对冲不利冲击的负面影响,使得经济快速恢复增长,从而保持经济韧性。文章采用地震这一不利冲击,运用CRITIC-熵权TOPSIS模型测算出1997—2020年经济韧性和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检验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实证分析发现:(1)地震对经济韧性的负面冲击为5.830个百分点,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6.452个百分点;(2)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存在地区差异,南方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12.423个百分点,北方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5.500个百分点;(3)政府部门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2.381个百分点,银行部门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3.746个百分点,企业部门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2.218个百分点;(4)南方地区三个部门的对冲效应均高于北方地区,而且南北地区银行部门的对冲效应均最高,其次是政府部门的对冲效应,企业部门的对冲效应最低。上述发现是稳健的,从而揭示了制度适应性效率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韧性的关键作用。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是经济韧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不利冲击 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 经济韧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戴伟 孙一民 韩·迈耶 塔聂·巴顷
我国40多年的城市化发展走过了西方国家1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三角洲规划和设计已进入了更加综合考虑城市和蓝绿系统之间韧性发展的新时代。针对未来发展中三角洲系统面临的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和高脆弱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系统韧性的三角洲空间规划方法。首先,分析了三角洲空间规划面临的焦点问题,提出对外部不确定性扰动的认识欠缺与对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不足是造成三角洲一些空间表象问题的本质原因。基于此,阐述了系统韧性视角下的三角洲空间规划应具有的特点。其次,提出了基于系统韧性的三角洲空间规划原则,重点阐述了基于系统韧性的三角洲空间规划方法。最后,例举了基于系统韧性的三角洲空间规划在荷兰莱茵河三角洲与我国珠江三角洲实践的案例,认为:基于系统韧性的空间规划方法可以为多尺度、多要素、多目标的三角洲区域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实
韧性城市规划是当前城市为应对复杂多变的灾害风险、突发事件所提出的新思路,城市是一个兼具多重功能的复杂系统,如何将韧性思维有效渗透于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者面临的主要挑战。现阶段,我国韧性城市规划以问题导向为主,呈现出由简单借鉴到优化创新的发展趋势,在城市功能方面逐步由局部强化向整体性能完善过渡,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邓楚雄 刘唱唱 李忠武
研究目的:揭示流域国土空间变化的“干扰—响应”机理是其开展系统性、可持续性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本文探索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思路,为面向生态功能可持续的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韧性理论契合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风险应对性、要素治理系统性、干扰机理明晰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生态功能可持续性;流域国土空间韧性需考虑的因素可划分为基础因子、发展因子、主体因子、距离因子和功能因子;通过构建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框架,明确了自组织机制、失配机制、崩溃机制、边界机制及网络协同机制等关键机制;未来研究应注重基于适应性循环的流域国土空间韧性评价、尺度依赖界定、基于阈值的韧性机理阐释、关键主体行为参与响应及复合情景下韧性预测等。研究结论:韧性理论可为流域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系统修复及增强应对干扰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提供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阳晓 魏晓 谢花林 陈键
自然因素和人类行为等各种不确定风险背景下,国土空间面临的生态风险威胁日益突出。构建韧性国土空间是提高区域生态风险治理的新思路,如何从吸收、恢复或转换能力等方面提升国土空间生态韧性,是国土空间生态风险治理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梳理国土空间生态韧性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国土空间生态韧性的理论框架、测度模型、研究需求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基于此提出了三个国土空间生态韧性的重点研究方向:(1)提出以机理解析为支撑,实现生态韧性的动态测度的新突破;(2)以社会-自然过程耦合为引领,推动多要素、多层次、多目标的机制研究;(3)以生态修复为导向,加强多学科融合和探索国土空间生态韧性应用模式等研究内容,以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新的途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席广亮 甄峰 钱欣彤
人员、物资、能源资源等要素在不同层级空间的频繁流动,持续重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并对国土空间安全产生影响。从流动性视角进行国土空间安全探讨,提出在活动承载安全、资源与生态安全基础上,应考虑要素流动与人类活动、资源环境的耦合性及其潜在风险。流动性与国土空间安全的关系可以从“流”空间与场所空间耦合、“供—流—需”协调与资源配置安全、要素流与国土空间系统韧性三个方面来表征。以生态、水、粮食、经济、社会等安全塑造为目标,立足于各类要素流对人地关系系统影响的不确定性,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极端条件下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合理引导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国土空间要素等手段,实现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自适应与良性反馈调节,形成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格局与框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进行要素流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耦合协调性分析评价,建立“形”与“流”结合的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分析方法,增强不同空间的功能弹性以适应要素流动和活动集聚的不确定性,建立供需协同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研究对提升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保障人类生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永霞 孙新波 张明超 张媛 马慧敏
高度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迫使企业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潮流,借助数据资源形成并不断提升组织韧性,然而现有研究中对于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韧性形成机理缺乏深入探讨。引入数据赋能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韩都衣舍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挖掘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韧性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韧性形成整体上遵循“内外部情境刺激—数据资源行动—数据能力激活—韧性构建/提升”的过程,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企业可利用的数据从企业数据依次拓展至行业数据、生态数据。研究结果打开了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实现韧性的过程“黑箱”,对于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高组织韧性提供了实践启示。
关键词:
数据赋能 组织韧性 能力激活 单案例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