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0)
- 2023(869)
- 2022(682)
- 2021(653)
- 2020(582)
- 2019(1194)
- 2018(1315)
- 2017(2116)
- 2016(1399)
- 2015(1718)
- 2014(1687)
- 2013(1542)
- 2012(1462)
- 2011(1410)
- 2010(1384)
- 2009(1219)
- 2008(1183)
- 2007(1103)
- 2006(1040)
- 2005(987)
- 学科
- 管理(2892)
- 济(2677)
- 经济(2669)
- 业(2144)
- 企(1941)
- 企业(1941)
- 中国(1413)
- 财(1397)
- 制(1299)
- 税(1296)
- 教育(1276)
- 教学(1235)
- 税收(1199)
- 收(1193)
- 理论(1032)
- 农(897)
- 体(887)
- 方法(879)
- 教师(844)
- 银(829)
- 银行(829)
- 行(793)
- 业经(789)
- 制度(754)
- 度(754)
- 融(741)
- 金融(741)
- 体制(716)
- 财政(711)
- 法(699)
- 机构
- 大学(17481)
- 学院(17086)
- 研究(6444)
- 教育(6079)
- 范(5909)
- 师范(5902)
- 师范大学(4762)
- 济(4579)
- 经济(4355)
- 管理(4285)
- 科学(3941)
- 京(3935)
- 中国(3898)
- 理学(3547)
- 理学院(3455)
- 江(3280)
- 管理学(3276)
- 财(3234)
- 管理学院(3233)
- 所(3188)
- 中心(2919)
- 研究所(2813)
- 北京(2777)
- 教育学(2747)
- 技术(2631)
- 州(2570)
- 职业(2521)
- 院(2308)
- 财经(2156)
- 省(2116)
共检索到30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焦伟 许宗华
教师的生命成长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实现超越性存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因此为适应变化的世界,促进自我的不断成长和完善,教师必须不断反思、探索,并不断超越自己。
关键词:
行动研究 教育叙事 生命完善 自主成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鲁洁“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命题,并被论证为决定教育其它具体规律的一条基本规律,也被看成是人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这一“命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俊超 陈琼英
高等教育具有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双重性质,适应性是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超越性是其本体价值的体现。两者失衡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有限的反应能力与超负荷的外部环境需求,但实质上体现了对高等教育本质不同认识的冲突。我们应从历史性与发展性的角度把握两者关系,合理平衡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与内部反应能力,探索和提升理论的包容性,将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和谐共进。
关键词:
适应社会 超越社会 高等教育本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昌勇
教育既有创造也有承传和守成的功能,对于后者不能简单地斥为“保守”。“适应”具有多层含义,对教育的“保守性”也应辩证地理解。“适应”与“超越”是一组既“对称”又“递进”的概念,教育、社会和人的发展,正是在适应与超越的互适和互促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宋立华 李如密
教师的"言说"和"倾听"的关系历来复杂,呈钟摆式在两极摆动。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二者经历了"言说遮蔽倾听"和"倾听回归教学"两个阶段。从当今现实的角度考察,"只重言说"和"只重倾听"的做法非常普遍。教师的"言说"和"倾听"的博弈体现了教师对"言说"和"倾听"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下的教学存在价值选择乃至因为选择而形成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样态的不同。"言说"和"倾听"具有本源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倾听是言说的前提,为言说奠基;言说是倾听的生长和发展,为倾听升华。教师的"言说"和"倾听"要超越博弈,走向共生。
关键词:
言说 倾听 教师 博弈 共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莉莉
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之时,大学既要适应社会变革,又要遵循其内在的逻辑有所发展,有所超越。大学尤其不能放弃学术自由和学术理想,大学倘若在适应变革中丧失了它的完整性,不仅无法完成它所承担的社会职能,而且会失去其自身的价值,走向衰亡
关键词:
知识经济,大学,学术自由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韦进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高等教育在创业教育中应明确创业教育目标,采用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策略引导毕业生掌握市场运作技巧,自主创业,帮助大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创业实践体验和认知。
关键词:
创业教育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喜娟 何文栋
分类发展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理性选择,在分类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适时适应,又要适度超越。适时适应是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现实需要,适应社会需要是高校分类发展的社会使命,适应高校实情是高校分类发展的行动起点,适应学生就业是高校分类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适度超越是高校分类发展的理想诉求,适度超越社会发展,彰显高校个性;适度超越高校现实,实现高校分类的可持续发展;适度超越个人需求,实现"整体性人"的生成。适应与超越是高校分类发展中互为递进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
高校分类发展 适应 超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已然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的介入先行扩展了儿童的智力空间,提升了儿童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过度使用存在着让儿童过早地从自我存在的自然状态中拔离出来的危险,也难免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弱化。我们需要在积极融入为信息技术所敞开的现代生活的同时,充分理解、接纳古典传统的当下意义,由此而寻求一种置身现代性背景中个体生命秩序的合理建构。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着力引导儿童重视实际生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加强儿童与自然的深度联系,以富于爱心的生活与交往为基础而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由此而切实地引领儿童生命世界的逐步展开。
关键词:
信息技术时代 个体生命秩序 适应与超越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金明珠 樊富珉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高校新教师的职业适应和职业认同水平来初步探索高校新教师的职业发展状态。来自北京市某高校的83名新入职教师参与了本研究。研究结果揭示该高校新教师的职业适应和职业认同水平总体较高,但会受到年龄、所在学科、国外工作经历的影响。具体而言,文科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要优于工科教师,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在职业归属和行为倾向方面要优于没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此外,高校教师的职业适应和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刻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并为各种岗前培训方案的设计和具体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冯雅静 王雁
本研究利用自编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问卷》以及修订的《小学教师社会支持量表》对437名小学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探讨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随班就读任职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与其社会支持有着较强的共变关系,社会支持高低不同的教师在职业适应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看,校长支持、同事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和讯息支持对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业适应的预测力较强,而家人支持、家长支持以及工具性支持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建议加大学校领导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教师创造更多沟通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任职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工作,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关键词:
随班就读任职教师 社会支持 职业适应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春燕
圣化的教师形象,疲倦、衰竭的职业倦怠征候,单调、重复、低下的生活质量是教师职场中发展的现实。由此出发,在生命哲学的视野下进一步阐释教师成长的意蕴。从关注教师是人,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意义,关注教师是一个完整生命个体来探讨教师的成长:祛魅——秉持合理的教师角色;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正视教师的职业倦怠,满足教师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求;引领教师获得幸福感。
关键词:
教师 生命哲学 生命关怀 个体成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
教育研究曾长期致力于科学化的建设,把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其中,在19世纪中叶的西方曾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之争。实证的科学研究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在教育研究中已经丧失了鲜活的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具有生命的品性。教育研究必须从实证科学的"无视生命"走向"关怀生命",这就是人文科学的"理解的教育研究范式"。
关键词:
教育研究 实证研究 生命关怀 理解的范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永新
人们对教师职业有一些特别的期待,希望她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成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现实中的教师却存在着职业倦怠等生存发展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尊严与价值。我们需要重申教师职业之天命,重建信念和对意义感的寻求,勇敢地担当起此一职业所赋予的责任。教师要以孔子为职业榜样,为人生典范;重新体认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思想传统,将其作为自己生命叙事的元语言;把生命看成一首由自己书写的诗歌,一部精神的小说(传奇);选择一种优美与崇高兼具的生命文风;对世界抱以一种开放的信任,对生命抱以一种坚定的信念,对职业抱以一种深沉的敬畏;既让自己的生命恒久地处于诗与思的状态,又不断地修炼自己的职业技能,最终把...
关键词:
教师职业 职业倦怠 孔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