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89)
2023(14074)
2022(11909)
2021(11180)
2020(9662)
2019(22543)
2018(22034)
2017(42103)
2016(23003)
2015(26472)
2014(26334)
2013(26189)
2012(24426)
2011(22243)
2010(22467)
2009(20931)
2008(20801)
2007(18514)
2006(16111)
2005(14435)
作者
(67258)
(56669)
(56550)
(53770)
(35956)
(27295)
(25732)
(22212)
(21492)
(20118)
(19305)
(19192)
(18144)
(17989)
(17772)
(17708)
(16880)
(16825)
(16442)
(16334)
(14154)
(14026)
(14006)
(12926)
(12758)
(12701)
(12594)
(12342)
(11435)
(11326)
学科
(106459)
经济(106377)
管理(64748)
(63862)
方法(52101)
(50616)
企业(50616)
数学(47322)
数学方法(46680)
中国(28652)
(27008)
(23918)
地方(21453)
(20956)
贸易(20945)
(20357)
(19764)
业经(19502)
农业(18387)
技术(18087)
(17422)
环境(14925)
(14903)
银行(14866)
理论(14812)
(14802)
金融(14798)
(14773)
(14265)
财务(14216)
机构
大学(339797)
学院(338064)
(145996)
经济(143182)
管理(130038)
研究(117605)
理学(112706)
理学院(111396)
管理学(109297)
管理学院(108663)
中国(89246)
(72509)
科学(71780)
(63445)
(59977)
(55500)
研究所(54673)
中心(53637)
财经(51420)
业大(49590)
(49280)
(46866)
经济学(46254)
北京(46114)
(44044)
农业(43750)
师范(43618)
(42260)
经济学院(41903)
(39155)
基金
项目(227036)
科学(179819)
基金(166968)
研究(163096)
(146645)
国家(145555)
科学基金(124481)
社会(104922)
社会科(99736)
社会科学(99709)
基金项目(87417)
(87078)
自然(80745)
自然科(78955)
自然科学(78935)
自然科学基金(77529)
教育(76401)
(74426)
资助(70329)
编号(64526)
成果(52262)
重点(51846)
(51566)
(49015)
(47255)
课题(45263)
国家社会(44378)
创新(44337)
教育部(44228)
科研(43679)
期刊
(152547)
经济(152547)
研究(97835)
中国(64676)
学报(52630)
科学(50000)
(49015)
(48352)
管理(46416)
大学(39796)
学学(37429)
教育(35015)
农业(33566)
技术(32349)
(29082)
金融(29082)
经济研究(26083)
财经(25780)
业经(22816)
(22187)
问题(20603)
统计(19724)
(19629)
技术经济(19052)
(18809)
(17913)
决策(16054)
世界(15981)
国际(15882)
科技(15774)
共检索到494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罗泽萍  
技术转移对技术创新所起的推动作用对于选择较为适应的技术转移推动技术创新,从而加速技术进步过程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利用中国区域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适宜技术转移的选择问题,结论表明,技术转移地的人均资本和人均技术转移的变化对邻近地区的总效应均为正,说明知识存量的多寡是决定适宜技术转移选择的主要因素,由于引入地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知识条件与母地较高的匹配度,技术转移最终将会改变技术进步,即产生对技术创新的正向激励作用,由此形成适宜的技术转移过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元春  顾新  陈一君  
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利用2009~2013年我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对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省际技术转移边界效应较大,技术转移本地偏好性强;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质量"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省际技术转移有显著促进作用;地理距离、产业"距离"和文化"距离"对边界效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经济规模、产业和文化上存在的差异能够调节由于地理距离造成的跨区域技术转移边界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婧  谭清美  白俊红  
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个方面分别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建立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考察1998~2007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创新的空间相关与集聚。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形成了创新活动的密集带;地理区位特征与社会经济特征均会对区域创新产出及其空间相关性产生影响,而又以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更大;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均显示出创新投入产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但静态模型对空间相关性产生过高估计的偏误,应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由于分离出了投入变量以外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使偏误得以部分矫正。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昌腾  张帆  
基于2006—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文章采用典型特征分析、Dagum基尼系数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一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空间非均衡性,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二是观测期内,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十三五”期间差异上升明显,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三是外商投资水平、人力资本、经济外向程度和道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科学合理发展数字经济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昌腾  张帆  
基于2006—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文章采用典型特征分析、Dagum基尼系数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一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空间非均衡性,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二是观测期内,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十三五”期间差异上升明显,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三是外商投资水平、人力资本、经济外向程度和道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科学合理发展数字经济的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英浩  陈江龙  程钰  
基于2000~2015年中国各地区面板数据,在构建绿色经济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中国绿色经济效率,通过对所构建模型普通线性回归得到的残差进行Moran’I指数的计算和检验,发现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环境规制水平及其他相关因素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中国东中西部绿色经济效率和环境规制水平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且伴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特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环境规制水平差异有所减小,呈现收敛的趋势。(2)绿色经济效率与环境规制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随着时间推移两者均出现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差异逐渐收敛等向好趋势。(3)环境规制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呈现一个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过程,其中,东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水平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科研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利用外资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则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汪曲  
采用1995—2009年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实证检验了适宜技术、人力资本对地区知识溢出和TF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省际R&D资本溢出和国际R&D资本溢出都是影响地区TFP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除了可直接影响地区TFP外,还可通过对来自省际、国际进出口、FDI和ODI渠道的知识溢出发挥"同化器"作用来间接影响的地区TFP;人力资本对知识溢出具有"同化器"作用,但在不同的适宜技术下人力资本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不同。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海波  张悦  
本文在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学框架下,选取2004-2012年江苏13个市统计数据,运用Matlab软件建立空间面板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本市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会对本市的经济产生促进作用,即直接效应;也会带动邻近市的经济发展,即间接效应。此外,内资对经济的贡献比外资大,且外溢强度也高于外资。江苏省各市之间存在很强的空间依赖性,经济互动效应明显,这为江苏省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小勇  丁焕峰  
本文在现有财政支出收敛理论和经济增长空间收敛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公共卫生服务动态空间收敛理论模型,并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收敛模型对1997-2006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公共卫生服务收敛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并不存在绝对收敛,但是存在条件收敛,差距有所缩小。财政收入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加分别从供给、需求和收入效应的角度提高了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水平。但是,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存在显著的空间负效应,降低了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收敛速度,省级政府间未形成趋好竞争,反倒形成了逐底竞争。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花中东  高静  
本文采用199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探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空间聚集性特征,并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第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和明显的聚集效应;第二,本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对本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极其微弱;第三,邻居的金融发展对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有抑制作用,这说明金融资源存在着竞争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静  徐月清  
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我国省域碳排放分别从全国层面及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全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各省份碳排放对相邻省分的碳排放具有溢出效应;区域层面上,我国东、西部省域碳排放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而中部地区存在负向的空间相关性;人均GDP、人口规模、能源强度对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强度有所不同;产业结构对东部地区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但对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有显著影响,但对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晓莉  王振坡  
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全局方向性距离函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马尔可夫状态空间转移矩阵对高技术产业环境技术效率及其动态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环境技术效率水平较低且呈现差异化和动态转移特征,效率低的省份差距在逐步缩小,效率高的省份差距则呈扩大趋势;高技术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增长表现为生产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的共同作用,且呈现高技术产业环境技术效率较高地区的内部收敛特征。借助空间误差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集聚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行业盈利能力、地区经济总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晓莉  王振坡  
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全局方向性距离函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马尔可夫状态空间转移矩阵对高技术产业环境技术效率及其动态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环境技术效率水平较低且呈现差异化和动态转移特征,效率低的省份差距在逐步缩小,效率高的省份差距则呈扩大趋势;高技术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增长表现为生产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的共同作用,且呈现高技术产业环境技术效率较高地区的内部收敛特征。借助空间误差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集聚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行业盈利能力、地区经济总量、人力资本水平、资本投入和政府政策支持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而技术市场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则尚未体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亮  胡德仁  
本文构造了可以用于衡量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挤出效应的模型,通过面板数据分析证明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确实对样本县的教育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其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即上级政府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政策不合理及县级政府自身缺乏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并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侯志强  
本文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协同作用的基础上,以中国30个省域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以铁路和公路为交通基础设施变量,并将公路分为三级分别构建其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从全国看,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占总效应比重的3/4左右。(3)不同地区、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空间差异:ModelⅠ中,公路在三个地区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铁路在中、西部正效应显著但在东部不显著;ModelⅡ中,西部的高速公路、东部和西部的一级公路、东部和中部的二级公路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而东部和中部的高速公路表现为不显著的负效应;且三个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对该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均明显大于直接效应。(4)同时验证了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投入等六个变量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协同影响,发现这些要素作用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和区域差异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