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75)
2023(16926)
2022(13991)
2021(13057)
2020(11172)
2019(25463)
2018(24998)
2017(48337)
2016(25560)
2015(28816)
2014(28297)
2013(28459)
2012(25886)
2011(23170)
2010(23009)
2009(21658)
2008(21507)
2007(18920)
2006(16471)
2005(14933)
作者
(70333)
(58969)
(58687)
(55731)
(37581)
(27825)
(26679)
(22933)
(22428)
(20957)
(20083)
(19914)
(18837)
(18482)
(18149)
(18118)
(17436)
(17015)
(16933)
(16908)
(14544)
(14234)
(14127)
(13508)
(13223)
(13111)
(13025)
(12669)
(11639)
(11512)
学科
(120029)
经济(119876)
(100339)
管理(91771)
(89099)
企业(89099)
方法(55853)
数学(46655)
数学方法(46222)
(36744)
(34272)
业经(33962)
中国(29894)
(25711)
(25231)
财务(25182)
财务管理(25139)
企业财务(23896)
农业(23762)
技术(21697)
(21367)
贸易(21356)
(20797)
地方(20750)
(19107)
(19019)
(18974)
(18318)
理论(17326)
(16921)
机构
学院(369726)
大学(366890)
(166950)
经济(164210)
管理(153790)
理学(133010)
理学院(131777)
管理学(130055)
管理学院(129341)
研究(116692)
中国(94247)
(78680)
(76016)
科学(64932)
财经(62610)
(57089)
(55381)
中心(54962)
(54554)
(54254)
经济学(51913)
研究所(49550)
业大(49483)
北京(47548)
经济学院(46922)
财经大学(46521)
商学(42639)
农业(42519)
(42444)
(42427)
基金
项目(245539)
科学(198307)
基金(184381)
研究(182161)
(157562)
国家(156284)
科学基金(138288)
社会(121981)
社会科(116037)
社会科学(116013)
基金项目(97383)
(93328)
自然(87533)
自然科(85596)
自然科学(85575)
自然科学基金(84164)
教育(82538)
(77758)
资助(75329)
编号(71229)
(56324)
成果(55881)
重点(54030)
(53843)
(52524)
国家社会(51683)
(50380)
创新(49677)
教育部(49616)
人文(48862)
期刊
(182529)
经济(182529)
研究(109075)
中国(69073)
(64405)
管理(61708)
(50051)
科学(48991)
学报(46273)
大学(37905)
学学(36086)
(35414)
金融(35414)
农业(34487)
技术(33984)
财经(31971)
业经(30506)
经济研究(29647)
教育(27792)
(27551)
问题(24316)
技术经济(20900)
(20875)
(20121)
统计(19235)
世界(18711)
(18263)
现代(17885)
商业(17701)
财会(17511)
共检索到548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典范  干春晖  
本文在分离外资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本土制造业的产业绩效,并在适宜技术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引入制度因素实证分析了我国技术选择的匹配性与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技术选择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同时,实证发现我国的技术选择并不是由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推动的,相应的制度扭曲使得这样的技术选择得以维持。在进一步的面板数据分析中,我们也发现技术选择对制度的依赖性,正是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阻碍了我国产业绩效的改善。因此,我们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时,调整阻碍创新效率的制度更是当务之急。营造一个对投资主体更加开放、人力资本流动更加通畅、政策支持更加有效的环境将会大大提升...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春豪  张杰  马俊  
本文以2009-2014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造Panel Data模型,实证检验了精益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深入实施精益库存管理的企业绩效与一般企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深入实施精益库存管理的企业绩效更高。精益库存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呈倒U形关系,存在精益库存管理的适度区间,适度实施精益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最为有效。进一步研究发现,精益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行业差异性,行业规模、毛利率是影响行业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春豪  张杰  马俊  
本文以2009-2014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造Panel Data模型,实证检验了精益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深入实施精益库存管理的企业绩效与一般企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深入实施精益库存管理的企业绩效更高。精益库存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呈倒U形关系,存在精益库存管理的适度区间,适度实施精益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最为有效。进一步研究发现,精益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行业差异性,行业规模、毛利率是影响行业差异的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洁雄  
文章以中美两国的装备制造、汽车、家电以及电子信息等制造行业为研究对象,围绕服务化对制造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制造企业主要存在8种服务化形式;中国企业的服务化程度以及服务的资本、知识和技术强度低于美国;中国企业的服务化对其经营绩效存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美国企业只有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促进企业从"制造文化"向"服务文化"转型;增强企业的服务运营能力;合理开展服务业务;提升服务能效是加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繁华  刘淑萍  
"互联网+"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机制也十分关键。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GMM计量方法对中国2006—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均产生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上升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比重上升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海云  方海燕  
本文运用Logit模型研究了中国与东道国的制度距离与OFDI进入模式的关系,旨在为制造业跨国企业选择正确的进入模式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制度距离与进入模式之间呈倒U型关系。制度距离较小时,跨国企业倾向并购模式;达到临界点后,更倾向绿地投资。制度距离的影响机制在不同东道国和制造业细分行业间差异显著。OECD国家政治距离影响显著,非OECD国家经济距离作用更大。"一带一路"国家政治距离和经济距离对进入模式有显著影响,非"一带一路"国家制度距离的影响不显著。在轻纺工业中,影响进入模式的制度距离主要是经济距离,对于资源加工工业,政治距离和文化距离的作用是显著的,机械、电子制造业只有文化距离显著。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琳  盛斌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将出口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品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剔除,构建了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指数,有效地将一国国内创造的技术含量从整个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分离出来。接着,利用1998-2011年中国1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对制造业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并没有提高国内技术复杂度,但是研发投入和良好的商业及制度环境会在全球价值链对国内技术复杂度的偏效应中产生正向作用;对国外附加值区分来源国进行分组的实证结果表明,来自东亚3国和地区的国外附加值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琳  盛斌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将出口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品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剔除,构建了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指数,有效地将一国国内创造的技术含量从整个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分离出来。接着,利用1998-2011年中国1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参与全球价值链对制造业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并没有提高国内技术复杂度,但是研发投入和良好的商业及制度环境会在全球价值链对国内技术复杂度的偏效应中产生正向作用;对国外附加值区分来源国进行分组的实证结果表明,来自东亚3国和地区的国外附加值率对国内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显著为负,而来自美国的国外附加值率对国内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有正向影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应里孟  阳杰  高曼如  
智能制造是驱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4~2018年实施智能制造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实证检验智能制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智能制造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实施智能制造的时间越长,其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越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智能制造的实施如果能与企业其他互补性要素相结合,则可以实现更高的绩效。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成颂  周炜  
本文从管理者权利理论出发,以沪市A股制造业企业2006—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对超额薪酬和企业绩效在不同性质企业中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高管薪酬限制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超额薪酬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区分所有权性质后发现,超额薪酬的负面作用仅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存在,在国有控股企业中超额薪酬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在引入高管薪酬限制政策后发现,"限薪令"颁布后,国有企业的超额薪酬水平显著下降且其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非国有企业的超额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负向关系转变为正相关,缓解了超额薪酬所带来的代理问题。上述结论表明,在国有企业薪酬激励机制改革中,要正...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原磊  邹宗森  
本文基于2005-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构建了反映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的生产率指标、规模指标和财务指标体系,区分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四种产业类型,采用PSM方法,全方位对比了新出口企业与相匹配的非出口企业的绩效优势。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整体上不存在"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低生产率企业出口倾向更高,出口带来了显著的就业扩张效应和收入提高效应,但并未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和资产回报率的改善;区分不同产业类型来看,中高技术出口企业存在显著的"学习效应",绩效表现明显优于其他类型企业,低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原磊  邹宗森  
本文基于2005-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构建了反映制造业企业经营绩效的生产率指标、规模指标和财务指标体系,区分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四种产业类型,采用PSM方法,全方位对比了新出口企业与相匹配的非出口企业的绩效优势。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整体上不存在"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低生产率企业出口倾向更高,出口带来了显著的就业扩张效应和收入提高效应,但并未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和资产回报率的改善;区分不同产业类型来看,中高技术出口企业存在显著的"学习效应",绩效表现明显优于其他类型企业,低技术出口企业绩效表现最差。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稳步推进外贸结构升级;二是将中高技术产业作为培育中国出口竞争优势的重点领域;三是加大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璟  屈韬  陈勇姗  李佳蔚  
基于2010—2018年佛山市27个制造行业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分类检验佛山市服务要素集聚与技术异质性制造产业的业务关联及其影响效率,以探究服务业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型过程中,服务专业化集聚对制造效率显著表现为价值创造效应,而多样化集聚则显著表现为资本挤出效应;IT、商租服务通过成本效应直接推动制造效率提升;物流、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则需要通过产业关联这一中介路径对制造效率产生影响。当制造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时,应优先发展IT和商租服务集群,同时加快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吸收能力,打通物流、科技、金融服务与制造产业的业务关联,以服务带动制造增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伟  
本文基于2007年135个部门投入产出表,采用55个三位数制造业的数据,选取卖方市场势力、买方市场势力、所有制结构和进入壁垒等重要变量构建跨行业多元回归计量模型,重点检验我国制造业买方市场势力是否对卖方绩效产生影响。实证结果部分支持了买方抗衡力量假说,集中度较高的制造业中买方市场势力与卖方绩效呈显著负相关,高集中度制造业的卖方集中所产生的市场势力大部分被买方集中度的上升所抵消,买方集中度是衡量买方势力的较好指标,而卖方利润率与买方部门离散度无显著相关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浩  
伴随资本深化现象的出现,我国制造业部门目前的高资本投入行为已经对劳动力要素产生了挤出效应,即出现学者们所谓的"零就业增长"的结论。这正是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并未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制造业部门资本-劳动比的快速上升,不仅直接产生了资本对劳动的"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还使得制造业部门完全依赖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而最终将导致资本边际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减缓,这造成了对于劳动的"双重挤压"。文章试图对工业化发展模式、资本深化、劳动力就业和技术进步路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把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