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18)
- 2023(8679)
- 2022(7196)
- 2021(6400)
- 2020(5239)
- 2019(12048)
- 2018(11589)
- 2017(21807)
- 2016(11556)
- 2015(12840)
- 2014(12613)
- 2013(12603)
- 2012(12275)
- 2011(11361)
- 2010(11597)
- 2009(10732)
- 2008(10538)
- 2007(9641)
- 2006(8838)
- 2005(8536)
- 学科
- 济(54496)
- 经济(54426)
- 业(30538)
- 管理(29084)
- 企(21935)
- 企业(21935)
- 中国(20073)
- 地方(19020)
- 农(17925)
- 方法(14353)
- 业经(13498)
- 农业(12502)
- 数学(11748)
- 数学方法(11575)
- 财(11199)
- 制(10521)
- 地方经济(10402)
- 融(10370)
- 金融(10368)
- 银(10190)
- 银行(10174)
- 发(10089)
- 行(9981)
- 学(9833)
- 贸(9628)
- 贸易(9614)
- 易(9206)
- 环境(8411)
- 技术(8254)
- 发展(7592)
- 机构
- 学院(164258)
- 大学(163660)
- 济(70341)
- 经济(68829)
- 研究(66337)
- 管理(59002)
- 中国(51013)
- 理学(48974)
- 理学院(48318)
- 管理学(47486)
- 管理学院(47147)
- 科学(38137)
- 京(37373)
- 所(34352)
- 财(33356)
- 农(32151)
- 研究所(30657)
- 中心(30263)
- 江(27839)
- 财经(24957)
- 范(24723)
- 北京(24700)
- 农业(24585)
- 师范(24489)
- 业大(23816)
- 院(23767)
- 经(22664)
- 州(22304)
- 省(22159)
- 经济学(21131)
- 基金
- 项目(104085)
- 科学(81945)
- 研究(79791)
- 基金(73424)
- 家(64262)
- 国家(63586)
- 科学基金(53573)
- 社会(50695)
- 社会科(47921)
- 社会科学(47912)
- 省(41577)
- 基金项目(37786)
- 教育(36058)
- 划(35190)
- 编号(32669)
- 自然(32243)
- 自然科(31521)
- 自然科学(31514)
- 自然科学基金(30959)
- 资助(30115)
- 发(29124)
- 成果(27903)
- 课题(24152)
- 重点(23973)
- 发展(23793)
- 展(23377)
- 部(23003)
- 创(21860)
- 国家社会(21019)
- 创新(20354)
共检索到282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史毅 韩润霖
基于第七次全国生育状况调查数据,文章使用logit回归模型和倾向值匹配法讨论了托育服务与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在以市场化托育服务为主体的环境下,接受托育服务不仅未能显著提高女性再生育意愿,反而可能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灵活的托育服务形式对女性再生育意愿存在积极影响,接受非全日制托育服务的女性再生育意愿显著高于接受全托的女性;第三,托育服务价格均对女性再生育意愿存在显著影响,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越高,女性再生育意愿越低;第四,在使用送托模型和近邻匹配法控制样本选择性之后,托育服务对再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明显下降,但主要对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作用显著,对中等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从提高托育服务灵活性、降低托育服务成本、促进供需有效匹配和锚定政策重点人群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稳定和提高女性再生育意愿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婉鑫 杨小军 杨雪燕
在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下,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倾向得分匹配等计量方法,探讨祖辈照料、正式照料两类儿童照料安排对中国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类儿童照料方式均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影响但发生作用的方向不同:祖辈照料可以显著提升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而正式照料则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地级市人均幼儿园数量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削弱了正式照料对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而地级市平均托育费用则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增强了正式照料对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基于此,认为加大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服务费用,为育龄女性提供普惠可及的婴幼儿照料支持是提升二孩生育意愿的有效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庄亚儿 杨胜慧 齐嘉楠 李伯华 王志理
文章以质量控制为中心系统介绍了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的各主要调查环节。调查内容包括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生育养育服务、影响生育状况的主要因素4部分。采用分层、三阶段、概率比例抽样(PPS)抽样方法。本次调查全面使用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CAPI),在问卷设计、人员培训、末端抽样、入户过程、问卷审核等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调查结束后进行事后质量抽查,并将调查数据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数据资源库中的相关行政记录进行比对,对不一致情况反馈基层督导员进行核查确认。为了克服由抽样框的缺陷所导致的样本结构偏性,本次调查根据相关数据进行了事后加权。调查获得准确个人信息的方法值得借鉴,今后抽样框仍可能受制人口流动等因素发生偏误,文章给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
生育调查 质量控制 事后加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靳永爱 陈杭 李芷琪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使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女性流动与生育间隔的关系。以女性的流动时间和婚育时间构建女性婚育历程,探究不同的流动时点选择对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动会延长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但是,进一步考虑流动时间后发现,流动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生育受到流动影响最大的是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内发生过流动的女性,间隔内流动对生育间隔有直接的延长作用。但是,对于非间隔内流动的女性,流动不会推迟生育。初婚前流动和初育后流动的女性其初婚初育间隔反而小于户籍人口,二孩生育后才流动的女性其一二孩生育间隔也小于户籍人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贺丹 张许颖 庄亚儿 王志理 杨胜慧
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对全国生育水平、生育意愿、避孕方法及生育养育服务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6年,初婚、初育年龄分别上升2.7、2.6岁。2006~2011年总和生育率大致在1.60~1.70之间,2012~2016年波动较大,2012和2016年总和生育率是近期的高点。与2006和2011年相比,2016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分布曲线明显右移。受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影响,2012年以来,二孩占出生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一孩则相反。2011年以来,出生性别比有所下降。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和打算生育子女数分别为1.96和1.75个。已婚有偶育龄妇女避孕率为84.7%。3~5岁幼儿入园率为80.8%,在公立与私立机构的比例分别为34.9%和65.1%。最后,文章在总结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促进按政策生育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宏规,赵旋,王谦
198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为主,在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公安部的协助下,我国进行了一次以生育节育为主要内容的抽样调查。 一、调查的必要性和调查目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这次出生高峰期至少将持续到九十年代中期,人口增长的形势相当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马志越 李嘉瑞
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中北方七省市数据,通过总和生育率、孩次递进总和生育率、递进总和生育率、终生生育率及生育模式(婚育年龄)变动等多指标多维度综合评估,我国特别是北方七省市生育水平确实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并非处于极低水平,应该是处于1.5~1.9之间,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只是波动不稳。同时,单独(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对二孩出生增加有明显作用。对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用平均再生育意愿指标低估了人们的实际生育意愿,利用意愿递进生育率可以真实反映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水平。根据生育意愿及其决定因素,特别是20~29和30~39岁年龄组的意愿递进生育率可以判断未来生育水平有上升的可能和势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金宏 程晨 吴航 张伟佳
文章从社会动力的视角建立生育率演化的解释模型,认为影响生育行为的3种基本社会动力是生育意愿力、节育阻隔力和竞争偏好力,它们此消彼长的演替推动了人口发展经历自然生育、节制生育和抑制生育3个历史阶段。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中国生育行为的第4种动力,伴随计划生育的倡导、推行以及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政策松弛,中国的生育率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19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激发了竞争偏好力。文章依据华东地区的2017年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揭示一般生育率、婚后生育率及其孩次模式的演化,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上海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变的纬度地带性。文章按月份进度考察出生数对政策松弛的响应节奏,确认了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有效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富德,王丰
1988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共调查了215万多人,其中重点调查对象为15—57岁的已婚妇女467,162人,全国抽样比为1.982‰。这次调查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已婚妇女的怀孕史、生育史,节育史以及婚姻、哺乳、计划生育等67个项目。为了分析利用这次调查资料,研究改革开放形势下我国妇女生育节育状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人口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必要对这次调查资料进行质量检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藏耕,赵旋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90年11月1~3日在杭州召开了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研讨会。来自全国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人口、医学、统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全国各省计划生育工作者共7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家计生委副主任常崇煊同志出席了会议,浙江省副省长许行贯同志到会祝贺。 这次会议是针对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召开的首次全国性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近70篇,内容涉及到调查的各个方面。会议划分为调查情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金光照 张逸杨
解开中国生育水平之“谜”的关键在于获得一套高质量的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增设公民身份号码登记项目、全面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得了高质量年龄结构数据,为准确估计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生育水平提供了可靠数据基础。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006~2017年始终维持在1.6以上的水平,许多年份超过了1.7,在2017~2020年则持续下降;生育率存在较大波动,2020年达到最低值1.3,2012年和2017年出现明显高峰,分别约为1.89和1.88,15年间平均约为1.7。生育属相偏好、生育政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总和生育率的波动。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显示中国目前生育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充分消解新近出现的生育水平抑制性因素、构建家庭友好和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的关键举措。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宏规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提倡节制生育,有计划地发展人口,经过曲折和反复,70年代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计划生育活动。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其他人口调查结果证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取得了显著成绩,1988年在210多万人口中进行的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于旺
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国家级汇总会议从1982年12月24日开始到1983年1月17日结束。会议共汇总出几十本汇总表,分析出几十个分析指标,总结了整个生育率抽样调查的经验,并就1983年的人口计划和统计工作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次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衍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能否一一落实,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否如期同步,这是大家尤其职教战线极为关注的。6月23日,改革开放以来第七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这也是同类会议第三次由国务院召开。教育战线在总结这次大会时,从"领导重视""改革力度""部门协作"三个方面用了"前所未有"这样表意极为强烈的词汇。应该说,这次会议,有诸多处可圈可点。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宗萍 段成荣 杨舸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利用最新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概括和分析全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各项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随迁子女规模庞大、分布高度集中、多属长期流动、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论文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随迁子女 生存状况 义务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女性终身不育水平估计——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2002年全国城镇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抽样调查开始
中国流动人口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从杭州市老年人需求状况抽样调查说起
中国农村民主治理状况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2002~2011年全国村社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高质量发展 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基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山东省数据
能力增值对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的实证分析
中国丧偶老年人居住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