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92)
2023(5092)
2022(4154)
2021(3497)
2020(2899)
2019(6477)
2018(6454)
2017(11995)
2016(6960)
2015(7783)
2014(7751)
2013(8019)
2012(7692)
2011(7104)
2010(7041)
2009(5882)
2008(5870)
2007(5344)
2006(4841)
2005(4435)
作者
(25216)
(21111)
(20926)
(19860)
(13490)
(10597)
(9186)
(8299)
(8203)
(7481)
(7480)
(7426)
(7158)
(7069)
(6948)
(6646)
(6404)
(6385)
(6267)
(6218)
(5587)
(5396)
(5355)
(4981)
(4850)
(4841)
(4668)
(4549)
(4537)
(4429)
学科
(25530)
经济(25493)
管理(17862)
(14081)
(13321)
(10797)
企业(10797)
方法(10631)
环境(10100)
数学(9142)
数学方法(8993)
(6961)
中国(6459)
资源(6215)
(5841)
(5824)
(5313)
生态(5062)
业经(4852)
农业(4780)
(4647)
(4639)
贸易(4636)
(4505)
地方(4503)
(4425)
(4225)
金融(4224)
经济学(4126)
税收(4085)
机构
大学(105935)
学院(103219)
研究(45952)
(37984)
经济(37148)
科学(33578)
管理(33518)
中国(33305)
(30112)
理学(28485)
理学院(28043)
管理学(27253)
管理学院(27118)
(26517)
(24850)
研究所(24776)
农业(24314)
业大(22965)
中心(20119)
(17144)
(16908)
(16645)
(16143)
北京(15935)
(15892)
农业大学(15523)
科学院(14936)
实验(14758)
实验室(14154)
(13779)
基金
项目(76059)
科学(57711)
基金(55268)
(53863)
国家(53534)
研究(46137)
科学基金(42379)
自然(31565)
自然科(30726)
自然科学(30712)
自然科学基金(30157)
基金项目(29057)
(29006)
社会(27188)
(26858)
社会科(25648)
社会科学(25642)
资助(23300)
教育(20094)
重点(18918)
计划(18570)
科技(17369)
(17168)
(16228)
编号(16003)
科研(15962)
(15006)
专项(14434)
创新(14304)
(13491)
期刊
(39681)
经济(39681)
学报(28932)
研究(28310)
(26041)
科学(23936)
中国(22243)
大学(20051)
学学(19316)
农业(17868)
管理(11747)
(11646)
(10665)
业大(8809)
(8557)
金融(8557)
教育(8341)
林业(7892)
资源(7268)
农业大学(6887)
(6817)
技术(6500)
经济研究(6313)
财经(6117)
科技(6078)
自然(5491)
中国农业(5444)
(5307)
业经(5235)
问题(5206)
共检索到156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彭阳  
如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保护物种多样性是当前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其固碳效益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由于山区人口外出打工,山区人口越来越少,也出现了耕地撂荒的现象。本论文以湖南省会同县耕地经造林和撂荒恢复14年后所形成的退耕还林地(杉木纯林)和农田撂荒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群落特征和碳储量差异。基于野外样地调查的方法,在调查两个样地物种组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耕地在两种恢复方式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相似性系数等群落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彭阳  白彦锋  姜春前  徐睿  刘秀红  
为了解耕地在造林和撂荒这2种恢复方式下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差异和分配特征,并为估算森林碳汇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在2016年7-8月,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并结合室内测定对湖南会同恢复14 a的退耕还林地(即耕地造林)和农田撂荒地(即耕地撂荒)进行植被、凋落物以及土壤碳储量的调查。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地的生物量碳储量显著(P010 cm>4060 cm>1020 cm>6080 cm。退耕还林地080 cm深土壤碳储量略高于农田撂荒地,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3)退耕还林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要高于农田撂荒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唐骄萍  李贤伟  赖元长  冯帅  王鹏  黄从德  
建立退耕还林重点示范县洪雅县竹林碳储量多元线性回归遥感模型,基于碳储量遥感模型估算出四川省洪雅县退耕还林以前(1994年)、退耕还林后第4年(2004年)和退耕还林后第7年(2007年)的竹林碳储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竹林碳储量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3年间(1994—2007年)洪雅县竹林碳储量和面积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前期(1994—2004年)增速大于后期(2004—2007年);竹林碳储量和面积分布规律相似,都呈现出向低海拔、平缓坡和各坡向发展的趋势,其中2004年>25°坡度区域竹林碳储量和面积变化最明显,2004年>25°坡度区域竹林碳储量增加量占总增加量的79...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罗婷婷  邹学荣  
撂荒、弃耕一直困扰着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而土地过度开发引起的地力下降、环境破坏是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休耕是把撂荒、弃耕以及二调新增的耕地与退耕还林、土地整治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可恢复地力、修复环境。应继承我国休耕的优秀传统,并借鉴欧美休耕的先进经验,建立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与休耕转换的有效机制:运用计划手段把休耕纳入国土规划,并把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纳入休耕计划;运用退耕还林等休耕补偿和撂荒、弃耕、闲置赔偿以及土地收回等市场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建忠  
黄河上游地区10~27 a的退耕地人工林,其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平均为111.3、5.1和164.9 t/hm2,分别占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的28.6%1、3.8%和61.0%.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所占总碳密度的比例,对于退耕地人工林来说为39.6∶1.8∶58.6,而天然林为57.4∶2.7∶39.9.退耕地人工林的植物体和枯落物层碳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增长趋势.这2部分在总碳密度中所占比例随林龄而逐步提高.退耕地人工林目前的总碳密度平均为281.2 t/hm2,相当于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总碳密度677.4 t/hm2的41.5%,但年均碳密度却高达15.2 t/...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跃进  李沁谊  王好才  时伟宇  
【目的】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典型群落的土壤碳氮储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在重庆市中梁山喀斯特槽谷选取弃耕地(弃耕半年)、草地(5~10 a)、灌丛(15~25年)、灌乔林(30~40年)和乔木林(50~60年)作为一个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序列,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30、30~50、50~7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含量及碳氮比(C/N)和土壤pH值,估算各演替序列下土壤的碳氮储量,分析在自然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特征。【结果】植被自然恢复演替显著提高了土壤SOC和TN含量与储量(P <0.05),土壤TN储量与土壤S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T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01)。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艳芳  刘领  悦飞雪  李冬  上官周平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中国重要的植被恢复工程,其碳汇能力巨大。基于河南省退耕还林实施期间河南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1998-2003年,2003-2008年,2008-2013年),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河南省森林及人工林的碳储量,同时利用2000-2012年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逐年造林树种和面积,估算退耕还林所种树木的碳储量。结果表明:河南省森林面积、蓄积、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从1998年的149.77×10~4hm~2,5 258.50×10~4m~3,30.49 Tg和20.36 Mg·hm~(-2)增加到2013年的305.36×10~4hm~2,17 094.56×10~4m~3,91.02 Tg和29.81 Mg·hm~(-2),其中人工林面积、碳储量、碳密度增幅较大。人工林碳储量占林分总碳储量的比例由1998年的29.26%提高到2013年的58.46%。人工林在河南省森林碳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河南省森林碳汇的主要贡献者,这主要归因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引起人工林碳储量的增加。2003,2008和2013年退耕还林工程碳储量分别占森林总碳储量的1.58%,15.40%和30.95%。河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具有较大的碳汇能力。图3表5参32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令  贺慧丹  未亚西  杨永胜  罗谨  李红琴  李英年  周华坤  
为探讨三江源农牧交错区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固碳及水源涵养能力对退耕还草措施的响应,以青海省过马营镇退耕还草封育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实地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地经退耕还草措施后,植被群落演替、土壤固碳及持水能力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1)退耕还草11年后,其植被群落盖度、平均高度、植物分层及地上生物量均达到原生植被水平;而Shannon-Wiener群落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达到原生植被的80.9%和97.5%。2)退耕还草11年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盖兆雪  徐颖  杜国明  
【目的】研究耕地利用转型的碳储量时空异质性及与粮食生产之间的脱钩关系,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区,基于碳储量测算方法和核密度分析模型,揭示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并借助Tapio脱钩模型,探究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损失与粮食生产之间的脱钩效应。【结果】①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型最为剧烈。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1990—2000年碳储量增加38.863×10~(4) t,而2010—2020年碳储量损失6012.175×10~(4) t,损失近155.701倍。②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重心基本保持稳定,向东北方移动了13.396 km,空间上呈现“边密中疏”的分布格局,且集聚性逐渐增强,由单核分布向多核分布转变,破碎化程度加剧。③1990—2020年研究区耕地利用转型碳储量损失与粮食生产脱钩经历了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的过程,脱钩关系向非良性趋势发展。④1990—2020年研究区脱钩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内部空间差异较大,呈现不均等性,由两级分化向三级分化转变。【结论】1990—2020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耕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导致碳储量不断下降,且空间破碎化程度显著,碳储量损失严重影响粮食安全,研究区应重视粮食碳储量损失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仁欢  李玮  郑子成  李廷轩  洪月  何秋佳  田宗渠  
研究不同退耕植茶年限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质量分数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期为退耕植茶地土壤持续利用和茶园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退耕植茶2~3 a(RT_2-3),9~10 a(RT9-10)和16~17 a(RT_16-17)的各5个样地为研究对象,以邻近耕地作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按0~10,10~20和20~40 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并计算了碳、氮、磷之间的计量比。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表现为先显著降低后增加的趋势(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戴全厚  张超  余娜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是表征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数,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后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坡耕地撂荒后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qCO2)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偏低,土壤理化性质较差,撂荒后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微生物量碳(Cmic)在撂荒1a后显著增大,前7a较为剧烈,增幅较大,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范叶青  周国模  施拥军  杜华强  周宇峰  徐小军  
在积极实施森林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的固碳特征、储碳能力和环境影响机制颇受关注(Schmid et al.,2006;Thürig et al.,2010;Werner,2010)。光照、温度、水分等多个自然因子共同影响着森林的碳汇功能,而海拔、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又通过温度、降水等气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变化(吕超群等,2004;赵敏等,2004;陈茂铨等,2010)。许多研究表明,立地条件是影响林木生长和森林碳汇功能的重要环境因素。坡向直接关系到祁连山青海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万雪琴  胡庭兴  张健  李贤伟  宫渊波  
Public welfare fores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l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in Sichuan Province. It can well represent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hillside fields. Therefore an Alnus cremastogyne forest community dev...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伟玮  刘某承  李文华  曾凡顺  曲艺  
【目的】本研究选取落叶松-人参复合系统,并与落叶松人工林及天然次生林进行比较,定量分析林下种植人参对生物多样性和碳汇功能这2种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落叶松-人参复合系统为对象,选择与其立地特征相似的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2种林分作为对照,通过样地调查、采样和试验,对比分析3种林分类型的乔木和草本植物多样性,并对不同林分类型中的乔木、林下灌草、枯落物和木质物残体以及0~30 cm土壤的碳储量进行分析。【结果】落叶松-人参复合系统下,人参重要值达到0.33,具有明显优势;对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晶  郝孟婕  王清宇  刘美英  
[目的]探究光伏电站环境内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0~4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的变化特征,为干旱区光伏电站生态治理模式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光伏电站内选取3种人工建植植被样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苜蓿Medicago sativa,以未受电站建设干扰的天然植被样地作为对照。[结果]重新建植植被后,樟子松、黄芪和苜蓿样地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仍然显著低于对照(P<0.05)。研究区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整体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植被类型和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研究区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此外,土壤pH和电导率也是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的重要指标。[结论]随着电站内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相比于草本植被,光伏电站内可以通过人工种植樟子松来提高土壤固碳作用,并尽量减少后期的人为干扰。图2表3参3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