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69)
- 2023(15422)
- 2022(13244)
- 2021(12373)
- 2020(10460)
- 2019(23826)
- 2018(23637)
- 2017(44676)
- 2016(24747)
- 2015(27671)
- 2014(27545)
- 2013(27164)
- 2012(25018)
- 2011(22461)
- 2010(22195)
- 2009(20012)
- 2008(19460)
- 2007(16951)
- 2006(14686)
- 2005(12262)
- 学科
- 济(91628)
- 经济(91527)
- 管理(66666)
- 业(60539)
- 企(48675)
- 企业(48675)
- 方法(40277)
- 数学(34687)
- 数学方法(34304)
- 农(27469)
- 学(25646)
- 中国(24342)
- 地方(22379)
- 财(21935)
- 业经(20868)
- 农业(18656)
- 环境(17948)
- 贸(17116)
- 贸易(17104)
- 易(16574)
- 和(15691)
- 制(15294)
- 理论(15040)
- 技术(14562)
- 务(13475)
- 财务(13404)
- 财务管理(13386)
- 划(13341)
- 银(12647)
- 银行(12569)
- 机构
- 大学(340876)
- 学院(339862)
- 管理(131327)
- 济(124262)
- 经济(121298)
- 研究(118373)
- 理学(113948)
- 理学院(112516)
- 管理学(110338)
- 管理学院(109750)
- 中国(86485)
- 科学(80851)
- 京(74777)
- 农(68747)
- 所(61260)
- 业大(61043)
- 研究所(56721)
- 财(54625)
- 农业(54201)
- 中心(54016)
- 江(50268)
- 北京(47032)
- 范(46643)
- 师范(46062)
- 财经(44115)
- 院(44066)
- 州(40964)
- 经(40169)
- 省(38389)
- 技术(37941)
- 基金
- 项目(245536)
- 科学(189126)
- 基金(174730)
- 研究(171835)
- 家(156933)
- 国家(155651)
- 科学基金(130611)
- 社会(104607)
- 社会科(98810)
- 社会科学(98782)
- 省(97291)
- 基金项目(94609)
- 自然(88994)
- 自然科(86700)
- 自然科学(86670)
- 自然科学基金(85070)
- 划(82978)
- 教育(77766)
- 资助(70595)
- 编号(70025)
- 重点(55849)
- 成果(54799)
- 发(52519)
- 部(51879)
- 创(50487)
- 课题(48500)
- 计划(47770)
- 科研(47716)
- 创新(47165)
- 大学(44214)
- 期刊
- 济(134697)
- 经济(134697)
- 研究(92214)
- 中国(68407)
- 学报(66573)
- 农(61263)
- 科学(58072)
- 大学(48166)
- 学学(45401)
- 管理(44201)
- 农业(42149)
- 财(39920)
- 教育(37794)
- 技术(27316)
- 融(24737)
- 金融(24737)
- 业经(24290)
- 业(22324)
- 图书(20415)
- 经济研究(20240)
- 财经(19849)
- 资源(19542)
- 科技(19256)
- 版(18386)
- 业大(18346)
- 问题(18286)
- 林业(17400)
- 经(16895)
- 理论(15296)
- 技术经济(14601)
共检索到4897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国建
文章在分析延安生态建设示范区2000—2003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退耕指数、退耕影响系数等指标研究退耕还林草对示范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示范区已退耕坡耕地36.07%,平均每年退耕12.02%,全区的退耕影响系数高达4.76,该结果表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很大,它推动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分乡镇的研究显示,退耕对示范区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除2个乡镇的退耕影响系数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外,其他7个乡镇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璐 许月卿 孙丕苓
以张家口市为例,根据1989、2000和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景观指数以及GIS技术,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989—2010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结构由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转变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耕地减少幅度增加,动态度指数由-0.27%变为-0.83%,林地增加幅度加大,动态度指数由0.56%变为1.39%,草地在数量上表现为减少。退耕前,耕地主要转为草地,退耕后,耕地主要转为林地,耕地转为林地的比例由退耕前的22...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鲁亚楠 姚顺波 邓元杰 丁振民 侯孟阳 郑雪 李雅男
[目的]通过揭示退耕还林(草)工程背景下陕北地区近2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规律,旨在为陕北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及新一轮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推进提供参考。[方法]以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年、2000年、2015年3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以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为节点,利用土地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生态服务价值损益表等方法对陕北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景观格局演变以及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分析,借助相关性系数对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及生态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1)草地、耕地和林地是陕北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面积持续增加且增速加快。(2)近25年,陕北地区景观格局的连接性和通达性降低,景观格局主要呈破碎化发展趋势。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增加,草地是该地区的优势景观类型。(3)陕北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15年各类生态系统提供的总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389.19亿元、394.31亿元和406.22亿元,退耕还林(草)前年均增长率为13.96%,退耕还林(草)后这一比率增加至56.22%。[结论]受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影响,陕北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不同的景观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和趋势不同,水域和林草地面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正相关,未利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民 赵士洞 周成虎 Peter H.Verburg
通过综合考虑影响退耕还林还草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论文以通辽地区为例,介绍了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的方法和过程。根据对2010年模型模拟结果和2000年通辽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2000~2010年该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合适区域应该主要位于研究地区的中部、南部,以及北中部。研究地区中部属于科尔沁沙地的腹地,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同时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分布较密,退耕还林还草是政府用于减缓风沙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危害程度的重要生态措施;而南部和北中部属于丘陵和山区,由于过度开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区域。此外,与退耕...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模型 退耕还林还草 通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德成 赵淑清 朱超
退耕还林工程(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SLCP)可快速改变土地利用/覆被格局。论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陕西省安塞县为例,利用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6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信息,通过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SLCP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影响。草地、耕地及林地为研究区三大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态势;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先增后减,整体减少38.4%;林地先减后增,整体增加4.36%;灌木林地和草地减少,而未成林造林地快速增加;SLCP显著加强了耕地的递减趋势,并大幅增加了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子生 韩华丽 朱玉碧 赵乔贵
以滇西南中低山盆谷区的芒市为例,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的概念和内涵并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的评价指标、测算方法和分级标准体系基础上,定量地分析评价了芒市近8 a来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各个地类变化的合理度和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的合理度,为推进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实施提供基础依据。评价结果表明,全市近8 a所有地类转化的总面积为77 602.80 hm2,转化的合理度(RD值)只有48.98%,属于"中度不合理"级。总体上,芒市近8 a来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既有合理的部分,如部分陡坡耕地的生态退耕、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等,但其不合理性亦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生态退耕地...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退耕还林工程 芒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乃平 王磊 刘艳华 陶燕格 马忠玉
为了检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案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收集了面上资料;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将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输入到Excel软件中,利用统计功能和函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州区退耕对象的瞄准精度不高,退耕的陡坡地尚不及退耕地总面积的50%;退耕还林提高了林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比重,而草地比重却变化不大;退耕还林草后农户减少了低价值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金华 李纪伟 梁晶晶
研究目的: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关系研究,发现之间规律并揭示土地利用问题,以指导今后区域土地科学利用。研究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别采用改进后刘纪远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和综合指数法评价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再采用容量耦合模型和动态耦合模型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结果: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组成的土地复合系统正处在由协调发展向极限发展的过度时期,未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评价已不能仅从土地利用程度或效益单方面入手,而应当从土地利用系统角度去考虑。采用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评价人类利用土地恰当与否的方法。(2)应针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晓萍 高照良
本文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以2000年中心比例尺1:15000的彩红外航片和2003年同比例尺下退耕及土地利用实地调查为基础,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黄土高原中尺度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2000~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的主要类型及方向,并构建退耕指数及退耕影响系数,分析了距研究区内公路及城镇不同范围的布局特征。结果表明:3年间利用类型转换集中体现在草地和旱坡耕地向人工造林地转移,人工造林用地年增加速率达34.5%。人工造林用地面积迅速增加,是这一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受地貌发育规律影响,距公路以远退耕指数呈下降趋势,2km处为峰值,是全区水平的1.35倍;距公路以远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阳 严平 刘连友 曹彤 牟莹莹 岳兴玲
对延安地区11个农业县退耕前后耕地/播种总面积、种植业结构、农业投入、粮食、油料产量与单产量以及农民年均纯收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延安地区农业经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退耕还林优化了农村的种植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全面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给农村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婷 侍昊 徐雁南 薛建辉 褚军 耿庆宏
近十几年来,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有效地改善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以1999、2003和2009年TM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定量分析和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9—2009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普定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土地利用面积的动态变化、景观异质性和景观结构与形状变化的特征,其中土地利用面积动态变化与景观异质性改变为整个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子。2)从面积变化上看,研究区大量耕地、裸地转化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姚蓉
该文以退耕还林试点市延安为研究对象,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法,对延安市1997~2009年间耕地变化动态与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3年延安市耕地压力指数、最小耕地面积呈上升态势,2003年后则趋于下降;近些年耕地压力指数略高于1,区内耕地压力、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桦 姚顺波 郭亚军
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吴起县退耕农户的种植业生产、种植业农用物资投入、畜牧业饲养和生活消费支出等经济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种植业方面,退耕农户倾向于选择单产高、经济优势明显的农作物品种,同时,对单位面积耕地的农用物资和劳动力投入加大了;在畜牧业方面,退耕农户倾向于规模饲养羊,饲养生猪和鸡则主要满足自己消费;在农业收入增加的前提下,退耕农户的消费支出由以食品支出为主向食品教育、医疗支出并重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农户经济行为 吴起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海 郗静 梁小英 陈姗姗
作为中国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土地利用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不足,不能有效揭示宏观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微观机理,难以合理解释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本文以陕西省米脂县高渠乡为例进行研究,利用经历权重法定量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结束前后不同农户群体土地利用策略的变化;利用构建的农户群体土地利用决策模型,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农户群体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及其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显示还耕和撂荒两种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及其空间配置,能揭示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微观机理,为分析农户群体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探讨农业政策与农户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途径。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葛智超 张贵军 杨皓 张蓬涛
应用基于熵值法的耦合函数模型对涞水县生态退耕前后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的耦合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与农户生计状况的耦合度在2002年退耕工程实施后由26.14o下降到-40.92o,退耕中期(2004~2007年)耦合度恢复为34.26o,退耕后期(2008~2010年)又下降到0o以下,呈波动变化,耦合程度经历了协调发展、低级共生再到协调发展、低级共生四个过程,并阐述了如何稳固退耕还林的成果。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 农户生计 耦合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退耕还林工程对耕地利用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沽源县为例
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退耕还林还草与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为例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以安塞县为例
基于分形理论的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农业生产效率DEA分析——以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县为例
黄土高原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志丹县为例
退耕还林(草)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研究——以西部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农户退耕还林可持续性路径分析——以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吴起县)为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的影响——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子长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