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67)
- 2023(5960)
- 2022(5017)
- 2021(4773)
- 2020(4015)
- 2019(8962)
- 2018(8938)
- 2017(17675)
- 2016(9912)
- 2015(11010)
- 2014(10933)
- 2013(11027)
- 2012(10613)
- 2011(9552)
- 2010(9910)
- 2009(9508)
- 2008(9415)
- 2007(9157)
- 2006(8340)
- 2005(7412)
- 学科
- 济(45046)
- 经济(44995)
- 农(44952)
- 业(32894)
- 农业(29894)
- 管理(18509)
- 方法(14680)
- 业经(13562)
- 数学(13298)
- 数学方法(13117)
- 企(11952)
- 企业(11952)
- 中国(11452)
- 地方(11183)
- 税(10898)
- 学(10631)
- 税收(10309)
- 收(10265)
- 农业经济(10012)
- 制(9389)
- 村(9040)
- 农村(9032)
- 财(9022)
- 土地(8967)
- 发(8915)
- 收入(7866)
- 发展(7535)
- 展(7524)
- 贸(7465)
- 策(7460)
- 机构
- 学院(143613)
- 大学(138421)
- 济(61274)
- 经济(60123)
- 研究(53463)
- 农(52964)
- 管理(50718)
- 理学(43355)
- 理学院(42921)
- 中国(42920)
- 管理学(42067)
- 管理学院(41863)
- 农业(40225)
- 科学(34974)
- 业大(32927)
- 京(30134)
- 所(29244)
- 财(27286)
- 研究所(26339)
- 中心(25362)
- 农业大学(24929)
- 江(23774)
- 省(22506)
- 财经(20385)
- 业(19864)
- 北京(18838)
- 经(18555)
- 院(18245)
- 州(18224)
- 科学院(18191)
- 基金
- 项目(92891)
- 科学(71035)
- 研究(67057)
- 基金(65956)
- 家(59718)
- 国家(59123)
- 科学基金(48156)
- 社会(41961)
- 社会科(39170)
- 社会科学(39159)
- 省(37646)
- 基金项目(34870)
- 自然(30560)
- 划(30358)
- 农(29761)
- 自然科(29739)
- 自然科学(29734)
- 自然科学基金(29213)
- 编号(28295)
- 教育(27960)
- 资助(26696)
- 成果(22441)
- 发(21980)
- 重点(20982)
- 部(20330)
- 课题(18625)
- 业(18584)
- 创(18257)
- 性(17795)
- 科研(17727)
共检索到230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会萍
由于宁夏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结合部,东、南、北三面被沙漠包围,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风沙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更是突出的生存问题。宁夏南部山区8个县总土地面积为3.0万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面积达8234平方公里,所以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庶 岳希明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最初目的在于遏制水土流失,但因同时影响农户收入和就业方式而具有经济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0年间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调查数据,旨在评估退耕还林在农民增收、非农就业和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首先,退耕还林后,包括退耕还林补贴在内的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前相比有所增长,但如果不计退耕还林补贴,农户退耕后非农收入的增长刚好弥补因耕地减少而导致的收入损失,增收效果暂不明显;其次,从整体来看,退耕还林补贴主要集中于低收入农户,因此明显降低了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再次,在退耕后农户的就业取向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收入农户倾向于从事林牧渔业经营活动,而中等收入农户倾向于外出务工,差异的产生与人群组间的内在特征有关;此外,工程暂且无法吸引退耕村非退耕户从事非农就业,带动效应不显著;最后,项目的脱贫效果随贫困标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而言,脱贫效果显著。尽管农户增收主要来源于退耕补贴,但考虑其生态保护效应、非农就业促进效应、收入分配效应以及扶贫效应,退耕还林工程应当予以持续。在此过程中,如何促使退耕户实现稳定的非农就业,避免退耕户复垦是制度完善的关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庶 岳希明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最初目的在于遏制水土流失,但因同时影响农户收入和就业方式而具有经济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0年间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调查数据,旨在评估退耕还林在农民增收、非农就业和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首先,退耕还林后,包括退耕还林补贴在内的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前相比有所增长,但如果不计退耕还林补贴,农户退耕后非农收入的增长刚好弥补因耕地减少而导致的收入损失,增收效果暂不明显;其次,从整体来看,退耕还林补贴主要集中于低收入农户,因此明显降低了农村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再次,在退耕后农户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清娥 李红艳
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产生了正效应,其直接正效应就是退耕还林后的收益明显高于退耕还林之前。其间接正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点: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增收;有利于西部生态环境改善,减少了农民的灾害支出。
关键词:
西部地区 退耕还林 农民增收 正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袁铸 李宝强 贾巨才 边玉花 马瑞敏
退耕还林工程,覆盖面广,投资多,农民参与程度高,对相关农民的收入影响深远。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退耕还林属于公共物品,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存在着政府双重垄断现象,农民具有明显的"经济人"属性。因此,若想实现生态目标,关键在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在政府和退耕农民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的激励相容的契约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国家直接补贴制度;建立退耕生态林产权收购制度;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退耕地区的教育水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蕾 刘黎明 唐伟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 ,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一些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更快实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农业结构调整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胡霞
新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取决于农业内部种植结构调整,而且,最终还取决于以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为特点的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对宁夏南部贫困山区的事例的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农业土地使用在向集约化和商业化转变,农村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该地区正在逐渐摆脱单纯依赖种植业收入的格局。但是,这种变化尚在初级阶段,缺少稳定性,今后仍需国家政策性补贴的支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清娥
退耕还林使农民受国家政策补助,眼前利益比较明显。但这种建立在国家补助政策基础上的农民收入的增加缺乏支撑力,其可持续性令人忧虑。那么,四川退耕还林对农民收入产生了什么影响?退耕农民会复耕吗?退耕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有哪些?如何保证退耕农民的可持续增收?本文根据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农民增收 可持续性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付广军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于土地沙漠化导致西部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草原生产能力下降。为保护西部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西部开发,生态先行"战略决策。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提高到了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地位这个战略高度。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草)试点,西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政策必须加强,特别是生态税收亟待完善。本文通过对西部退耕还林(草)的现状分析,提出了若干宏观和税收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维
几年来,北京市房山区对山区生态林建设和管理实行"养山就业、规范补偿、以工代补、管建结合"的方针,通过建立生态林补偿机制,实现由"重造轻管"向"造管并重"转变、由"靠山吃山"到"养山就业"转变,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推进山区林业建设,促进山区经济整体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转利 罗剑朝 张海鹏 王勇胜
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博弈的存在:它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农户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以及农户之间的博弈。这三种博弈均陷入困境,而改变博弈结果的方法是制定新规则,以达到新的纳什均衡。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博弈 补偿标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