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75)
2023(12173)
2022(10452)
2021(9570)
2020(8194)
2019(18706)
2018(18341)
2017(35555)
2016(19512)
2015(21741)
2014(21390)
2013(21312)
2012(19762)
2011(18114)
2010(18459)
2009(17546)
2008(17169)
2007(15917)
2006(13696)
2005(11815)
作者
(57548)
(48271)
(48143)
(45790)
(29995)
(23218)
(21883)
(18976)
(17933)
(17274)
(16355)
(16308)
(15211)
(15175)
(14998)
(14913)
(14719)
(14077)
(13817)
(13655)
(12032)
(11870)
(11840)
(11022)
(10880)
(10807)
(10606)
(10596)
(9795)
(9645)
学科
(87075)
经济(87008)
(52945)
管理(49351)
方法(39829)
(39626)
企业(39626)
数学(35600)
数学方法(35098)
(33855)
农业(22131)
业经(20753)
中国(20724)
地方(19678)
(19529)
(18146)
(16406)
(14719)
贸易(14712)
(14236)
(12060)
银行(12031)
理论(12003)
(11763)
金融(11759)
产业(11751)
(11582)
(11555)
财务(11546)
财务管理(11515)
机构
学院(282670)
大学(277825)
(115098)
经济(112665)
管理(107132)
研究(94987)
理学(92750)
理学院(91732)
管理学(89755)
管理学院(89252)
中国(71332)
科学(60579)
(58450)
(55744)
(50161)
(48914)
业大(46444)
研究所(44620)
中心(44354)
(43246)
农业(42667)
财经(40024)
(37326)
师范(36948)
北京(36639)
(36093)
经济学(35192)
(34405)
(34254)
经济学院(31952)
基金
项目(190192)
科学(148896)
研究(137394)
基金(136382)
(119535)
国家(118554)
科学基金(100643)
社会(86623)
社会科(81949)
社会科学(81924)
(77050)
基金项目(71989)
自然(65014)
(63860)
自然科(63486)
自然科学(63471)
教育(62967)
自然科学基金(62293)
编号(56783)
资助(56272)
成果(45150)
重点(43234)
(42808)
(41092)
课题(39334)
(39170)
科研(36806)
创新(36614)
国家社会(35310)
计划(35284)
期刊
(130541)
经济(130541)
研究(76828)
(54908)
中国(52538)
学报(46675)
科学(43656)
(38224)
农业(36295)
管理(35572)
大学(35178)
学学(33622)
教育(26665)
业经(26233)
(24865)
金融(24865)
技术(24203)
经济研究(20233)
财经(19088)
问题(17904)
(17414)
(16483)
统计(15942)
(15427)
技术经济(14635)
(14610)
科技(13722)
商业(13527)
决策(13194)
资源(12946)
共检索到410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盈盈  姜志德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退耕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式产生影响。本文以农户收入结构为调查对象,以典型村庄为分析单位,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安塞县典型村庄产业结构变化类型进行划分和分析。结果发现:根据样本农户的收入信息可将典型村庄产业结构变化类型划分为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型、产业结构调整单一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型等3种类型;而非农业收入因子、特色农业收入因子和种植业收入因子是造成上述产业结构调整不同的主要影响因子,据此给出对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飞  李锐  温仲明  周民良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对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退耕还林 (草 )是国家和政府治理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为此 ,国家和地方开展退耕试点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关系到退耕工程的开展及其生态、社会效益的发挥。在对陕西省安塞县退耕还林 (草 )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比国家、陕西省和安塞县相关政策 ,就其适宜性作以探讨 ,并对若干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绍芳  王继军  
退耕还林工程通过改善生态系统,进而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与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相互耦合,同时,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内部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也在不断变化。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与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区——安塞县为例,运用耦合度模型的方法,分析商品型生态农业与退耕还林工程系统耦合关系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系统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Ⅰ.商品型生态农业与退耕还林工程系统协调化发展阶段;Ⅱ.过度退耕情况下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阶段;Ⅲ.过度退耕限制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阶段;Ⅳ.限制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速度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英  杨改河  刘志超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选取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研究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对退耕后生态系统中各植被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玥  王继军  刘普灵  成思敏  李茂森  乔梅  
针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性研究滞后的现实,在构建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协同性表征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耦合度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同性及相关问题,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关系划分为4个阶段:(Ⅰ)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Ⅱ)相悖阶段,(Ⅲ)无序失衡阶段,(Ⅳ)抑制发展阶段。其中阶段Ⅲ只是理论结果,在实际政策约束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下一般不会出现;而阶段Ⅱ和阶段Ⅳ可能会短期出现。以安塞县为例,系统分析了不同阶段协同性演变过程:1995—2014年,安塞县先后经历了相悖阶段和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目前处于协作推进与发展阶段的下降时期。基于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林种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退耕林分质量,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同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德成  赵淑清  朱超  
退耕还林工程(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SLCP)可快速改变土地利用/覆被格局。论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陕西省安塞县为例,利用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6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信息,通过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SLCP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影响。草地、耕地及林地为研究区三大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态势;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先增后减,整体减少38.4%;林地先减后增,整体增加4.36%;灌木林地和草地减少,而未成林造林地快速增加;SLCP显著加强了耕地的递减趋势,并大幅增加了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蓝菁  盛君  余奕宁  刘震  
研究目的:探讨退耕农户在生产力安排和收入结构方面是否存在同群效应或者互补效应,以及劳动力流动、退耕还林政策因素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考虑农村社会网络内部农户间互动对其决策的影响,利用空间权重矩阵精确且全面地捕捉和定位社会网络复杂关系,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展开分析。研究结果:(1)在白滩村社会网络体系中,农户的农业收入比增长1%,其亲戚邻居的家庭农业收入比降低6.7%,这一情况反映了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而产生的社会网络"互补效应";(2)白滩村退耕程度越高的农户,其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蓝菁  盛君  余奕宁  刘震  
研究目的:探讨退耕农户在生产力安排和收入结构方面是否存在同群效应或者互补效应,以及劳动力流动、退耕还林政策因素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考虑农村社会网络内部农户间互动对其决策的影响,利用空间权重矩阵精确且全面地捕捉和定位社会网络复杂关系,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展开分析。研究结果:(1)在白滩村社会网络体系中,农户的农业收入比增长1%,其亲戚邻居的家庭农业收入比降低6.7%,这一情况反映了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而产生的社会网络"互补效应";(2)白滩村退耕程度越高的农户,其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就越高,退耕程度每增加1%,农业收入比将提高5.2%;(3)家庭总劳动力越多的,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越低,其中家庭农业劳动力每流出1%,农业收入比减少3.2%。研究结论:(1)将白滩村社会网络的互补效应应用于其农村信息共享平台建设;(2)通过鼓励种植收入较高的经济林提高农民退耕还林积极性;(3)以就业为核心促进白滩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相凝  武照亮  李心斐  米锋  
基于西藏自治区7镇172个农户的调查,采用熵值法对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下各项生计资本进行评分,并使用Logistic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而对比退耕户和非退耕户生计资本水平及生计策略选择的差异,为退耕户生计策略的改善提出建议。结果表明:退耕户人力、社会和金融资本水平远高于非退耕户,自然资本略低于非退耕户。选择以农业生计策略为主的农户相对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本,而选择以非农业生计策略为主的农户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社会、金融资本对退耕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最显著,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相凝  武照亮  李心斐  米锋  
基于西藏自治区7镇172个农户的调查,采用熵值法对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下各项生计资本进行评分,并使用Logistic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进而对比退耕户和非退耕户生计资本水平及生计策略选择的差异,为退耕户生计策略的改善提出建议。结果表明:退耕户人力、社会和金融资本水平远高于非退耕户,自然资本略低于非退耕户。选择以农业生计策略为主的农户相对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本,而选择以非农业生计策略为主的农户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社会、金融资本对退耕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最显著,自然、物质和社会资本对非退耕户生计策略的影响最显著。基于研究建议通过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利用优惠政策发展自营及旅游业,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等方式改善退耕户生计策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蒋冲  王飞  穆兴民  李锐  
以SPOT VGTETATION的归一化植被指数为基础,借助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对渭河流域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六盘山、子午岭、秦岭北麓和关中盆地一带各有一条NDVI高值区。渭河源区植被覆盖较好,黄土塬区次之,丘陵沟壑区最差。退耕以来NDVI年最大化值增加显著,植被覆盖在空间上呈现出整体改善,局部退化趋势。轻微改善、中度改善、明显改善的区域所占面积分别为29.35%、26.49%和8.21%,另有6.59%的土地轻微退化。其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增加趋势显著,变化斜率出现负值的区域主要位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聂强  
通过建立演化博弈模型,证明了退耕还林工程还林结构演化稳定的结果。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退耕还林市场将演化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其中一定比例的农户还经济林,而其余的农户还生态林。调整补贴政策对退耕还林结构进行引导、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可以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继军  
在对安塞县退田还林还草情况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退田还林 (草 )”的生态经济学基础和退田还林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提出了有待探讨的几个问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祖英  王兵  赵雨森  牛香  
【目的】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生态效益监测的重点地区,工程实施面积占到全国退耕面积的33.60%。为了对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定量化监测和评估,对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区划十分必要。【方法】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年平均降水量、≥10℃积温、地貌数据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中叠加分析法,区划得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东  
为研究典型立地条件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配合,综合效益最佳的退耕还林模式,推动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区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典型立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入户调研集成等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00多个,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凉城县试验点退耕还林优化模式为山杏×沙棘×紫花苜蓿,并研究提出了其系统仿真模型、模式配套技术及模式机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