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45)
2023(11376)
2022(9977)
2021(9165)
2020(7759)
2019(17793)
2018(17783)
2017(34733)
2016(18653)
2015(21103)
2014(21155)
2013(21124)
2012(19401)
2011(17711)
2010(17700)
2009(16334)
2008(15535)
2007(13569)
2006(12035)
2005(10507)
作者
(55099)
(45800)
(45340)
(43347)
(29164)
(21864)
(20538)
(18231)
(17440)
(16269)
(15649)
(15604)
(14504)
(14478)
(14084)
(13968)
(13492)
(13315)
(13075)
(12857)
(11380)
(11359)
(10897)
(10396)
(10346)
(10125)
(9995)
(9853)
(9294)
(8787)
学科
(95246)
经济(95154)
管理(53425)
(48283)
(40509)
企业(40509)
方法(37829)
数学(32868)
数学方法(32562)
地方(21959)
(20484)
中国(20007)
(19611)
业经(18453)
(17752)
地方经济(13989)
农业(13449)
(13381)
环境(13236)
(12975)
理论(12969)
(12682)
贸易(12674)
(12183)
(11082)
财务(11023)
财务管理(11003)
技术(10955)
(10914)
金融(10913)
机构
大学(273643)
学院(271290)
(115465)
经济(113086)
管理(110059)
理学(95474)
理学院(94432)
研究(93061)
管理学(92937)
管理学院(92457)
中国(67529)
(58407)
科学(57602)
(49248)
(46792)
研究所(42768)
(41220)
业大(40823)
中心(40681)
财经(40056)
(38391)
北京(37394)
(36330)
(35108)
师范(34852)
经济学(34748)
(34170)
农业(31654)
(31086)
经济学院(30982)
基金
项目(186418)
科学(145971)
研究(136169)
基金(135180)
(117656)
国家(116724)
科学基金(99949)
社会(85804)
社会科(81302)
社会科学(81277)
基金项目(72499)
(71993)
自然(65014)
自然科(63406)
自然科学(63395)
自然科学基金(62256)
教育(60989)
(60326)
资助(55829)
编号(55092)
成果(44088)
重点(41167)
(40692)
(40055)
(37851)
课题(37528)
科研(35498)
创新(35300)
教育部(34973)
国家社会(34943)
期刊
(131690)
经济(131690)
研究(82699)
中国(46687)
学报(42200)
管理(40442)
科学(39973)
(36684)
(35940)
大学(32050)
学学(30379)
教育(25961)
农业(25578)
技术(23717)
经济研究(21216)
(20715)
金融(20715)
业经(20210)
财经(19961)
(17018)
问题(16980)
技术经济(15017)
理论(13841)
图书(13840)
科技(13357)
林业(12843)
现代(12592)
(12572)
实践(12505)
(12505)
共检索到395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庶  邓泽林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最初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遏制水土流失,但因其作用于农民的生产领域,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因而又具备经济效益。以往文献虽曾试图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但无论是在实证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微观数据的覆盖范围上,都存在不同缺陷。本文旨在评估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以农民收入变化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试图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退耕还林工程没能改善农民收入水平,但通过引导农户从事非农就业,改变了农户的收入结构,其中经营收入增加尤其明显。而且,退耕户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低收入农户退耕后收入大幅下降,高收入农户增收效果明显。鉴于此,建议政府在工程实施中实行...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谢晨  王佳男  彭伟  张坤  刘建杰  于百川  姜喜麟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标志着我国的林业生态补偿制度进入新阶段。为第一时间掌握工程初始阶段的进展,我们利用退耕还林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平台,多方位、多角度研判工程趋势和焦点、难点。研究发现,由于借鉴了前一轮退耕还林经验,新一轮退耕在增进公平、提高效率和政策可持续性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工程实施途径,初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智慧;农户自愿参与原则得到较好体现,在是否参与退耕、退耕地块确定和树种选择等方面,农户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新一轮退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大量25o以上坡耕地被划为基本农田,退耕地块落实难、零星分散,生态效果难体现。同时,退耕补助标准低,直接或间接挫伤了部分群众对这...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涛  彭道黎  谢晨  黄东  袁梅  彭伟  
前言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生态恶化现状,改善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党中央、国务院于20世纪末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重点林业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六大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额最大、政策性最强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实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谢晨  张坤  彭伟  王佳男  刘建杰  姜喜麟  李保玉  
2014年退耕还林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结果显示: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前,超过80%的原退耕面积已进入延长期;在城镇化和农业直补政策的推动下,退耕区土地利用产生剧烈变化,复耕现象略有扩大,退耕地经营比较利益已显著低于耕地,退耕户平均损失约6000元。必须千方百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杜绝生态林复耕。现有退耕区域仍有一定的退耕潜力,可退耕地约占当前耕地的10%左右;新一轮退耕应避开粮食主产区和人地资源紧张地区。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之际,应从国家长期生态战略需求和农户变化了的土地收益期望出发,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加快建立新退耕还林长效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焦树林  艾其帅  
由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大气碳的减排增汇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随着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和逐步健全,退耕还林碳汇效益的经济价值将会日益凸显。通过2000~2006年黔中清镇市红枫湖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对林区内主要树种杉木、柳杉、桃树、李树、杏树、喜树、楸树7种林木的碳净贮量进行初步估算。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的中、幼龄林碳贮量和碳密度都有上升的趋势,中、幼龄林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固碳潜力。通过对森林各树种蓄积量的预测,在所研究的7种树种中,杉木是研究区内碳汇功能强的树种,其次为柳杉,经果林的碳汇功能最弱,到2006...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晓东  牛叔文  李国柱  王海鸿  
在西秦岭山地使用太阳灶和沼气,生态经济效益显著。1户1台1.5m2太阳灶、1个8 m3沼气池每年所得到的热量等于773 kg标准煤,折合1 353 kg薪材,净收益为268元。一年内所替代的薪柴等于0.338 hm2有林地一年的生长量,可使0.042 275hm2有林地免遭砍伐。农户从退耕还林中得到的收益为平均每年465元,与种植粮食比较,这些收益主要是不再种粮后所节省的生产成本。退耕还林以扩大林木增量为目标,应作为中长期的战略,稳步实施。使用太阳灶和沼气以保护林木存量为目标,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效的有力措施和生态建设的必要手段,应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雁  雷激  覃开阳  
研究目的:以全国开展生态退耕土地调查项目试点—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为例,定性与定量分析生态退耕后对经济的影响,总结出田东县生态退耕后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为其他地区实施生态退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分析法。研究结果:生态退耕后,田东县粮食供给有保障,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全面发展。研究结论:生态退耕工作应结合当地实际,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显现出生态退耕的社会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捷  
本文从坡耕地与林地价值差异入手 ,认识和界定耕地与林地的价值 ,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评价退耕土地的前后价值变化 ,探讨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国家制定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一些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金娜  姚顺波  
考虑到当前世界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对碳汇的重视,本文基于碳汇效益内部化和农户与政府行为的相关假设,设计了一个决定最优退耕还林补贴标准的框架,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本研究首先建立了碳汇效益函数,并将其纳入土地期望收益模型,计算出社会效用最大化条件下的林木最优轮伐期;同时,将造林补贴纳入农户退耕还林决策模型之中,探索激励林农在最优轮伐期内不砍伐条件下,使政府财政支出净现值最小的退耕还林补贴标准;最后用黄土高原常见的退耕树种刺槐为例进行实证模拟,实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的最佳退耕还林补贴年限为16年,补贴标准的原则是每年给予退耕补贴3 985.93元/hm2,这说明了现有的退耕还林年限还是合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支玲  李怒云  王娟  孔繁斌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通过 1 0个乡镇 ,2 9个村委会 ,2 0 0多个农户 ,1 6 0多个非农户的调查 ,取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的影响 ,结果表明 :第一 ,在接受补偿的这 5~ 8a里 ,退耕农户的收入将明显提高 ,激发了农民退耕的积极性。但受比较经济利益的影响 ,大部分退耕户重补偿政策的优惠 ,轻管护林子的义务 ;第二 ,退耕后绝大部分农民并无兴趣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他们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强 ,一旦停止钱粮补助 ,林地还未到效益期 ,将失去生活来源。因此 ,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 ,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敏  姚顺波  
自1999年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在生态恢复以及社会经济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成效,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具体实施效益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通过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并采用客观的Meta分析方法,对220篇关于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在固土保肥方面的效益得到广泛认可(30.4%),工程实施区土地植被覆盖度得到迅速提高(17.7%),同时在固碳制氧、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在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杞银凤  
以2000~2005年云南省会泽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为据,分析评价了该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成效。结果表明:陡坡耕作减少,生态效益初步显现;退耕补助期内,农户收入普遍增加;但因工程"造血"功能不完善及缺乏规划,农户生计仍受到较大影响。有序规划、稳步推进工程实施,扶持与拓展相关产业,改革与完善林权制度,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与技能培训等将促使退耕还林的效益得到更大程度地体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贺金红  廖允成  胡兵辉  程天矫  
退耕还林(草)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基础背景,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增长能否产生正效应的拐点。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认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不协调,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了一系列隐患。针对如何实施好退耕还林(草)这项工程,提出了从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区情出发,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化的运行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长宁  王树进  
利用陕南地区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基于退耕还林工程造成农户家庭耕地资源约束趋紧的前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陕南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非农就业收入取代农业收入成为农户最大的收入来源,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明显快于种植业,种植结构更加多元,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粮食单位产量也较退耕前有了明显的增长,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和消费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总体而言,退耕还林与农户经济行为的和谐共生关系已基本形成。最后提出长期有效推进陕南地区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珂  杨小军  徐晋涛  
以陕西省为例,利用2005年和2003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对陕西省退耕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样本农户的家庭基本特征及其收入情况等进行了定量分析;阐明了补贴政策存在缺陷、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生态工程为政府主导型、科技投入不足等工程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经济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从建立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完善后续产业发展政策、建立科技支撑机制、完善林权制度、积极构建监督机制等方面对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进行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