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66)
- 2023(14636)
- 2022(12312)
- 2021(11506)
- 2020(9717)
- 2019(21886)
- 2018(21587)
- 2017(42276)
- 2016(22533)
- 2015(24784)
- 2014(24394)
- 2013(24018)
- 2012(21326)
- 2011(19107)
- 2010(19003)
- 2009(17409)
- 2008(16979)
- 2007(14966)
- 2006(12883)
- 2005(11262)
- 学科
- 济(88438)
- 经济(88308)
- 业(71861)
- 管理(67287)
- 企(50579)
- 企业(50579)
- 农(48294)
- 方法(38550)
- 数学(34327)
- 数学方法(33872)
- 农业(32044)
- 财(25587)
- 业经(24248)
- 制(22146)
- 中国(21748)
- 学(17586)
- 环境(16472)
- 地方(16203)
- 体(15874)
- 务(15595)
- 财务(15550)
- 财务管理(15514)
- 贸(14931)
- 贸易(14924)
- 企业财务(14802)
- 技术(14741)
- 银(14675)
- 银行(14651)
- 易(14623)
- 行(13961)
- 机构
- 学院(311112)
- 大学(306504)
- 济(129456)
- 经济(126981)
- 管理(123383)
- 理学(107668)
- 理学院(106625)
- 管理学(104826)
- 管理学院(104258)
- 研究(100338)
- 中国(77583)
- 农(67522)
- 京(62439)
- 科学(61499)
- 财(60146)
- 业大(52868)
- 农业(51509)
- 所(49071)
- 中心(48679)
- 财经(47946)
- 江(46032)
- 研究所(44653)
- 经(43921)
- 经济学(39560)
- 范(37873)
- 北京(37846)
- 师范(37484)
- 院(36603)
- 州(35891)
- 经济学院(35826)
- 基金
- 项目(220033)
- 科学(175475)
- 基金(162799)
- 研究(161015)
- 家(142402)
- 国家(141213)
- 科学基金(122430)
- 社会(104900)
- 社会科(99245)
- 社会科学(99223)
- 基金项目(86931)
- 省(86440)
- 自然(79144)
- 自然科(77253)
- 自然科学(77232)
- 自然科学基金(75852)
- 教育(72750)
- 划(71886)
- 资助(64707)
- 编号(64279)
- 成果(50092)
- 部(49523)
- 重点(49378)
- 发(47285)
- 创(46555)
- 制(45605)
- 国家社会(44307)
- 创新(43565)
- 课题(43097)
- 科研(42732)
- 期刊
- 济(141724)
- 经济(141724)
- 研究(84250)
- 农(68234)
- 中国(59499)
- 学报(49540)
- 财(46951)
- 科学(46404)
- 农业(46043)
- 管理(41732)
- 大学(39487)
- 学学(38054)
- 融(30751)
- 金融(30751)
- 业经(29809)
- 教育(26571)
- 技术(25927)
- 财经(23341)
- 业(22297)
- 问题(20085)
- 经济研究(20025)
- 经(19989)
- 版(16951)
- 科技(15158)
- 农村(15110)
- 村(15110)
- 资源(14818)
- 世界(14482)
- 农业经济(14404)
- 技术经济(14176)
共检索到446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兴 张炜 赵敏娟
以异质性农户为切入点,分别对农户的退耕行为与还林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剖析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内在机制障碍,深入研究农户个体差异导致的激励不足和激励错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的调整方向与优化路径:短期内,提高退耕补助额或尝试多样化的补贴政策以激励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中长期则需要拓宽非农就业渠道和发展林业碳汇市场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兴 张炜 赵敏娟
以异质性农户为切入点,分别对农户的退耕行为与还林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剖析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内在机制障碍,深入研究农户个体差异导致的激励不足和激励错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的调整方向与优化路径:短期内,提高退耕补助额或尝试多样化的补贴政策以激励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中长期则需要拓宽非农就业渠道和发展林业碳汇市场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庞洁 楚宗岭 靳乐山
生态补偿是激励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评估其受偿意愿对制定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实现生态保护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云南省2个县23个村组204份退耕还林调研数据,采用条件价值法(CVM)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分位数回归,进一步分析农户在不同分位点受偿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农户退耕受偿意愿为2353.4元/亩,补偿期限5年,约为现退耕还林补偿标准的1.5倍。农户的资源稟赋特征及主观认知是影响受偿意愿最主要因素,且在不同分位数上影响系数存在差异性。在补偿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性,年龄大的农户更倾向于现金补偿,而年轻农户更倾向于政策补偿和技术培训。因此,在加强生态环境重要性以及政策宣传的同时,适当提高退耕还林补偿标准,促进补偿方式的多元化,根据农户资源稟赋的不同,实现补偿标准的差别化。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柯水发 赵铁珍
通过剖析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农户参与程度状况,指出了农户参与层次和参与深度有待提升;进而提出了一套激励农户参与的机制创新体系,包括可持续的农户自我发展机制、参与式的工程运行机制和公平有效的配套保障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元补偿激励机制、林权安全保障机制、退耕生态林国家收购机制等政府配套保障机制。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激励 参与 机制 创新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建宾 姜志德
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发放钱粮补助开启农业生态—经济联合生产,但补偿激励效果乃至整个工程的可持续性仍不确定。通过引入生态—经济联合生产概念,构建退耕农户模型并分析工程的补偿机制及其激励功能。研究表明:联合生产动态的互补—竞争关系条件下,刚性的补偿机制具有弱激励性,只有生态—经济生产呈互补关系时,退耕补偿才能促使农户继续参与退耕还林。
关键词:
联合生产 退耕补偿 弱激励性 农户模型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陈津志 戴靖怡 周伟
经济林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我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农户个人禀赋和退耕还林政策两个方面,研究在农村劳动力迁移背景下人力资本与农户经济林经营行为的关系。基于2018-2019年在陕西省和四川省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条件混合过程方法探究人力资本对农户经济林经营决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农户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农户参与经济林经营,并呈现出倒U型的特点,拐点为7.98年。(2)退耕还林政策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调节效果越强,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拐点为9.18年,高于未参与农户的6.29年。(3)农户参与非农就业的收入效应较弱,替代效应并不显著,退耕还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功能的缺失。人力资本对农户经济林种植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内生动力不足,因此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林发展仍需政策引导。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给出政策启示:一是重视林业专业技术培训,加强人力资本对经济林产业的促进作用;二是加强政策引导作用,通过模范带动的方式,促进人力和资金投入经济林产业;三是增强市场服务和农机普及,以降低劳动力流失的影响。
关键词:
经济林 退耕还林 人力资本 政策调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云泰
近期,根据中央有关文件和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有关部委制定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旨在通过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对生态脆弱地区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以促进生态环境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退耕规模、任务安排、政策支持、监测考核等内容。考虑到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蒋宏飞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因工作和政策因素,个别地方也出现一些复耕或敷衍情况。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效,本文从农户角度提出了使其持续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激励约束机制。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激励约束机制 农户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段伟 申津羽 温亚利
退耕还林作为中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减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甘肃、宁夏、云南和广西的16个县92村共756份有效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使用OLS、Tobit模型等参数方法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得出:参加退耕工程的农户较未参加该工程的农户其人均家庭纯收入提高17.7%。为了纠正了样本中的异质性偏差,本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处理效应,得出: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提高了8.2%11.4%,人均林业纯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农户 异质性 处理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明洪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具有“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经济活动。作者在分析了庇古等人的利益调整观点和科斯等人的改变利益调整的初始条件的观点这两种相对立的解决外部性问题观点以后 ,指出外部性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让政府找到一种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的最优折衷方案 ,在解决退耕还林还草的外部性问题时保持产权模糊性是非常有利 ,因而应采取利益调整的办法。为此 ,作者建议加快建立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机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炜 张兴
基于农户人力资本与生产效率异质性视角,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我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对异质农户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在异质性农户视角下,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在退耕环节就可能出现局部失灵;对于还林环节而言,经济林需要更高的人力资本,并且由于转换成本的存在,使低效率农户更加倾向于选择生态林;从而异质性农户的还林决策受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多元化的退耕补贴、市场化的"碳汇"途径、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以及合理的"助推"机制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剑峰
一.退耕还林的政策目标与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盲目毁林开荒、陡坡耕种,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现象不断加剧,进而使得这些地区的土地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持续衰退。在业已启动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中,涉及面最广、私人部门参与程度最深的工程是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目标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在全国范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文刚 罗剑朝 朱兆婷
中国政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在全国推行了退耕还林政策,一部分农民因此放弃种粮转而种植林木,伴随而来产生了退耕农户的自身经济利益与政府的生态效益目标相互冲突问题,形成农户与政府在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间的一个博弈均衡过程。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退耕还林政策执行的效率好坏与激励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息息相关,因此政府为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应多从退耕农户的切身经济利益方面加以考虑。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动态博弈 激励 效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儒 姜志德 赵凯
运用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模型,从低碳视角分析了农业生态补偿契约中的激励关系,进而采用调研获取的微观农户数据对这一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低碳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呈现出弱激励特性,主要原因在于农户进行低碳生产努力的经济价值未能显化,以及现行生态补偿机制所呈现的刚性特征。通过运用农业碳计量模型核算碳产品产量后发现,并非所有农业项目的经营都实现了碳汇量盈余,部分农户在低碳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搭便车"的现象,如此长期来看,农户逆向选择风险较大;因子得分结果显示农户在碳产品生产任务上的努力程度不高,代理人农户以低碳为目标的生产性努力缺乏有效激励,进而导致农户低碳生产态度与低碳生产行为发生了背离;农户低碳生产意识、态度、行为是农户低碳生产努力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以低碳生产态度影响的重要程度最高。实现农业净碳汇效益经济价值的显化、提升农户低碳生产的积极性是强化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激励有效性的两条重要措施。
关键词:
低碳农业 生态补偿 碳计量 激励关系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皮泓漪 张萌雪 夏建新
基于379户退耕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机会成本法、生态足迹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分别估算了基于农户直接经济损失、实际损失及受偿意愿基础上的生态补偿标准。机会成本测算结果表明农户2000和2016年的补偿标准分别为1478和4350元/hm~2;生产性生态足迹变化测算结果表明2000、2008和2016年的补偿标准分别为2255、3231和4548元/hm~2;而农户受偿意愿则略低于前两种补偿标准,为3667元/hm~2。据此,样本区第一轮退耕还林补助经历了"超额补偿—补偿不足—零补偿"变化,新一轮退耕还林亦处于超额补偿阶段。因此,应考虑价格等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补偿标准的可变性,寻找农户角度与政策可接受度之间的平衡点。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受偿意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