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54)
2023(13625)
2022(11948)
2021(11251)
2020(9394)
2019(21854)
2018(21836)
2017(41770)
2016(23005)
2015(25843)
2014(25860)
2013(25493)
2012(23365)
2011(21040)
2010(20995)
2009(19400)
2008(18850)
2007(16429)
2006(14454)
2005(12756)
作者
(66637)
(55275)
(54950)
(52297)
(35236)
(26818)
(24882)
(21669)
(21066)
(19784)
(19050)
(18833)
(17721)
(17480)
(17036)
(16917)
(16535)
(16280)
(15840)
(15570)
(13810)
(13578)
(13302)
(12510)
(12269)
(12266)
(12261)
(12188)
(11155)
(10916)
学科
(87456)
经济(87328)
管理(68832)
(61893)
(51532)
企业(51532)
方法(37549)
数学(32148)
数学方法(31769)
(25257)
(24126)
中国(22145)
地方(21548)
(21257)
业经(20527)
(19992)
环境(17608)
农业(16855)
(14965)
(14883)
财务(14815)
财务管理(14784)
理论(14578)
(14483)
贸易(14473)
(13992)
企业财务(13911)
(13854)
(13757)
技术(13591)
机构
大学(323177)
学院(321206)
管理(126587)
(122075)
经济(119170)
理学(109448)
研究(108374)
理学院(108138)
管理学(106275)
管理学院(105695)
中国(80141)
(70100)
科学(69611)
(58417)
(54656)
(53700)
业大(50611)
研究所(49839)
中心(49197)
(47506)
财经(46152)
北京(44581)
(43643)
师范(43256)
(41738)
农业(41476)
(39996)
(38777)
经济学(35675)
师范大学(35144)
基金
项目(224114)
科学(175006)
研究(163983)
基金(161132)
(141153)
国家(140008)
科学基金(119339)
社会(101177)
社会科(95621)
社会科学(95597)
(87555)
基金项目(86957)
自然(78546)
自然科(76510)
自然科学(76493)
自然科学基金(75096)
教育(74246)
(74116)
编号(67361)
资助(65074)
成果(54747)
重点(50259)
(48679)
(47655)
课题(46380)
(46132)
创新(43078)
(42944)
科研(42715)
教育部(41422)
期刊
(137397)
经济(137397)
研究(94098)
中国(62441)
学报(53258)
科学(49570)
(48456)
(45105)
管理(45070)
大学(40217)
学学(37818)
教育(36091)
农业(33091)
技术(26512)
(26112)
金融(26112)
业经(22982)
财经(21992)
经济研究(19791)
(18635)
问题(18345)
(17439)
图书(17252)
科技(16754)
资源(16613)
理论(15742)
(15728)
林业(14849)
现代(14543)
实践(14526)
共检索到4700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艳红  康慕谊  
生态补偿措施是退耕还林(草)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退耕还林(草)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实施情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建立退耕还林(草)的补偿组织体系;其次,以退耕还林(草)所造成的农民机会成本的损失来确定补偿标准,根据工程的进程和资金的投入情况,可将生态补偿划分为基本补偿、产业结构调整补偿和生态效益外溢补偿三个阶段;第三,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所需的时间来确定补偿年限;最后提出退耕还林(草)的补偿方式及可能的资金渠道来源。生态补偿计量方法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文英  张科利  杨勤科  
土壤碳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碳的源和汇具有很大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的大规模退耕还林必然会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区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结合使用全国土壤普查及黄土高原地区其它土地资源数据资料,研究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有机碳量,并对实施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储量变化进行了预测。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49 kg/m2,仅为全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的23.65%,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 068 Tg,只占全国总有机碳量的1.16%。实施退耕还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将明显增加。分步优化实施退耕30年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凡斌  
回顾和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主要经济政策、成本结构和补偿现状,指出当前补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期限以及补偿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探索建立我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能途径;提出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贺金红  廖允成  胡兵辉  程天矫  
退耕还林(草)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基础背景,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增长能否产生正效应的拐点。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认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不协调,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了一系列隐患。针对如何实施好退耕还林(草)这项工程,提出了从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区情出发,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化的运行策略。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震  姚顺波  
针对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政策存在的不足,运用黄土高原地区陕西吴起、定边及甘肃华池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运用收入增长法及征地法确定更为合理的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其补偿年限;同时基于现实的考虑,应在原有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政策基础上适当降低补偿标准,延长补偿年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令达  侯全华  王玥  段亚琼  
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环节,建立多维多级空间管控体系是实现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修复和“三生”空间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立足黄土高原地区,以旬邑三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相结合的分区划定方法,提出了“流域—片区—单元”3个层级的管控单元,建立了基于“区划—网络—布点”3个维度的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模式,对其生态区划、生态廊道以及村庄分类3个方面提出具体的管控策略。研究可为旬邑三水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提高其生态空间管控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晓梅  
现阶段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着重大的且必须在今后实践中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应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着重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稳定生计问题。为此,必须以政府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补偿,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支玲  李怒云  王娟  孔繁斌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通过 1 0个乡镇 ,2 9个村委会 ,2 0 0多个农户 ,1 6 0多个非农户的调查 ,取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的影响 ,结果表明 :第一 ,在接受补偿的这 5~ 8a里 ,退耕农户的收入将明显提高 ,激发了农民退耕的积极性。但受比较经济利益的影响 ,大部分退耕户重补偿政策的优惠 ,轻管护林子的义务 ;第二 ,退耕后绝大部分农民并无兴趣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他们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强 ,一旦停止钱粮补助 ,林地还未到效益期 ,将失去生活来源。因此 ,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 ,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石明霞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青海牧区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青海牧区因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解决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牧户要增收的问题,需要搞好后续产业的研究开发与完善,需要与农民利益有机结合的后续政策,需要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问题的深入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机制工作"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婷  郑宇梅  
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了解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发展历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主要内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区域集中,研究层次较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较为科学,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对象单一,影响因素不够全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对农户影响结果存在差异性;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研究内容与尺度不够全面。未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可以在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差异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制定补偿机制;丰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注意影响补偿客体意愿因素的多样性;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学科交叉和创新;进一步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分析中拓宽研究内容与尺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计平  陈利顶  汪亚峰  
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对认识该地区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变化,乃至全球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剖析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格局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从定量化分析、时空特征和尺度效应等方面对黄土高原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深入分析了当前研究在景观数据选择与应用、尺度依赖性分析和标准确定等方面的现状特征与不足之处,并对今后在景观格局演变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卜晓燕  米文宝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类型多样且组合度变化复杂,以宁夏彭阳县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灰色线性规划法,分析了使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的模式,构建集数量与空间、微观与宏观于一体的优化模型,提出了土地利用优化的对策,力求使区域土地利用不仅空间布局趋于优化,而且数量结构要素组合趋向合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树川  左停  李小云  
对国内外在退耕还生态方面的政策进行了探讨,对退耕还林(草)中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研究和观点进行综述,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我国当前的补偿政策缺乏以农民为主体的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应更全面深入地关注农户的生计,让“农民的知识”发挥创造性作用;在补偿的同时应考虑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方案,并由中央、地方、社会等多方共同协调合作完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元杰  姚顺波  侯孟阳  张童越  鲁亚楠  龚直文  王怡菲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是表征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的重要指标,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并对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能简单快速的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所带来的影响,以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子长县为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进一步耦合InVEST模型和FLUS模型,并设置四种不同的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情景,预测子长县2037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和碳汇产生的经济价值。研究发现:(1)子长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显著,17年间共有31627.98 hm~2耕地退耕为林地和草地,境内的林草覆盖率由2000年的53.26%增长至2017年的64.20%;(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子长县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碳储量由2000年的39.19×10~6t增长至2017年42.34×10~6t,增加量集中在工程实施主要阶段(2000—2008年);(3)未来子长县若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生态系统碳储存服务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且会获得一定的碳汇经济价值。预计到2037年子长县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A、B、C、D四种情景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将分别达到:43.78×10~6t、44.10×106~t、44.32×10~6t和44.54×10~6t,并将由此获得碳汇经济价值净收益分别为1627.88万美元、1979.89万美元、2231.39万美元和2471.67万美元。耦合InVEST-FLUS模型,不但能利用InVEST模型简单快速的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评估,而且还能基于FLUS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汇经济价值做出测算。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明洪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具有“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经济活动。作者在分析了庇古等人的利益调整观点和科斯等人的改变利益调整的初始条件的观点这两种相对立的解决外部性问题观点以后 ,指出外部性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让政府找到一种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的最优折衷方案 ,在解决退耕还林还草的外部性问题时保持产权模糊性是非常有利 ,因而应采取利益调整的办法。为此 ,作者建议加快建立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