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20)
- 2023(6314)
- 2022(5307)
- 2021(4773)
- 2020(4051)
- 2019(8769)
- 2018(8409)
- 2017(15507)
- 2016(8633)
- 2015(9341)
- 2014(9031)
- 2013(8787)
- 2012(7944)
- 2011(6850)
- 2010(6725)
- 2009(6013)
- 2008(6046)
- 2007(5087)
- 2006(4252)
- 2005(3552)
- 学科
- 济(31142)
- 经济(31107)
- 管理(28554)
- 业(28296)
- 企(23600)
- 企业(23600)
- 方法(14991)
- 数学(13396)
- 数学方法(13269)
- 财(12031)
- 农(9417)
- 务(8842)
- 财务(8830)
- 财务管理(8818)
- 企业财务(8394)
- 业经(7602)
- 中国(7434)
- 学(7227)
- 贸(7163)
- 贸易(7159)
- 易(6993)
- 农业(6589)
- 技术(6478)
- 制(6194)
- 环境(5644)
- 地方(5512)
- 划(5313)
- 银(4912)
- 银行(4875)
- 技术管理(4579)
- 机构
- 学院(120175)
- 大学(119562)
- 管理(46736)
- 济(46722)
- 经济(45911)
- 理学(41727)
- 理学院(41236)
- 管理学(40405)
- 研究(40395)
- 管理学院(40233)
- 中国(30251)
- 农(29712)
- 科学(28187)
- 业大(24767)
- 京(24238)
- 农业(24130)
- 所(21391)
- 财(21118)
- 研究所(20000)
- 中心(18722)
- 财经(17219)
- 江(16955)
- 农业大学(16659)
- 经(15864)
- 省(14712)
- 院(14453)
- 北京(14427)
- 经济学(14006)
- 范(13567)
- 商学(13371)
- 基金
- 项目(90779)
- 科学(70874)
- 基金(67374)
- 家(62529)
- 国家(62005)
- 研究(57699)
- 科学基金(52372)
- 社会(37827)
- 自然(37212)
- 基金项目(36985)
- 自然科(36401)
- 自然科学(36387)
- 省(36334)
- 社会科(35950)
- 社会科学(35939)
- 自然科学基金(35774)
- 划(30623)
- 资助(26366)
- 教育(26299)
- 重点(21121)
- 编号(20815)
- 创(19673)
- 计划(19635)
- 部(19466)
- 发(18571)
- 创新(18418)
- 科研(18414)
- 业(17827)
- 科技(17524)
- 国家社会(16194)
共检索到1633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闵骞 刘影 马定国
利用实测资料统计了鄱阳湖近50年来湖盆形态和洪水水情的变化,表明由于围垦的作用,1954~1992年鄱阳湖面积共减小1300km2,容积共减少81×108m3,调节系数从17.3%下降到13.7%,调洪能力降低20.8%;20世纪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年最高水位平均值抬高1.80m。计算了退田还湖对近50年来两次特大洪水(1954年洪水和1998年洪水)最高水位的效应值,表明分别可使1954年洪水和1998年洪水的最高水位降低0.72m和0.68m。估算了退田还湖对鄱阳湖洪水位频率的影响,表明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洪水位分别可降低0.63m和0.68m。计算还表明,高水还湖(单退)降低洪...
关键词:
退田还湖 单退 双退 洪水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姜鲁光 封志明 于秀波 甄霖 黄河清
1998年以来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具有明显影响。本文利用高精度数字地形模型和防洪圩堤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水文模拟,对鄱阳湖区现状(2005年)和未来不同洪水情景下的洪水调蓄能力进行了模拟分析,分别计算了相应的蓄洪面积和容积。研究表明,2005年鄱阳湖洪水位曾一度超过双退圩堤进洪水位(18.50m),双退圩堤进洪后,湖泊面积实际扩大2385hm2,相应增加6907×104m3湖泊容积。为了研究退田还湖后鄱阳湖区未来洪水调蓄功能的可能变化,本文设置了20.50m、21.68m、22.59m三种洪水水位情景,分别对应万亩(666.67hm2)以下单退圩堤蓄洪、万亩以上单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龙鑫 甄霖 成升魁 鄢帮有 马丽 潘影 姜鲁光 杨莉 曹晓昌
1998年长江流域性洪涝灾害驱使鄱阳湖区开始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对1998年流域性特大洪涝灾害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特大洪涝灾害的驱动下,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2.2%,为201.5km2,水域面积增加5.5%,为206.0km2。洪涝灾害发生后,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了8.5%,其中湖泊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湿地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功能,湖泊对整体提升贡献率为92.4%;而水田、旱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降低。湖区整体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柳 江丰 谢正磊 王军邦 廖富强 齐述华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利用变化,探讨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的双退圩区的土地返耕现象。研究方法: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农户调研相结合,确定退田还湖圩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结合种粮群体、种粮意愿和粮食生产效益等方面的调查,阐述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变化、惠农政策和退田还湖政策等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初期,大量耕地转为湿地,但2010年后大量还湖的土地被返耕;(2)连片耕地经营主体以种粮大户为主,主要种植双季稻;零散耕地主要由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妇女或老人耕种,以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柳 江丰 谢正磊 王军邦 廖富强 齐述华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利用变化,探讨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的双退圩区的土地返耕现象。研究方法: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和农户调研相结合,确定退田还湖圩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结合种粮群体、种粮意愿和粮食生产效益等方面的调查,阐述鄱阳湖水文情势的变化、惠农政策和退田还湖政策等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1)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初期,大量耕地转为湿地,但2010年后大量还湖的土地被返耕;(2)连片耕地经营主体以种粮大户为主,主要种植双季稻;零散耕地主要由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妇女或老人耕种,以单季稻种植为主;(3)鄱阳湖区洪水风险下降,圩区耕地质量优良,是双退圩区耕地返耕的自然原因;从事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主体难以从事其他行业,是圩区返耕的主要社会原因;(4)耕地承租流转,规模效益催生种粮大户,促进退田还湖圩区中耕地返耕,甚至导致大量湿地被围垦。研究结论:有必要重新审视鄱阳湖圩区"退田还湖"政策,修订双退圩堤的确定标准,确立双退圩区返耕的合法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瑜 张胜 毛显强
长江中游地区湖泊湿地的退田还湖工程是恢复长江生态功能系统工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子系统。而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又在于退田还湖农民在其中损失的利益能否得到补偿 ,及其为生态恢复所作的贡献能否得到承认。本文以鄱阳湖区退田还湖的生态补偿为案例 ,对解决生态补偿的三个基本问题 ,即谁补偿谁 ,补偿多少和怎样补偿作了初步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王璐瑶
湖泊是抵御湖区水系洪水灾害的天然屏障,而水库是现代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肩负着防洪减灾的重任。为探明湖北省湖库洪水调蓄能力,选取湖泊可调蓄水量、水库防洪库容作为评估指标,通过构建湖库洪水调蓄能力评估模型,分析全省湖库洪水调蓄能力及空间分异特征。结论如下:(1)湖北省湖泊、水库综合洪水调蓄量为416.02×10~8 m~3,其中湖泊可调蓄水量为79.69×10~8 m~3,水库防洪库容为336.33×10~8 m~3,分别占湖库洪水调蓄功能总量的19.16%和80.84%;(2)湖泊可调蓄水量较大的地区包括武汉、荆州、鄂州、黄石等地市以及鄂东丘陵、江汉平原,而单位面积湖泊调蓄洪水能力较强的地区为鄂州、黄石、咸宁、黄冈,其值分别为405.99×10~4、400.31×10~4、392.32×10~4和391.22×10~4m~3/km~2;(3)水库防洪库容较大的地区主要为鄂西山地的宜昌和十堰,分别为119.18×10~8 m~3和103.03×10~8 m~3,占全省防洪库容总量的66.06%,而鄂州、天门和神农架水库防洪库容极小,不足全省水库总防洪库容的1%;(4)湖库综合调蓄能力空间分布特征与水库洪水调蓄能力空间分布相一致;从湖泊、水库洪水调蓄能力的构成来看,以湖泊防洪为主和以水库防洪为主的地市不相上下,水库在湖北省防洪体系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同时湖泊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湖泊萎缩、水库险病等突出问题,可以通过退田还湖、除险加固等工作提高湖库综合调洪能力。本研究可为湖北省湖库防洪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饶恩明 肖燚 欧阳志云
湖泊是抵御湖区水系洪水灾害的天然屏障,而水库是现代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肩负我国防洪减灾的重任。为探明我国湖、库洪水调蓄功能状况,分析区域防洪需求进而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以湖泊可调蓄水量和水库防洪库容为评价指标,基于可调蓄水量与湖面面积以及防洪库容与总库容的数量关系构建模型,分别对我国湖泊和水库的洪水调蓄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湖泊可调蓄水量和水库防洪库容分别为1 475.47×108和2 506.85×108m3,湖库洪水调蓄功能总量为3 982.33×108m3。从空间分布来看,湖泊调蓄能力以西藏、青海、江苏等省以及西北诸河、长江、淮河等流域较强;水库调蓄能力以湖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仁东
本文在中国资源与环境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期、90年代末期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和GIS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遥感调查,进而以水域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变化为基础,对区域洪水调蓄能力的变化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变化比较显著的地类有3类:耕地减少了1.97%,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14.88%,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8.77%。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区域洪水调蓄能力增加估计为6.23亿m3,由此增加的湖泊容积,最大为13.01亿m3。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加虎 黄群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建立洞庭湖与长江耦合的水动力学数值模型,并利用长江沿江的宜昌、枝江、沙市、监利、螺山和洞庭湖区沿湖的南咀、小河咀、沅江、鹿角、岳阳和城陵矶等水文测站的水文资料,开展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洪水效应模拟计算,选用1998年6月15日~8月31日洪水资料作为模型计算依据。通过模拟计算,对1952年以来洞庭湖淤积、围垦对江湖洪水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显示,1952~1998年的47年间,洞庭湖湖泊湿地围垦对江湖洪水位升高影响的相对量是湖泊淤积对江湖洪水位升高影响值的2~10倍。
关键词:
洞庭湖 洪水 淤积围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立 邓晓丽 张俊勇 刘林
城陵矶位于长江干流和洞庭湖出流汇合处,因此影响城陵矶洪水位的因素除了河床淤积、洪水特性等以外,洞庭湖出流与长江干流的不同遭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模型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遭遇、不同流量、不同螺山水位下城陵矶河段水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城陵矶断面,当监利来水流量超过洞庭湖出流时,主流靠左岸;当监利来水流量少于洞庭湖出流时,主流靠右岸。洞庭湖出流与长江干流来水流量的不同遭遇对城陵矶断面水位的影响非常显著。当监利来水流量占螺山流量的百分比为55%左右时,城陵矶断面水位最高,即此时长江干流来水流量和洞庭湖出流相互之间顶托消耗能量达到最大值。在中水流量下,当监利来水流量占螺山流量的百分比为55%左...
关键词:
江湖关系 洪水遭遇 模型 实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宁立新 周云凯 白秀玲 徐珊珊 张启斌 李培君
论文以自然属性确定的鄱阳湖区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描述和分析了鄱阳湖区景观格局的季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整体景观格局季节变化明显,枯水期较丰水期景观更加破碎,形状更加复杂,聚集程度更低,异质性水平更高;类别水平上,以滩地景观变化最为显著。枯水期和丰水期生态连通性也有较明显差异,枯水期景观生态连通性更差,景观单元间的生态阻力更大,生态流运行更加困难。在此基础上,借助最小累积耗费阻力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模块,识别和构建了不同季相鄱阳湖区的源地、廊道(三类)、节点等生态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艳宏
根据鄱阳湖口梅家洲东南缘钻孔 (ZK2 )沉积物环境指标特征 ,结合历史资料对梅家洲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历史时期对鄱阳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随着古长江不断南迁 ,在长江与古赣江的共同作用下 ,2 .3kaBP前后 ,在长江南岸湖口地区形成天然堤 ,即梅家洲。它的出现对古赣江来水产生阻水 ,导致了鄱阳湖形成并向南扩张。对比 1970年和 1980年湖口地区水下地形图 ,发现梅家洲仍在不断加积 ,其对鄱阳湖的阻水作用更加明显 ,将引起鄱阳湖湖区沉积环境的改变 ,给鄱阳湖带来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腊华 宋立旺
鄱阳湖区有圩堤564座,保护耕地近4200km2、人口720多万。圩堤对保护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有些圩堤占据了湖泊的正常行洪通道,给湖区防洪带来了不利影响,对这些圩区应当平圩还湖。还有些中小型圩区没有占据湖泊的正常行洪通道,但在洪水期间经常遭受洪水淹没,对这类圩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高水还湖滞洪,低水种植养殖”的运用方式,以缓解鄱阳湖区人多地少的矛盾。从洪水水力学基本理论出发,根据鄱阳湖洪水特征和圩区实际情况,定量分析了因中小圩区滞洪而降低湖水位的幅度、减少湖周边的淹没面积以及减轻湖区防洪压力,对鄱阳湖可滞洪中小圩区“高水滞洪,低水种养”的运用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鄱阳湖不...
关键词:
鄱阳湖防洪 圩区滞洪 资源利用 协调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海辉
水位作为鄱阳湖重要的水文因子,对鄱阳湖水动力过程和水质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2014~2015年鄱阳湖主湖区和碟形湖水位、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主湖区和碟形湖水位及主要水质指标的年内变化特征,阐述了主湖区和碟形湖水质对水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丰水期碟形湖与主湖区联通,碟形湖水位与主湖区水位呈直线型相关,枯水期碟形湖水位高于主湖区,主湖区年内月平均水位变异系数为0.13,而碟形湖年内月平均水位变异系数为0.08;(2)丰水期,主湖区和碟形湖的氮磷比分别为19.29和46.27,枯水期主湖区和碟形湖水体的氮磷比分别为17.88和40.39;(3)鄱阳湖主湖区水质主要指标与水位的相关性显著强于碟形湖,主湖区总氮、氨氮、总磷和溶解氧均与水位呈负相关性,而碟形湖中只有p H与水位有相关性;(4)枯水季节,碟形湖水体具有较高的总氮,而鄱阳湖主湖区则具有较高的总磷和氨氮。总之,枯水期进行合理的水位调控能够有效降低富营养化风险。
关键词:
水位 水质 碟形湖 鄱阳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