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43)
- 2023(10166)
- 2022(8066)
- 2021(7354)
- 2020(6108)
- 2019(13524)
- 2018(13409)
- 2017(26076)
- 2016(14752)
- 2015(16501)
- 2014(16587)
- 2013(15703)
- 2012(14473)
- 2011(13097)
- 2010(13409)
- 2009(12343)
- 2008(12270)
- 2007(11362)
- 2006(10450)
- 2005(9552)
- 学科
- 济(52430)
- 经济(52267)
- 业(39620)
- 管理(38490)
- 企(30923)
- 企业(30923)
- 中国(23577)
- 方法(20076)
- 农(18462)
- 数学(15606)
- 数学方法(15372)
- 财(15232)
- 业经(14683)
- 制(13607)
- 理论(12186)
- 策(12019)
- 银(11957)
- 银行(11930)
- 农业(11606)
- 行(11378)
- 险(11366)
- 保险(11275)
- 学(11088)
- 地方(10662)
- 融(10233)
- 金融(10232)
- 贸(9678)
- 贸易(9671)
- 易(9443)
- 和(9326)
- 机构
- 学院(201042)
- 大学(197945)
- 济(80473)
- 经济(78505)
- 研究(72526)
- 管理(72265)
- 理学(60350)
- 理学院(59664)
- 管理学(58476)
- 管理学院(58101)
- 中国(58082)
- 科学(42994)
- 京(42715)
- 财(42367)
- 所(37364)
- 农(35147)
- 江(33609)
- 研究所(33482)
- 中心(33180)
- 财经(31884)
- 经(28944)
- 业大(28033)
- 范(27962)
- 师范(27649)
- 北京(27522)
- 农业(27475)
- 院(26292)
- 州(25750)
- 技术(24697)
- 经济学(24652)
- 基金
- 项目(126844)
- 科学(100504)
- 研究(96056)
- 基金(90686)
- 家(78933)
- 国家(78160)
- 科学基金(66327)
- 社会(61067)
- 社会科(56611)
- 社会科学(56592)
- 省(49941)
- 教育(46570)
- 基金项目(45906)
- 划(43179)
- 自然(41974)
- 自然科(41008)
- 自然科学(40992)
- 编号(40659)
- 自然科学基金(40305)
- 资助(37991)
- 成果(34053)
- 课题(30312)
- 重点(29284)
- 部(28723)
- 发(28110)
- 创(25531)
- 性(25296)
- 教育部(24762)
- 年(24710)
- 国家社会(24133)
共检索到323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林东海
退休政策职业个性化是一种合理诉求,有两种基本路径,一种是附加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特殊职业退休政策,一种是通过雇主提供的职业年金体现职业个性化。我国的特殊工种退休政策由来已久,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考虑把警察、公交司机等新职业视同特殊工种,这表明对退休政策的职业个性化需求正在扩大。由于外部性问题和搭便车的困扰,世界各国正反思并改革传统的特殊职业退休政策,更注重群体和个人的精算公平原则,一些国家引入"使用者付费"的原则以解决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我国应避免"旧瓶装新酒",特殊工种退休政策的改革应区分"狭义的特殊职业"和"广义的特殊职业",应该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完善社会保险和职业年金的退休政策,体现合理的职业个性化。
关键词:
特殊职业 退休政策 精算公平 个性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宏艳 王强
企业年金在解决已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中发挥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为企业解决已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能的选择,但并不意味企业必须用年金或用其他方式解决已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
关键词:
企业年金 已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鹏飞 仇雨临
本文通过构建测算模型和相关参数设计,测算了2019年~2050年全面二孩政策和延迟退休对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支出、当期结余、累计结余的影响。研究发现:全面二孩政策下总和生育率每提高0.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0.23%,支出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0.12%,当期结余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7.14%,累计结余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35.30%;与不实施延迟退休相比,实施延迟退休后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1.59%,支出年均增长率没有发生变化,当期结余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102.21%,累计结余年均增长率相应提高1249.82%。这表明全面二孩政策和延迟退休均能够显著改善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支关系,但延迟退休对统筹基金收支关系的改善效果要显著大于全面二孩政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海珍 曹航玮
一般认为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明显的收入再分配,并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那么,在实施延迟退休之后,随着缴费期的延长,对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会有怎么样的影响呢?基于此,以《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数值模拟首先测算当前退休年龄下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并比较不同的退休年龄以及预期寿命对延迟退休政策下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居民预期寿命达到一定年龄时,推迟退休年龄能优化再分配收入格局,且减轻养老保险基金给付压力;(2)由于延迟退休会缩短养老金的领取年数,如果预期寿命没有达到一定年龄,此时若一味过度推迟退休年龄会使养老保险成为居民的"负担"。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子兰 郑茜文 周成
本文使用三期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等计量方法,分别考察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对退休行为和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会激励职工提早退休,养老金财富每增加1%,职工预计停止工作年龄平均提早约1.2个月,需要照顾孙子女的职工倾向于提早退休,而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会减弱这一引致退休效应;"新农保"对农民预计停止工作年龄产生微弱的负向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养老保险的引致退休效应将减弱。同时,养老金财富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农民无休止劳动的意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供给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它不仅会影响个体全职劳动时间,也会影响兼职的劳动时间;"新农保"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随着养老金给付水平的提高,自家农业活动的劳动时间呈现先逐步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他活动的劳动供给并未受到显著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基本养老金增长率降低,则职工的预计停止工作年龄将推迟,这为中国适时推出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政策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华磊 黄少安 温兴春
本文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考察了不同养老制度和退休方案对产出和效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基于产出最大化目标,应实行即时延迟退休和家庭养老的制度组合。如果基于效用最大化目标,应实行不延迟退休和家庭养老的制度组合;考虑到家庭效用和社会产出的替代性,综合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短期应实行逐步延迟退休和积累制的养老制度组合,长期应实行即时延迟退休和积累制的养老制度组合;从长期来看,对于总产出,延迟退休的作用相对较大,对于人均效用,养老制度的作用较大。当然在要素使用效率不变情况下,随着人口世代更迭引致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养老负担的加大以及资本红利的消失,无论实行哪种养老和退休方案,都无法改变未来经济增速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熠
文章通过连续时间养老金收支模型分析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计划收支余额的影响来自四个方面的效应,即缴费年限效应、领取年限效应、替代率效应和差异效应。改革的最终效果是上述四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看,前两种效应占据主导;长期看,后两种效应也具有显著影响。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效果和工资增长率、养老金增长率、改革速度以及未来参保人口结构有关。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从改革过程还是从对养老保险计划收支余额的影响看,延迟退休年龄都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延迟退休年龄必将减轻政府在养老保险方面负担的传统说法并不全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汪伟 王文鹏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体制性结构与劳动者退休决策异质性的世代交叠模型,考察了预期寿命、养老保险降费对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体制外劳动者的老年劳动供给具有灵活性,降低养老保险费率能促使他们延迟退休,有利于提高社会老年劳动供给。如果体制内劳动者也能灵活选择老年劳动时间或法定退休年龄延迟,降低养老保险费率可以更多地增加社会老年劳动供给。预期寿命延长对社会老年劳动供给的影响不确定,取决于缴费率的下调幅度。如果缴费率降至(12%,20%]区间内,预期寿命延长会引致社会老年劳动供给上升;而缴费率降至12%及以下,预期寿命与社会老年劳动供给之间呈倒U型关系,目前生存寿命已处于拐点的右边,这意味着养老保险降费存在政策目标上的"下限"。进一步地,本文证实了养老保险降费改革能否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和有效利用老年劳动力资源的双重目标,不仅取决于缴费率的下调幅度,而且依赖于退休年龄的调整。本文的政策启示是,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政府应顺势而为,积极探索缴费率与退休年龄的联动调整机制,以达到"珠联璧合"的实施效果。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于洪 曾益
文章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发展影响日益凸显的现实背景,运用系统精算模型对四种情况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运行状况进行动态模拟,以重点观察延迟退休年龄与调整生育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以及降低缴费率的可能性。研究显示:(1)在不实施任何改革方案的情况下,大约30年后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出现亏损,面临支付危机;(2)而适时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引入"单独二孩"等生育政策调整,则可以消化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为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的改革提供基础;(3)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缴费率显著降低,基金收支仍能保持略有盈余的状态,从而减轻企业和职工的缴费负担,为进一步扩大覆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黄林峰 卢媛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延迟退休是被关注的热点问题。延迟退休将对养老保险收支均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构造改良人口精算模型测算各年份人口总数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其次根据养老保险制度规则建立养老保险收入模型和支出模型,而后计算现行制度标准下养老保险收入总额、支出总额、收支差额和收入支出比,最后在三种延迟退休方案下对养老保险收支均衡性指标进行政策模拟。结论表明,延迟退休对养老保险收支失衡有显著缓解作用,但仍不是改变保险基金收不抵支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景鹏 胡秋明
文章基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对五种生育情景下不同退休年龄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优社会统筹缴费率进行测算,并分析降低社会统筹缴费率的经济效应。研究表明:(1)最优社会统筹缴费率随退休年龄的延长而下降,随人口增长率的上升而提高。0%-100%符合全面二孩政策规定的妇女生育二孩,使退休年龄为60岁时的最优社会统筹缴费率降到19.18%-19.63%,使退休年龄为65岁时的最优缴费率降到10.77%-11.64%。(2)除了受生育政策和退休年龄影响外,最优社会统筹缴费率对物质资本产出弹性、个人主观效用贴现因子和社会贴现因子的敏感...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高建伟 兰晔
在一般经济均衡框架内采用世代交叠模型,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分析测算四种生育情景下不同退休年龄的社会统筹账户、个人账户和总养老保险的最优替代率,并分析延迟退休年龄和生育政策调整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延迟退休会导致统筹账户替代率下降,提高生育水平对其则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个人账户替代率会随退休年龄增加而上升,随生育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总替代率随退休年龄增加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延迟退休年龄至61岁时,最优总替代率为51.87%,此时提高生育水平,会使最优总替代率进一步增加,同时最优值所对应的退休年龄也会增大。延迟退休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生育政策调整会使人口增长率上升,虽提高了最优总替代率,但会使个体效用水平下降,两种政策需要配合实施。除了受退休年龄和生育政策影响外,最优替代率对个人贴现因子、资本收入份额和社会贴现因子的敏感性较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文华 白宁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和参保人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基金管理主要涉及基金的征缴、支付、管理运营及监督等各环节。本文从基金管理安全运行的角度对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规制进行了探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在运行中主要存在法律规制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基金监督不到位等情况,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的持续运行和稳定发展。本文提出了完善立法体系、健全管理体制、强化监督机制的法律规制建议,切实维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社会保险基金 反欺诈 法律规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文华 白宁
社会保险权是社会保险争议法律救济制度的基础,保障公民的生存权是公民的基本社会权利,属于社会保障权的范畴。社会保险权在建立、实现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争议,我国现行法律主要通过劳动争议处理和行政争议处理解决社会保险争议,这种二元化的处理模式实践中出现了劳动争议处理的公法"私法化"、行政争议处理的契合性不足以及法律救济程序的"繁琐"等问题。本文结合社会保险争议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确认公法属性,分离社会保险争议;完善行政处理机制,提升契合度;优化救济机制,高效处理争议等实践路径,切实维护社会保险权利人的权利和利益。
关键词:
公法性 二元化 契合性 优化救济程序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云多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退休支付策略中阶段提取计划备受老年人青睐。为深入研究阶段提取计划的价值,本文在含有资本市场随机性和寿命不确定性的效用函数中研究不同退休支付计划,基于不同风险规避程度评价这些退休支付计划,在此基础上,整合资产收益和年金化退休决策。研究显示,与选择退休时全部年金化作比较,整合策略能提高中低风险规避退休者25%~50%的福利。如果考虑个人在退休后最优时点转向购买固定年金引起的福利改变,这提供给退休者年轻时从股票溢价受益的机会,也可使退休者开发死亡率信用。研究表明,对于适中的风险规避者而言,最优转换年龄介于75—80岁之间。
关键词:
资产分配 年金化 退休决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企业未办社会保险员工退休无法享受养老待遇能否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商榷: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保障的利与弊
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退休决策影响的研究评述
上海地区商业养老保险预测──上海社会养老退休金与退休前工资的替代率分析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测算:2016~2060——基于生育政策调整和延迟退休的双重考察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测算:20162060——基于生育政策调整和延迟退休的双重考察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可持续性评估——基于延迟退休和全面二孩政策调整的考察
企业年金对我国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收入替代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长寿风险对教育和退休决策的影响
工伤保险实施前退休的职工的职业伤害工伤待遇由谁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