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23)
- 2023(8543)
- 2022(6851)
- 2021(6200)
- 2020(4919)
- 2019(10840)
- 2018(10431)
- 2017(19785)
- 2016(10704)
- 2015(11585)
- 2014(11416)
- 2013(10919)
- 2012(9691)
- 2011(8785)
- 2010(8750)
- 2009(8348)
- 2008(8121)
- 2007(7340)
- 2006(6467)
- 2005(5875)
- 学科
- 济(40404)
- 经济(40328)
- 管理(37974)
- 业(32778)
- 企(28018)
- 企业(28018)
- 方法(15636)
- 财(14953)
- 制(13711)
- 数学(13616)
- 数学方法(13380)
- 农(11981)
- 中国(11678)
- 业经(11151)
- 体(9623)
- 务(8970)
- 财务(8933)
- 财务管理(8914)
- 企业财务(8459)
- 体制(8189)
- 银(8149)
- 银行(8138)
- 行(7782)
- 融(7759)
- 金融(7756)
- 农业(7737)
- 环境(7731)
- 贸(7580)
- 贸易(7576)
- 易(7416)
- 机构
- 学院(150920)
- 大学(149182)
- 济(64277)
- 经济(63015)
- 管理(57460)
- 理学(49733)
- 理学院(49214)
- 研究(48472)
- 管理学(48472)
- 管理学院(48175)
- 中国(37037)
- 财(33842)
- 京(29581)
- 科学(27454)
- 财经(26322)
- 经(23889)
- 所(22973)
- 江(22751)
- 中心(22255)
- 农(21579)
- 经济学(20943)
- 研究所(20501)
- 业大(20252)
- 财经大学(19645)
- 经济学院(18908)
- 院(18247)
- 北京(18150)
- 范(18034)
- 师范(17845)
- 州(17586)
- 基金
- 项目(103824)
- 科学(83332)
- 研究(77425)
- 基金(77041)
- 家(66518)
- 国家(65968)
- 科学基金(57626)
- 社会(52274)
- 社会科(49689)
- 社会科学(49676)
- 省(40667)
- 基金项目(40277)
- 教育(35755)
- 自然(35468)
- 自然科(34665)
- 自然科学(34659)
- 自然科学基金(34060)
- 划(33671)
- 资助(30400)
- 编号(30365)
- 制(26074)
- 成果(24479)
- 重点(23417)
- 部(23382)
- 国家社会(22461)
- 创(22370)
- 发(22301)
- 课题(21651)
- 创新(20979)
- 教育部(20685)
共检索到224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林熙 林义
个人退休行为是多种决策因素在退休制度约束下的复杂过程。本文通过对CHARLS微观调研数据相关样本的实证分析显示,在我国,各类个人退休决策因素对劳动者退休行为的影响程度及走向深受退休制度的内在约束。剖析我国退休制度设计思路及演变历程的特性,作者发现控制型的传统退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因素对退休行为的影响,限制了个性化退休需求的实现。渐进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进过程中需要首先遏制提前退休以提高劳动者的实际退休年龄,更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构建更加灵活的退休配套机制,通过优化退休制度引导劳动者的退休行为,以更好适应
关键词:
延迟退休 退休行为 配套机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林熙 林义
个人退休行为是多种决策因素在退休制度约束下的复杂过程。本文通过对CHARLS微观调研数据相关样本的实证分析显示,在我国,各类个人退休决策因素对劳动者退休行为的影响程度及走向深受退休制度的内在约束。剖析我国退休制度设计思路及演变历程的特性,作者发现控制型的传统退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因素对退休行为的影响,限制了个性化退休需求的实现。渐进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进过程中需要首先遏制提前退休以提高劳动者的实际退休年龄,更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构建更加灵活的退休配套机制,通过优化退休制度引导劳动者的退休行为,以更好适应不同职业群体的退休偏好。
关键词:
延迟退休 退休行为 配套机制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春 杨琴 杨洁
依据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结合中国目前面临"未富先老"的社会背景,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及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我国的退休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可以采取从弹性退休逐步向延迟退休过渡,区分工作类别、劳动强度差别,分不同地区分批逐步推进实施我国退休制度改革。
关键词:
退休制度 生命周期 养老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珍
80年代初智利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其中退休金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最大成功。智利新的退休金制度被誉为“智利模式”。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30多个国家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纷纷起而效仿,对本国退休金制度进行部分或全部改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于新亮 胡秋阳 申宇鹏
本文重点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内部制度、外部制度以及外市场制度之间存在的制度联系对劳动力生命周期各阶段行为特征的系统性影响。首先,本文发现,直觉上本应随年龄增长而持续上升的医疗服务利用在劳动力的退休年龄前后却是非平滑的,先是断点式下降并短期维持,而后上升。由于健康状况等自然因素和医疗保障等制度因素通常具有连续性,难以解释上述现象,故而可谓之“退休—医疗服务波动”之谜。对此,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并采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员工的晋升概率在接近法定退休年龄之前显著下降,而其医疗服务利用也在同期呈现同向变动,员工激励方式转变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显著为正。由此表明,由于退休前劳动力在企业内的晋升激励失效而绩效工资激励尚存,加上工资水平与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挂钩,劳动力会在此阶段转而通过努力工作、抑制医疗服务利用,以谋求绩效工资和提高养老金待遇,而在其退出劳动力市场后通过提高医疗服务利用予以一定的健康补偿。上述结论为企业员工激励制度、国家法定退休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构成的劳动制度体系影响劳动力生命周期中的阶段性表现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安排提高劳动力的社会贡献、改善其福利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及分析框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熠 张书博 陶旭辉
完善我国退休制度一方面需要加强退休制度的弹性设计,另一方面需要根据老龄化进程动态合理地设定退休制度的核心要素。通过一个内生退休模型,研究发现我国最优退休制度设计关键是把握“两个原则”,处理好“三个效应”。原则一是在效率方面注重“激励效应”和“保险效应”的平衡,既要激励老年劳动者提高劳动参与率,还要避免过度削弱保险功能导致退休前后待遇差距过大。原则二是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在制度设计和延迟退休年龄中关注“再分配效应”。理论模型和实证模拟论证发现:对外生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退休行为仍应当采用完全灵活退休制度以实现保险功能;目前“一刀切”的法定强制退休制度虽然具有激励效应,但由于老年人劳动意愿和能力的异质性,已经造成了福利损失,有必要加强弹性设计;从再分配效应来看,随着退休年龄延迟,应提高提前退休期间的待遇水平以防止劳动力市场弱势群体利益受损;当前最具价值的改革是引入延迟退休待遇,即允许劳动者一边正式工作,一边领取部分养老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金晨 李阳杰
随着全社会退休政策改革的推进,高校原已实施的延迟退休制度面临调整。基于国家层面与“双一流”高校共78份退休管理文件,结合26名“双一流”高校年长教师的深入访谈,采用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研判当前“双一流”高校实施延迟退休制度的潜在风险。一是制度规定的退休年龄节点与高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二是教师延迟退休管理中刚性规则泛化,且呈现科研一元性的价值取向,导致高校年长教师学术劳动的“异化”;三是教师在延迟退休期的职责被固化,无法适应教师对年龄角色的期待。上述发现揭示了高校教师延迟退休制度潜在风险背后,生产性老龄观与积极老龄观的博弈。为此提出三方面的治理路径:丰富延迟退休制度的“年龄集合”、拓展高校年长教师的“权利象限”、重塑高校年长教师的“人物画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着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投资制度和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约束。针对一系列制度约束,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内涵出发,构建了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新制度框架。应从创新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维护人居空间有序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人居公共物品供给;创新农村社区管理制度,重构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新农村建设 环境建设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杨华磊 周晓波 胡振
本文采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在维持生育政策不变的情景下考察三种养老制度和两种退休方案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在总产出、人均产出、社会总福利以及人均福利上,家庭养老和政府主导的积累制养老模式都好于政府主导的现收现付制养老模式,且家庭养老轻微好于政府主导的积累式养老模式,由于家庭养老更多着眼于经济效率,政府养老更多着眼于社会公平,从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综合角度讲,宜优先选择政府主导式的积累制的养老模式。其次,在总产出、人均产出及社会总福利上,延迟退休要好于保持退休制度不变的情景;在人均社会福利上,延迟退休低于保持退休制度不变的情景,源于在生命有限和风险厌恶的情况下,延迟退休意味着必须工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锐 官小容
如何提高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和老年劳动者劳动参与率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问题。文章使用Harmonized健康与退休追踪数据测算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劳动者的社会养老保险财富,以及累计值、峰值、期权价值3个退休激励指标,运用久期模型估计其对退休的影响,据此比较中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提前退休的激励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累计值和峰值对提前退休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较大,而在美国,二者对提前退休的影响不显著;中美两国期权价值对提前退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中国劳动者的提前退休影响更大,对美国劳动者提前退休影响较小,其中中国男性和女性提前退休激励程度分别是美国的2倍和2.5倍。文章建议,通过改革退休年龄结构和养老金支付结构,优化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锐 晏理慧子 朱雅婷
文章从延迟退休激励视角比较部分积累制与"公积金制"的差异,引入养老金收益率作为选择标准,通过两期OLG模型和精算模型对养老金制度进行结构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生命周期财富选择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苏州工业园区参保职工平均退休年龄比苏州市延迟近两岁,基于这一事实的理论分析表明,职工历史缴费情况会影响退休行为;制度内生激励效应导致两种养老金制度下实际退休年龄出现差异,缴费工资、缴费月数等制度因素对两地职工的退休激励效果不同,同等条件下低人力资本群体更倾向于提前退休。因此,养老金制度优化应考虑职工的劳动贡献并关注个体异质性对激励效果的影响。相对于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建立制度内生激励机制、优化养老金制度结构或许是更优的选择。
关键词:
部分积累制 公积金制 延迟退休激励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再贵 秦少鹏
本文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年度收支平衡目标下,建立了“盯紧”平衡制度赡养率的退休年龄调整模型。在养老金替代率和征缴率各取3档形成的9种情景下,考察“男女同时”和“先女后男”两种延迟退休方案下2021—2050年退休年龄的动态调整过程。研究发现:建立的退休年龄调整模型可以使退休年龄随基金支付压力动态调整,实现基金年度收支平衡,其中“男女同时”延迟退休能更早实现基金收支平衡,但预测期末男性平衡退休年龄过高;在现行养老金替代率和征缴率水平下,到2050年平衡退休年龄最高会达到72岁多,应通过提高征缴率、合理设定替代率来降低平衡退休年龄。敏感性分析显示,提高城镇就业比率和城镇职工参保率对降低平衡退休年龄的作用大于总和生育率。若养老金替代率设为50%、征缴率能提高到75%,则“先女后男”每年提高6个月退休年龄是较为理想的方案,到2050年平衡退休年龄为66岁零3个月。本研究可为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与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胡务
经合组织各国大都对从事危险和艰苦工作的群体实施了特殊养老金制度,其中最为常见的福利待遇形式是提前退休,其计算方法包括使用退休年龄减少系数,更高的年金待遇增长率、服务年限计算等。但目前,各国也在重新审视这些特殊行业领域工人所享受的养老金特权,并逐步通过立法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特权。
关键词:
经合组织 退休制度 养老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绍国栋 聂素芳
一、传统退休制度概述及评价(一)退休制度的纵向分析我国现行退休政策源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政务院颁发的《劳动保险条例》中规定:男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为50周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