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09)
2023(12171)
2022(10207)
2021(9472)
2020(7577)
2019(16868)
2018(16314)
2017(30900)
2016(16602)
2015(17777)
2014(17408)
2013(16998)
2012(15809)
2011(14535)
2010(14541)
2009(13408)
2008(12824)
2007(11226)
2006(10065)
2005(9254)
作者
(46159)
(38571)
(38444)
(36422)
(24619)
(18690)
(17251)
(14764)
(14449)
(13867)
(13056)
(12970)
(12577)
(12019)
(12000)
(11782)
(11526)
(11295)
(11239)
(11062)
(9597)
(9551)
(9177)
(8898)
(8776)
(8630)
(8620)
(8468)
(7858)
(7766)
学科
(67934)
经济(67855)
管理(43720)
(43215)
(33741)
企业(33741)
方法(22825)
中国(22665)
地方(20412)
(20221)
数学(18078)
数学方法(17862)
业经(17349)
(15335)
农业(14209)
(13548)
(12877)
金融(12873)
(12726)
(12712)
银行(12696)
(12465)
贸易(12455)
(12389)
(11999)
理论(11619)
(11449)
地方经济(10992)
环境(10757)
技术(10545)
机构
学院(228353)
大学(222758)
(89978)
经济(88025)
管理(83020)
研究(81193)
理学(70587)
理学院(69661)
管理学(68395)
管理学院(67956)
中国(61563)
科学(49894)
(47271)
(43153)
(41054)
(37927)
研究所(37013)
中心(36925)
(34937)
(34165)
师范(33812)
财经(33633)
业大(31289)
(30501)
北京(29967)
农业(29533)
(29393)
(29219)
经济学(27356)
师范大学(26982)
基金
项目(150750)
科学(119374)
研究(112058)
基金(108053)
(94512)
国家(93628)
科学基金(80030)
社会(71992)
社会科(68214)
社会科学(68201)
(60485)
基金项目(56906)
教育(51467)
(50513)
自然(50382)
自然科(49224)
自然科学(49210)
自然科学基金(48331)
编号(45646)
资助(43596)
(38197)
成果(37015)
重点(34260)
课题(32534)
(32274)
(31774)
发展(30598)
(30055)
(29653)
国家社会(29631)
期刊
(109112)
经济(109112)
研究(69607)
中国(49524)
(36613)
学报(34675)
科学(33442)
管理(32349)
(32118)
教育(29651)
大学(26159)
农业(25312)
学学(24687)
(24263)
金融(24263)
业经(20949)
技术(18285)
经济研究(17959)
财经(16118)
(14010)
问题(13706)
(13333)
商业(12005)
(10661)
(10574)
(10567)
科技(10449)
(10435)
图书(10268)
现代(10093)
共检索到352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唐雨桐  郝小斐  
新流动性范式的提出使流动性研究更加注重流动背后所建构的社会意义。文章以嫦娥五号发射事件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奔赴海南文昌观看火箭发射游客的民族志研究探讨基于实地观看火箭发射的流动特征。研究发现“,追火箭”旅游的流动性体验超脱于火箭发射的具体时空场域,从出发前开始,延伸至回程后仍不断持续,且基于“追火箭”的旅游流动过程强化了旅游者的国家认同、唤起了旅游者的自我认同。此外,研究对象呈现出循环新部落的特征,虚拟流动与现实移动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一方面,虚拟流动通过出行前的信息流动与社交互动为现实流动奠定了社会关系基础,另一方面,现实流动深化了虚拟流动建立的社会关系层次,并为流动回虚拟世界后的情感联结持续加强夯实了根基。研究认为“,追火箭”旅游通过火箭升空、探索宇宙这一具有人类浪漫主义倾向的目标,引领旅游者的“精神流动”,体现出在对“天”的构建和探寻中人类精神的历史性和延续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Dean MacCannell  赵红梅  
《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以下简称《旅游者》)是对旅游研究影响深远的一部社会学著作。自1976年初版以来,该书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评论者、运用者与反思者,其中的"舞台真实性"理论已成为"真实性"论域的一个元理论。《旅游者》的著者——Dean MacCannell教授是一位阅历丰富、见解深邃的社会学家,他的研究路径是通过旅游者反观自身社会,反观无处不在的现代性。访谈围绕Dean MacCannell教授的教育背景、智识渊源与该书的结构、理论内容来展开,以获得对作者与经典文本的双重理解。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光映炯  
旅行书写(travel writing),也作"旅行写作",是以旅行作为其生产与书写的前提和条件,并以多种写作形式出现,如游记、日记、文学作品等。旅行书写、民族志和旅游民族志反映了对"他者"与"异地"的不同维度的文化表达,为理解现代游历和阐释旅游体验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一、旅行书写:一种旅行话语的意义延伸1.西方的旅行书写:真实性与主体性的关照从中世纪马可·波罗浪漫文学叙事开始,旅行书写就从对宗教朝圣的关注转变为重视个体生命的体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建兴  吴茂英  汪菁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自我民族志在反思传统民族志中诞生。自我民族志凸显了"自我",是一种对研究者亲身经历的文化体验展开反思性描述的质性研究方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学者关注与应用。但这些研究大都仅采用了自我民族志的方法,未对自我民族志的理论与方法展开深入的探讨。该文以此为契机,首先,在理论层面梳理了自我民族志的起源、内涵,重点阐述了自我民族志与旅游研究的逻辑联系,论述了旅游研究对自我民族志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了2000—2019年71篇应用自我民族志的旅游研究论文,重点阐述旅游领域中自我民族志适用的研究情景,结合文献分析各研究情景中方法论的优势,说明方法论局限以及克服局限的策略。最后,结合已有文献阐述自我民族志如何应用于旅游研究,提炼自我民族志在旅游研究中的理论贡献,并进一步讨论旅游研究应用自我民族志的巨大空间以及对自我民族志范式的贡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韦俊峰  明庆忠  
文章聚焦于旅游流动性谱系中打工度假旅游这一特殊的流动类型,以厦门马克客栈的打工度假旅游者为分析单元,基于流动性理论和扎根理论,具体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以及非参与观察的个案研究方法,探讨其流动性实践内容,以及他们在流动中建构身份认同的机制和结果。研究发现,打工度假旅游在以生产导向和消费导向为两级的旅游流动性谱系中的位置比较特殊,旅游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程度较高。打工度假旅游者是一个在实践流动性基础上社会建构的身份概念,马克客栈"打工度假旅游+少量志愿活动"的打工度假旅游项目组织模式使得他们在打工度假旅游者和志愿旅游者两种身份之间实现了流动。他们是通过在流入地的工作与生活实践、旅游实践和客栈空间生产实践去实践流动性并逐渐凸显其身份意义的。流动性视角下,打工度假旅游者的身份认同建构机制可从工作与旅游、主与客、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边界日益消弭和流动的背景中去考察。在这3组关系生产过程中,他们主要通过反身性思考、自我区隔与自我确立,以及在地化建构的身份认同建构方式,分别表征和建构了一个"连贯"的自我、一个"犹主非客"的自我、一个在地化的自我。最后,文章提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若干深化研究的方向,例如关注打工度假旅游者身份认同的协商性;进行将自我身份认同和他人认同共同置于流动性框架下的探索性研究;开展旅游流动性治理研究;采取流动民族志方法,基于更广时空范围内打工度假旅游者的旅行史,选取其他流动要素开展补充和批判性研究;关注打工度假旅游者内部群体流动能力的差异性特征对其流动性实践和身份认同产生的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唐香姐  徐红罡  
打工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人口流动现象,模糊工作和旅游之间的界限,对传统的旅游者研究提出挑战。因此,国际上对打工旅游者的研究呈现增长趋势,但这些研究并没有解释打工旅游者如何能够实现工作和旅游的结合,进而使他们的流动成为可能。文章以大理古城的打工旅游者为例,通过访谈和观察,并借助流动力的分析框架解释打工旅游者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打工旅游者在流动动机和经济能力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工作和旅游相结合成为他们增强流动能力、实现流动的一种选择。而一些条件如生活方式型旅游小企业主移民在大理集聚产生的劳动力需求等目的地环境,打工旅游者自身具备的能力,他们与雇主对自由随性休闲生活的相似追求和共同的旅游兴趣等,增强打工旅游者的流动力,促使工作和旅游的结合,进而产生打工旅游现象。在流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代背景下,工作和旅游的对立已不足以成为旅游者的界定标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彭兆荣  
人类学是一门讲求"关系"的学科。传统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主要对"不动的社区"人群共同体整体关系的关照。当代大众旅游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移动群体"的文化景观,可称为"临时共同体"。与学科性质相吻合,人类学对旅游的研究视野也旨在关注这一松散的、游移的、短时段的人群共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粟路军  胡萱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迁都应将提升人类福祉作为重要目标,因而有关幸福感以及如何提升幸福感很早就引发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迅速在多学科领域展开,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推动着幸福感在研究层面与多元学科渗透,逐渐形成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综合发展的交叉学科体系,并呈现出交融并济的良好发展态势。不同学科领域对幸福感的探索和论证为旅游领域的幸福感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研究积累,特别是为旅游者幸福感的基础理论、理论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理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颖华  
随着旅游者对Web 2.0社交媒体使用的日益增多,旅游虚拟社区相继涌现(如TravBuddy.com,Trippy.com,doyouhike.net),旅游者社交网络行为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应用,集中体现了当下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特征:个人主义、透视主义、多元性、去中心化、批判思维等。这些后现代特征如何影响旅游者的社交媒体行为以及旅游者与他人的关系呢?本文拟从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吕兴洋  徐虹  杨永梅  
文章借鉴渠道权力的定义,对供应链中旅游者权力进行了定义。在社会权力、渠道权力和消费者权力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旅游者权力分解为奖惩权、合法权、被赋权、信息权和专家权,并根据权力行使机制和权力来源对其进行了分类。由于行权障碍等因素的存在,旅游者实际的影响力不仅受旅游者基础权力影响,还受到行权能力与行权意识的影响。由此得出旅游者实际权力公式,并分析了旅游者权力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应该突破以往供应商—中间商的二元分析结构,将旅游者纳入旅游供应链的研究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悦芳  徐红罡  
第二居所产生于后现代城市的多元居住与流动性环境中,在目的地城市中创造了新的居住空间与物质景观。作为现代性演进中更大的流动性生活的代表,它深刻影响着迁移者的行动、地方依恋与身份感知,引导城市社会、文化、环境、空间结构发生变革。基于流动性的研究框架,文章综述了第二居所与第二居所旅游的研究概况,从流入地、流出地、旅游通道、宏观环境4个空间范畴概括了国内外第二居所旅游研究的现有成果与框架模型。第二居所研究存在概念定义模糊、国家专项统计缺失、研究对象可进入性差、国际横向比较困难等问题。在城市化与现代性交错发生、城市空间快速变革的背景下,对于消费导向的流动性及第二居所旅游的研究需要更深层次的拓展。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丹萍  保继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某些社会阶层的消费行为呈现出符号化、时尚性、讲究身份象征等倾向,即所谓“符号性消费”。本文从“雅虎中国”网的一项调查入手,通过云南元阳梯田案例,证明这一现象在旅游消费行为中也客观存在。某些旅游者认为,旅游是一种时尚追求,选择到哪里旅游、怎样旅游,都能体现出人们对自己社会角色扮演的定位和评价,以及对自己地位区隔的认可和接受。这种“符号性消费”行为对旅游地的社会建构意义应该引起关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晓  刘明  白长虹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出游中的精神满足越来越重视。幸福感是旅游者在旅行中所期望实现的终极目标。纵观现有的旅游者幸福感研究,多数研究对旅游者幸福感的诠释与测量会采用直接借用心理学理论成果的方式,而缺少追根溯源的深入探讨,这种做法局限了幸福感的解释力和视域。幸福感的概念分析缘起于哲学,幸福作为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自古希腊哲学起就得到充分诠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幸福研究的两大哲学范式,其中,亚里士多德开创的自然主义哲学范式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中幸福研究的主导范式。因此,对旅游者幸福感内涵与构成要素的研究,需要重新挖掘自然主义哲学传统中的相关概念资源。文章借助哲学领域中幸福概念的诠释学研究,结合开放式问卷文本的质性分析,对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旅游者幸福感是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中对其体验到的外在和内在对象经过内在认知反省后获得的积极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由主体满足要素和主体实现要素两部分组成。扎根分析发现旅游者幸福感是一个多维构念,具体由愉悦感、抽离感、临场感、获得感、满足感、能动感和仪式感7个维度构成。研究对旅游者幸福感概念的重新界定和构成要素的深度分析弥补了原有直接借用心理学幸福感概念化旅游者幸福感的缺陷,使旅游者幸福感的概念定义和测量更为合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旅游者在旅游中所获得的积极效益,进而使旅游者幸福感的研究更为科学化、系统化。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兆峰  廖红璐  
社交圈是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圈,对人们的潜在行为决策影响较大,探寻社交圈对潜在旅游者旅游意愿的影响,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参照群体的视角将社交圈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将情感作为中介变量,运用"认知-情感-行为"传导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潜在旅游者关于社交圈旅游信息的认知、情感对其旅游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潜在旅游者的内、外群体信息质量感知对情感的影响有差异。潜在旅游者的内群体信息质量感知对情感有负向作用,而外群体信息质量感知对情感没有显著影响;(2)潜在旅游者的内、外群体目的地形象感知均对情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情感的中介效应较为显著,但内、外群体情感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