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52)
2023(2541)
2022(1946)
2021(2055)
2020(1470)
2019(3548)
2018(3646)
2017(4850)
2016(4226)
2015(5060)
2014(5411)
2013(4133)
2012(3716)
2011(3567)
2010(3791)
2009(2997)
2008(2815)
2007(2757)
2006(2532)
2005(2349)
作者
(8041)
(6477)
(6476)
(6441)
(4152)
(3219)
(3213)
(2788)
(2539)
(2504)
(2369)
(2360)
(2191)
(2123)
(2082)
(2064)
(2046)
(2038)
(1971)
(1917)
(1880)
(1791)
(1737)
(1587)
(1531)
(1517)
(1511)
(1493)
(1434)
(1422)
学科
教育(19763)
中国(8728)
教学(6945)
理论(6091)
管理(4062)
思想(4030)
政治(3910)
思想政治(3782)
政治教育(3782)
治教(3782)
德育(3757)
(3515)
(3435)
改革(3378)
学法(3360)
教学法(3360)
(3322)
高等(3288)
发展(3222)
学校(3204)
研究(3115)
(3096)
教育改革(2799)
学理(2788)
学理论(2788)
(2779)
经济(2773)
(2384)
计算(2378)
算机(2370)
机构
大学(47948)
学院(43438)
教育(27388)
(19116)
师范(19082)
研究(18536)
师范大学(15926)
(12414)
职业(12008)
教育学(10741)
技术(10403)
科学(10283)
北京(9007)
(8772)
(8497)
职业技术(8277)
研究所(8013)
教育学院(7933)
管理(7805)
技术学院(7146)
中心(7047)
(6917)
理学(6723)
(6717)
(6547)
理学院(6441)
经济(6386)
中国(6141)
管理学(5946)
管理学院(5834)
基金
研究(27843)
项目(24533)
教育(23632)
科学(20937)
成果(15882)
编号(15124)
课题(14980)
社会(13690)
(13434)
基金(12644)
社会科(12476)
社会科学(12474)
(12407)
(11756)
规划(10361)
(9519)
(9507)
国家(9215)
研究成果(8911)
项目编号(8831)
年度(8732)
(8288)
(7790)
(7755)
阶段(7733)
(7487)
(7411)
重点(7405)
教育部(7308)
科学基金(7189)
期刊
教育(50445)
研究(25123)
中国(21956)
职业(12426)
技术(8652)
技术教育(7670)
职业技术(7670)
职业技术教育(7670)
(7211)
经济(7211)
成人(6041)
成人教育(6041)
高等(5824)
高等教育(5027)
大学(4722)
(4596)
论坛(4596)
(4127)
学报(4049)
职教(3959)
发展(3822)
(3822)
比较(3521)
科学(3410)
教研(3242)
高教(3242)
(2976)
(2615)
图书(2348)
学学(2324)
共检索到779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向晶  
人的生命具有"生理生命"、"内涵生命"和"超越生命""三重性",是以超越生命为内核的一种价值存在和物质存在的统一。人的本性也是自我塑造的过程,这说明,真正的幸福就体现在人的无限创造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生活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认识自己的前进方向和目标,学生本质上也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具有无限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动态生命创造体,并在目标的追逐、生命的创造过程中践行理想、体验幸福的。因而,教育需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的个性化目标,还需关注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合乎人之为人的道德水准而非背离人的本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褚宏启  
上个世纪末,"治理"(governance)问题在我国学界就有不少研究,而成为研究热点则始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使得治理研究进一步升温。当前,"治理"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但也存在将治理概念泛化的倾向,把一切管理活动都贴上治理的标签。更为严重的还存在曲解问题,把治理曲解为严苛管控,与治理的本意南辕北辙。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海珍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按照人学观点,人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探索人的本质。教育要为人服务,帮助人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教育需要人学思想的关照,需要从"教谁""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来教"四个方面来探讨我们需要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静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在通识教育大环境下,彻悟通识教育的主旨,锻铸学生人格,使通识教育内容融进大学生品行、能力、情感的综合塑造和提升的过程之中。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庞超  
瑞典学童课后看护制度源于社会福利诉求,而近年逐渐转向教育关照,且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我国可参照瑞典经验,逐渐由政府统筹协调,为学生提供课后教育与看护服务,以解决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同时也能够为实施素质教育拓宽时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当代教育面临着意义的失落与重建。现论层面,应在深入反思教育存在之根本的基础上构建整合人文与功利的回归生活的教育理论体系;实践层面,应实现由主知教育向生活教育的提升,把智力的开发转换成意义的生发,在广泛的交往中把人引入世界。人、世界、教育构成一个真实的意义的世界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葛力力  
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做了个"你幸福吗"的调查,在大街上逢人就问"你是不是幸福?"。虽然这种调查的方式让人觉得有些简单搞笑,但其本意倒还是有值得肯定之处的。幸福乃人人所追求,它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根本动因。关于幸福的问题,自然也应该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当今的教育重点关注和积极实施的一项内容。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丽  
学习的意义是探讨学习问题时不可回避的议题,对学习的理解与对学生的需要的理解总是息息相关的。在当今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探究学习的本质,需要超越传统的教学认识论,走向生存论,使学生的需要和教师需要的独特价值在教学中有所体现,走向"教学即相遇"的新的教学理解,让师生共享教与学的自由与快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丽丽  
转型时代,人们习惯于将社会问题归因于教育,要求教育迎接社会挑战、响应社会召唤、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有人不厌其烦地责骂教育,质问教育为何要被外在要求束缚,而不尊重儿童的天性、不按照自然本性培养儿童……在诸多相互矛盾的任务面前,教育已然成为跑马场,人人都可以注解教育,转型时代在提供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孔维民  
本文分析了现行德育目标的不完善、不科学和不道德;指出个体幸福作为德育目的的心理学、伦理学根据;通过对个体幸福的积极心理效应以及个体不幸福感受的消极的心理效应的分析说明,把个体幸福作为德育的一个目的,不仅不会降低德育的目标,而且会有效地改善德育的实效。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忠仁  
幸福是环境与人的内在尺度相符合的状态,财富的增加与幸福感的提高没有必然的联系,消费也不是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适应能力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去追求新的幸福。面对相似的处境,幸福感却不相同,这是心理学关注的焦点。面对确定的环境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的幸福,这是幸福教育的重要目标。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梅丹  
回到器具技术的本源,探寻技术教育中身体技术的生成之道是使人类摆脱对器具技术自主性恐慌与不安的两条路径。回溯马塞尔·莫斯、莫里斯·梅洛庞蒂、唐·伊德等人对身体技术的理解,重新检视"身体技术"的概念及特征,将"身体技术"分为"不使用器具技术""与器具技术交互""与器具技术整合"三类,归纳出自然性、社会性、默会性、生成性、创造性特征,从而总结出关注身体体验,创设学习情境;树立榜样人物,加强技术传承;重视默会能力,通过寓居而认知;融合器具技术;实现道路合一的四条技术教育中"身体技术"生成路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鞠玉翠  
劳动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耗费一定的体力和脑力,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通常表现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是重要的教育载体。人们常常对劳动抱有消极的态度,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对劳动的教育意义关注不足。美作为自由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在主体方面表现为自我确证及和谐愉悦感受。相关人员以这一美学尺度来审视劳动乃至整个教育系统,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可从以下三层面着力: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合目的性,让学生学习做有益的事;感受劳动的合规律性,学习做明智的事;在二者的统一中创造劳动的和谐与自由,确认自己在做美妙的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郭元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已公布,明年将进入实验区。围绕新方案的一些理念、思想、技术与指南需要宣传与分享,同时,新方案在形成过程中,由于还没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导致社会上流传着一些误解,需要澄清。为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育部华东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领导和支持下,约请全国各地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在本刊第八、九两期,就新方案的某一专题,发表个人的见解。相信这些见解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方案、参与新课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