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38)
- 2023(5070)
- 2022(4357)
- 2021(4275)
- 2020(3769)
- 2019(8890)
- 2018(9228)
- 2017(17388)
- 2016(9722)
- 2015(11102)
- 2014(11112)
- 2013(10687)
- 2012(9763)
- 2011(8748)
- 2010(9305)
- 2009(8407)
- 2008(8459)
- 2007(7495)
- 2006(6550)
- 2005(5703)
- 学科
- 济(38295)
- 经济(38260)
- 管理(25009)
- 业(23502)
- 方法(21136)
- 企(20116)
- 企业(20116)
- 数学(18928)
- 数学方法(18365)
- 学(10437)
- 农(8860)
- 理论(8479)
- 中国(8323)
- 财(7626)
- 业经(7363)
- 地方(6069)
- 贸(6032)
- 贸易(6028)
- 和(5879)
- 易(5835)
- 农业(5812)
- 教学(5722)
- 制(5575)
- 技术(5405)
- 务(5116)
- 环境(5115)
- 财务(5080)
- 财务管理(5068)
- 银(4982)
- 银行(4958)
- 机构
- 学院(138267)
- 大学(138250)
- 管理(50816)
- 济(49095)
- 经济(47919)
- 研究(46493)
- 理学(44240)
- 理学院(43668)
- 管理学(42146)
- 管理学院(41922)
- 中国(33878)
- 科学(32686)
- 京(30053)
- 农(26443)
- 所(24973)
- 业大(23414)
- 研究所(23153)
- 江(22248)
- 财(21911)
- 农业(21216)
- 中心(20980)
- 范(19433)
- 师范(19171)
- 北京(18857)
- 财经(17747)
- 技术(17297)
- 州(16894)
- 院(16626)
- 经(16088)
- 师范大学(15274)
- 基金
- 项目(94749)
- 科学(73603)
- 基金(67633)
- 研究(64671)
- 家(60883)
- 国家(60440)
- 科学基金(50881)
- 省(38488)
- 社会(38104)
- 社会科(36024)
- 社会科学(36009)
- 自然(35932)
- 自然科(35177)
- 自然科学(35165)
- 基金项目(35102)
- 自然科学基金(34506)
- 划(33039)
- 教育(31810)
- 资助(29290)
- 编号(26250)
- 重点(22092)
- 成果(21470)
- 部(20016)
- 创(19673)
- 发(19651)
- 计划(19427)
- 课题(19042)
- 科研(18491)
- 创新(18391)
- 大学(17447)
共检索到198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怀国
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是当前经济理论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则得益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简称D-S模型)的启发,该模型是由迪克西特(A.K.Dixit,)和斯蒂格利茨在1977年所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论文中提出来的。本文先简要介绍D-S模型的核心内容,然后重点分析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如何能够以D-S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海兵
斯蒂格利茨乃美国经济学家,现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专家。不知是什么原因,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阵斯蒂格利茨旋风,兴起了一股斯蒂格利茨热(以下简称斯氏)。比如,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斯氏《经济学》一书的中译本(据说卖得很火),1998年吉林...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志远 贾瑞霞
斯蒂格利茨越说越生气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斯蒂格利茨(Joe Stiglitz),他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了市场失效的原因。他的获奖似乎预示着21世纪的经济学将与20世纪的经济学风格迥异。20世纪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当属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和萨缪尔森一样,斯蒂格利茨几乎在经济学的所有重要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但是,和萨缪尔森不同的是,斯蒂格利茨不满足于书斋中的平静生活,曾长期在美国政府和重要的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斯蒂格利茨曾经是克林顿时期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邸晓燕 孟颖
本文通过建立一种扩展的夏皮罗-斯蒂格利茨模型,解释了“交保证金”的报酬政策在中国存在的原因。当劳动力处于买方市场时,工人在失业和就业两者之间严格偏好于就业,厂商有可能采取“交保证金”的报酬政策,那么,厂商就可以支付较低的实际工资,获得较好的监督效果,使工人努力工作。厂商以较低的工资雇佣工人,可以使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但由于并不是所有工人都能够通过“交保证金”而实现就业,故这一报酬政策不能使市场出清。
关键词:
保证金 效率工资 夏皮罗-斯蒂格利茨模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戴敏华
在人们迈入21世纪的新经济时代,贫穷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如何扶贫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由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担任指导并由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等诸多专家参与讨论并提供建议的课题组,研究了如何帮助穷人管理风险的问题。现将其观点以第一人称扼要介绍如下。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丛安妮 彭龙运 黄然
斯蒂格利茨是与克鲁格曼、萨克斯齐名的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新发展观是在检讨以前各种发展战略的得失,并重点批评了新自由主义及其代表性政策思想“华盛顿共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斯蒂格利茨的新发展观所包含的主要思想,与我国现阶段的改革与发展思路有很...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葛西城
目前我国银行有大量的不良资产 ,这使得银行面临信贷的两难困境。银行的困境产生于信息不对称。斯蒂格里茨的“信贷配给论”正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解决信贷困境的一条思路 ,它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又一种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关键词:
银行困境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信贷配给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葛守昆
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不是"进口的通胀",房价下跌是否"普通家庭受到更大影响"?该文对斯蒂格利茨教授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国际价格上涨虽然会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但中国的通货膨胀有国内自身的因素,并且早于国际价格的传导;只有在购房为了投资且用去一生大部分收入和较多贷款的情况下,房价下跌才对家庭产生更大影响,但中国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关键词:
通货膨胀之原因 房价下跌之影响 商榷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康立 封永平
在西方理论界对经济转型模式的大讨论中,斯蒂格利茨运用信息经济学范式对传统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他认为必须破除关于市场作用的神话;主张建立体制转型与经济稳定增长统一的目标模式;强调政府对转型的主导作用及信息的重要性。他所倡导的政策建议包括:明晰产权关系;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注重转型顺序和速度的安排;解决信息和激励问题等。这些建议已经或正在进入转型国家的改革实践中。
关键词:
斯蒂格利茨 不完全信息 经济转型理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毛增余
一、"华盛顿共识"及其推行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新书,名为《全球化及其异议》(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书中对"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阮震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经济转型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独树一帜 :它完全建立在不对称信息理论基础上 ;它产生于新经济和知识经济迅猛成长的背景中 ;采取了经济理论批判的方法 ,先破后立 ;把经济转型同全球经济与金融安全问题连结起来 ,使经济转型理论颇具时效性。斯氏经济转型理论就其理论观点而言是一个更详细、更正规的政府模型。它强调了政府对转型的主导作用的合理性在于不完全信息的市场经济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它所包括的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是 :明晰产权关系 ;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 ;解决信息问题。这些建议已经或者正在受到有关国家的高度重视。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吴家琴
物流成本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尤为重要,而运输路线的选择往往决定了物流运输成本的有效性。以典型的迪克斯特洛算法模型为基底,应用到物流运输最短路径选择中。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迪克斯特洛算法应用于物流运输最短路径选择是比较可行的。
关键词:
物流运输 最短路径 迪克斯特洛模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何正全
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利用美元霸权优势控制全球。本文根据斯蒂格利茨三步骤,分析中国当前也很可能陷入美国控制一个国家的三步骤,即利用市场化进行投机、制造通货膨胀、低价收购核心资产。最后提出四点对策建议,即保持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控制外资大规模流出、审慎放开资本市场、积极培养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
关键词:
美元霸权 斯蒂格利茨三步骤 外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