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5)
- 2023(1110)
- 2022(1003)
- 2021(968)
- 2020(766)
- 2019(1705)
- 2018(1817)
- 2017(2474)
- 2016(2006)
- 2015(2522)
- 2014(2522)
- 2013(2180)
- 2012(1913)
- 2011(1835)
- 2010(2006)
- 2009(1638)
- 2008(1599)
- 2007(1444)
- 2006(1202)
- 2005(1027)
- 学科
- 教学(4041)
- 教育(3801)
- 理论(3770)
- 学法(2923)
- 教学法(2923)
- 学理(2707)
- 学理论(2707)
- 研究(2036)
- 业(1943)
- 麦(1865)
- 管理(1840)
- 农(1701)
- 小麦(1619)
- 学(1616)
- 中国(1513)
- 济(1402)
- 经济(1400)
- 生(1350)
- 研究生(1280)
- 企(1129)
- 企业(1129)
- 体(1048)
- 高等(1023)
- 农业(981)
- 育(936)
- 体育(872)
- 技术(864)
- 水产(838)
- 动物(752)
- 学校(723)
- 机构
- 学院(25949)
- 大学(23537)
- 农(12160)
- 研究(11268)
- 农业(10046)
- 科学(9400)
- 业大(7895)
- 所(7446)
- 技术(7227)
- 研究所(7004)
- 农业大学(6326)
- 业(5894)
- 京(5666)
- 省(5648)
- 中国(5647)
- 职业(5044)
- 室(4913)
- 江(4866)
- 教育(4611)
- 实验(4425)
- 范(4421)
- 中心(4367)
- 科学院(4319)
- 师范(4303)
- 技术学院(4295)
- 实验室(4211)
- 重点(4033)
- 管理(3952)
- 州(3896)
- 院(3660)
共检索到40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德荣 王慧 刘巧 朱冬梅 张晓 吕国锋 张晓祥 江伟 李曼
【目的】研究小麦品种(系)播种-拔节和开花-成熟2个阶段发育特性,探讨在育种中聚合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可能性,为长江中下游麦区选育迟播早熟高产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在2012—2013和2013—2014年,通过比较共计18个小麦新品系及生产上部分推广品种的冬前及越冬期单株叶片数、茎蘖数,籽粒灌浆特性相关指标等,筛选具有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品种(系);2014—2015年,在适期播种(11月5日)和迟播(11月19日)条件下,研究扬麦16和其他4个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群体结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分析具有两端快速发育特性品种扬麦16迟播高产的生长发育机理。【结果】2012—2013年,富F101冬前及越冬期叶片数、茎蘖数均较高,显著高于镇10216,具有前端快速发育特征,但后期灌浆速率较慢;宁09-118和镇10216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灌浆持续时间长,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具有后端快速发育特征,但前期生长发育较慢。2013—2014年,富F101冬前及越冬期茎蘖数均表现较高,镇10216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最高,理论粒重最大,2个品系继续分别表现出前端和后端快速发育特性;扬麦16冬前茎蘖数高于富F101,越冬期茎蘖数与富F101无显著差异;后期最大灌浆速率大于2.0 mg/(粒·d),与镇10216差异不显著,且平均灌浆速率较高,较好地结合了两端快速发育的特性。2014—2015年,迟播条件下,扬麦16越冬期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最大,显著高于宁麦13;在适期播种条件下,扬麦16产量低于扬麦22,与扬麦20、扬麦23和宁麦13差异不显著,但在迟播条件下产量显著高于扬麦20、宁麦13,与扬麦22、扬麦23无显著差异,与适期播种相比减产幅度最小,减产5.2%,千粒重高而稳定,达40 g以上。【结论】品种间两端快速发育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品种能够实现迟播高产,同时保证适期播种取得较高产量。扬麦16冬前生长发育快,越冬期能保持一定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快速灌浆持续时间长,平均灌浆速率、峰值灌浆速率大,粒重高;迟播早熟高产,这是其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迟播 早熟 产量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中育12号,2008年9月通过河南省审定(豫审麦2008003),已申请品种保护,品种申请号:20080360.9一、品种来源中育12原名04中70,1998年利用改良的百农64矮败小麦为轮回选择群体,选择可育单株,采用改良系谱法经多代选择,于2004年育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式昭 涂洋 朱华忠 郑建敏 刘泽厚 王琴 罗江陶 万洪深 伍玲
【目的】研究早熟小麦品种川麦1247的灌浆特性和功能基因,可为今后四川盆地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四川盆地目前推广种植的早、中、晚3种熟性的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推导出一系列灌浆参数,通过相关分析对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利用小麦 50K SNP基因芯片对川麦1247的功能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川麦1247全生育期较四川大面积推广中熟品种提早4~5 d,较晚熟品种提早7 d。与其他品种相比,川麦1247的抽穗期较早,灌浆持续时间较短,且平均灌浆速率较高。从灌浆3个阶段来看,川麦1247的灌浆快增期、缓增期持续时间较短,而灌浆渐增期、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较高。从不同熟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变化动态来看,早熟品种能持续保持较快的灌浆速度,且灌浆高峰的峰值高。利用50K SNP基因芯片对川麦1247的功能基因进行分型表明,川麦1247含光周期基因Ppd-D1a、春化基因vrn-A1、Vrn-D1a以及正向控制千粒重基因(TaSus2-2A、TaGASR-7A、TaGW2-6B、TaSus1-7B、TaGS1a和TaGS-D1a)的聚合效应可能是川麦1247在早熟、高产性状上表现优良的重要原因。【结论】川麦1247灌浆速率高,可以弥补灌浆期缩短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聚合早熟、高产相关优异功能基因资源。因此,川麦1247在当前生产上和早熟小麦育种中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系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白度)、超高产、广适型小麦新品种,其杂交组合为鲁麦23×临9015,2006年8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农审2006046号,2006年1月1日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公告号为CNA002514E。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济麦22(原代号984121)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广适中筋小麦新品种,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鲁农审2006050号和国审麦2006018。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片较窄,起身拔节偏晚,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多。穗层整齐,纺锤形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硬质。株形紧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早熟高产抗病杂交辣椒新品种─—洛椒4号洛椒4号是洛阳市郊区辣椒研究所采用早熟甜椒自交系和早熟大果型羊角椒自交系配制的一代杂种,1992年参加河南省辣椒品种区试,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显著超过对照品种湘研1号。该品种现已推广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平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佑斌 盖钧镒 游明安
南农88-48系从高代选系73-935与美国引入种SRF400的杂种经F2~F4单籽传处理,于F5代由单株选择育成的大豆新品种,具有高产、早熟、耐病、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沿江、沿海地区种植。该品种荚粒分布为均匀-主茎型,开花期对光照不敏感,生育前期相对较短(占全生育期30%),而后期相对较长。叶形分布为下圆上窄,有利通风透光和适于密植。1992~1993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2163.2kg/hm2,比对照淮豆二号增产14.93%,1993年生产试验5点平均2110.5kg/hm2,比对照淮豆二号增产19.7%。栽培试验表明,在正常夏播条件下,若肥水条件较好,并辅助以某些外...
关键词:
大豆,品种,单籽传,产量,熟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时晓伟 王淑芬 王继忠 王辉 贾永国
以中、晚熟小麦品种(系)为对照,对早熟高产小麦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和子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高产小麦品种在子粒灌浆期较多地利用了花前贮藏的营养物质,对同化物的利用较协调;灌浆高峰来得迟,高峰峰值高;高峰出现后,灌浆速率下降稍快于中、晚熟类型小麦品种(系),但在花后35 d内,灌浆速率仍显著高于中、晚熟类型小麦品种。
关键词:
小麦 早熟 高产 灌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时晓伟 洪霞 王辉
对陕西关中地区当前推广的早、中、晚三种熟性 8个高产小麦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以探明参试的早熟小麦品种高产的光合生理机能和进一步提高早熟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性状改良途径。结果表明 ,参试早熟高产小麦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是 :1 灌浆高峰期蒸腾速率高 ;2 花期至灌浆高峰期有持续稳定的高净光合速率 ;3 花前同化产物对子粒干物质累积贡献潜势大 ;4 花后单株生物增长量远高于中、晚熟品种 ;5 花前同化产物转流系数高 ,花后干物质增长系数高 ,光合产物分配性能好 ,收获指数高。同时也进一步明确早熟高产小麦品种的生物学产量低于中、晚熟品种 ,其原因主要在于拔节期至开花期的生物学增长量少。...
关键词:
小麦 早熟 高产 光合生理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希景
采用派生系统法连续强化选择育成小麦新品种邯优 34 75,测定表明 ,该品种符合优质麦标准。生产试验表明 ,该品种在一般条件下可达到 74 85kg/hm2 ,高产时可达到 880 0kg/hm2 ,从而实现小麦高产与优质的良好结合。示范试验表明 ,该品种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因此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冬小麦 优质 新品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强生 朱维云 王婉仪
充分利用本区灌浆期光温条件优势及大粒亲本资源,积极协调穗粒数较多与熟期及抗寒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是京冬6号突破高产的主要途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23品种来源:84WR(21)-4-2×洛8912产量表现:2004年度全国北部旱地冬麦预试,平均单产5323.5kg/hm2,2004—2006年度全国北部旱地冬麦区试,平均单产4539.75kg/hm2。1999—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单产3470.4kg/hm2。2003—2006年度示范种植,平均单产3618.9kg/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曲正伟 周春菊 诸葛爱燕 谢波 茹颜飞 李彦
通过大田试验,着重研究了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4640、长6878和长6154灌浆结实期的冠层温度和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结果表明:在小麦灌浆结实期间,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4640、长6878和长6154有着优良的冷温特性,其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甚至低于冷型对照品种小偃6号,它的其他性状如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等指标优于暖型品种,一些指标亦优于小偃6号,在灌浆结实后期表现尤为明显,显示出长4640、长6878和长6154有着优异的冷温特性,以长6154表现更为明显。为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抗旱小麦品种 冠层温度 生理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