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3)
2023(201)
2022(180)
2021(175)
2020(179)
2019(337)
2018(294)
2017(503)
2016(344)
2015(432)
2014(417)
2013(456)
2012(441)
2011(388)
2010(412)
2009(375)
2008(366)
2007(362)
2006(334)
2005(264)
作者
(1817)
(1565)
(1526)
(1464)
(1104)
(821)
(673)
(655)
(619)
(589)
(584)
(567)
(562)
(551)
(543)
(530)
(509)
(496)
(480)
(479)
(479)
(452)
(421)
(417)
(386)
(379)
(378)
(366)
(357)
(352)
学科
(769)
(606)
森林(606)
(603)
(599)
经济(598)
(595)
地方(418)
(370)
(347)
虫害(334)
(318)
病虫(305)
病虫害(305)
其他(302)
中国(286)
生态(278)
(276)
及其(271)
(259)
防治(259)
(241)
(236)
生态学(227)
树木(217)
(217)
方法(216)
金融(216)
教育(206)
(198)
机构
大学(5395)
学院(5024)
研究(3523)
科学(3248)
林业(2735)
(2509)
(2415)
研究所(2302)
业大(2266)
中国(2205)
农业(1880)
(1853)
(1772)
(1700)
(1619)
科学研究(1560)
实验(1552)
研究院(1528)
实验室(1455)
重点(1380)
(1341)
农业大学(1232)
北京(1203)
中心(1155)
技术(1123)
(1063)
林学(1038)
(1037)
(1033)
中国林业(1028)
基金
项目(4559)
(3262)
国家(3254)
基金(2692)
科学(2670)
科学基金(2064)
(2002)
自然(1975)
自然科(1915)
自然科学(1913)
科技(1907)
自然科学基金(1875)
研究(1782)
(1643)
计划(1484)
基金项目(1467)
专项(1381)
资助(1291)
重点(1197)
科研(1149)
技术(1100)
林业(986)
(912)
(868)
(745)
(741)
农业(725)
创新(723)
(683)
教育(669)
期刊
学报(3435)
林业(2833)
科学(2719)
大学(2521)
学学(2466)
(2248)
研究(1536)
农业(1408)
业大(1208)
(1108)
经济(1108)
中国(1062)
(861)
科技(831)
科技大(798)
科技大学(798)
(755)
科学研究(702)
(674)
北京(638)
农林(635)
(635)
林业大学(627)
自然(620)
自然科(593)
自然科学(593)
农业大学(581)
教育(526)
中南(509)
中南林(509)
共检索到9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Et Zucc.)为连香树科连香树属植物,仅有两种,即连香树和大叶连香树。连香树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大叶连香树仅分布于日本。莲香树为落叶乔木,雌雄异株,树形高大挺拔,树高10~20m。叶片圆形或心形,春夏绿叶苍翠,秋季呈金黄至橙红色,极具观赏价值。花期4月,果期8月。
关键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潘开文  刘照光  
研究了 1 0年生连香树人工群落 8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积累分配和循环。主要结论是 :( 1 )连香树营养器官中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顺序为Ca>N >Al>K >Mg>P >Fe >Mn。 ( 2 )元素量在各营养器官的分配顺序为根 >叶 >去皮干 >皮 >枝 ,各元素含量顺序为Ca>N >K >Al>Mg>P >Fe >Mn。 ( 3)连香树群落 8种元素的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分别是 72 9 82kg·hm- 2 a- 1 、2 0 6 72kg·hm- 2 a- 1 和 52 3 1 0kg·hm- 2 a- 1 。 ( 4) 51 2 %的归还总K量靠降水淋溶归还 ,其余元素总归还量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余雪标  杨伟东  杨敬华  吕春艳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连栽代次的增加 ,胸高形率、胸高形数和高径比等指标逐代升高 ,而干材尖削度则逐代下降 ,表明连栽代次增加 ,立木树干圆满度提高 ,有利于干材的出材率。木材的基本密度随树高部位上升而有递减趋势。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则随代次增加而逐代递增。 2、3、4代林木材基本密度分别比1代林增加了 7 3%、1 2 4 %和 1 5 8%。与 1代林相比 ,2、3、4代林干材率分别提高了 1 5 5 %,2 0 7%和2 0 3%。总体来看 ,随着连栽代次的增加 ,木材的基本材性有所改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余雪标  徐大平  龙腾  莫晓勇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height, DBH , the individual volume and the growing stock of 4 5 year old Eucalyptus plantation decreased with the Continuous Planting Rotation(CPR)increasing. The mean tree height of the second,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rotation decreased by 7 4...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万鹏  李吉跃  胡兴宜  崔鸿侠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变化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土壤物理结构退化,土壤容重增大0.71%,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分别降低0.41%和6.89%,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增大,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减小;土壤有机质、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等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连栽导致大量元素下降2.88%~12.20%,其中对N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连栽导致微量元素下降2.27%~53.37%,其中对Zn影响最大,其后依次是Cu、Fe、Mn和S;连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也有影响,随着连栽代数增加,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静曦  郭辉军  赵元藩  李鹏  孙安平  
应用已经公布的第6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对我国的采脂松树资源和松脂贮量进行估测分析,探索一条有效实用科学的松脂储量计算方法和途径,提出按"连清"数据中可采脂龄级计算采脂松树资源,用可采脂径级统计的株数进行松脂贮量估测的方法。通过计算,得出全国目前可采脂松树资源为316.65万hm2,松脂贮量为162.5万t.a-1。论证分析我国各省(市)区松脂资源的分布和存贮量。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敏  李清源  向琮琳  陈宝林  傅劭  杜克兵  张冬林  许林  
花香是观赏植物的重要园艺性状,目前关于茶花香气的研究较少.该文以茶花川萼连蕊茶和单体红山茶为试材,定性定量分析两种供试茶花在4个开花时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和花器官(雄蕊、花瓣)的挥发性成分释放规律及动态变化.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供试种类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利用内标法和保留指数法,使用Xcalibur软件将峰图匹配至NIST标准谱图库,分析花香中的挥发性成分.实验结果表明,两种供试茶花的四个开花时期花朵中分别共检测到50和29种挥发性成分,释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于盛花期到达顶峰,且雄蕊均为释放香气的主要器官.其中,川萼连蕊茶盛花期花瓣的挥发性成分有23种(16.06μg·g~(-1)),雄蕊的挥发性成分有35种(42.78μg·g~(-1));而单体红山茶盛花期花瓣的挥发性成分有13种(2.73μg·g~(-1)),雄蕊的挥发性成分有20种(16.00μg·g~(-1)).两种供试茶花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均为苯环类/苯丙素类、醛类、萜类、醇类、酮类、烃类和酯类等7类化合物.其中川萼连蕊茶花朵总挥发性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苯乙醇和α-罗勒烯是其最主要挥发性成分,感观评价呈现为草香、花香、甜香的混合香气;而单体红山茶则以萜类、醇类、酯类化合物为主,顺-3-壬烯-1-醇和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类)是其最主要挥发性成分,感官评价为花香,但由于释放量低而几近于无香.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会利  吴秦展  兰文明  陈晓龙  柯琴  王政烨  韦中绵  陈利军  吴立潮  曹继钊  
【目的】林下植被抚育是桉树人工林的重要经营措施之一,研究多代连栽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与土壤渗透性能等物理性状的变化为科学管理林下植被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枯枝落叶现存量、土壤容重、渗透性能等指标,分析了林下植被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结果】1)随着连栽代次的增加,桉树林下植被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种植前期对林下植被丰富度有促进作用,而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出下降趋势,说明连栽导致林下植被种间的个体差异变大;2)随着连栽代次的增加,桉树林地土壤孔隙度、持水量、渗透性能和土壤蓄水量大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土壤容重变化趋势则相反,表明种植前期土壤物理性能不断得到改善,第4代是生产经营者需注重改善土壤物理状况的关键阶段;3)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林下植被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最大持水量和部分孔隙度指标呈现显著正相关;枯枝落叶现存量与总孔隙度、渗透性能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孔隙状况和持水性能受林下植被的影响更大,土壤渗透性能则主要受枯枝落叶现存量的影响;4)第3代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和枯枝落叶现存量分别达到4.98和8.84 t/hm2,最有利于土壤结构、孔隙度和渗透性能的改善。【结论】保留恢复林下植被与保留枯枝落叶是提高桉树人工林地力恢复能力、提高林地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牛思圆  刘鹏举  雷相东  任怡  高影  
[目的]基于我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连清”)样地数据,分省区研建全国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胸径的最优基础模型,以期为全国各省区杉木人工林的树高预测提供基础模型。[方法]研究范围为杉木人工林分布的15个省份,数据来自第六次、第七次连清样地数据的树高调查表,总样本数为23 239个。选取18种基础生长方程作为候选模型,分别拟合各省区杉木平均木树高与胸径的关系,根据模型的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相对误差(MRE)、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预估误差(MPE),并结合模型残差分布图,确定各省区最优模型,同时采用5折法验证各省区最优模型的预测能力,最终决定各省区最优树高-胸径模型。[结果]15个省区的杉木最优树高-胸径模型并不相同,四川、云南、重庆、陕西、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的最优模型为模型18(Mitscherlich方程),江苏、安徽、河南和福建的最优模型为模型16(Hossfeld方程),广东、湖北、贵州的最优模型分别为模型10(双曲线方程)、模型11(Logistic方程)和模型13(Gompertz方程),R~2分布在0.602~0.807之间,MAE分布在0.94~1.53 m之间,MRE分布在-2.93%~-4.72%之间,RMSE分布在1.23~2.00 m之间,MPE分布在0.50%~2.77%之间。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满足精度要求,且参数具有生物学意义,可作为全国各省区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胸径基础模型。[结论]本研究构建全国杉木人工林分布的15个省区的最优树高-胸径基础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各省区的杉木平均木树高随胸径的变化规律,可以作为全国各省区基本的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胸径模型,为各省区杉木人工林的树高预测提供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冰冰  杨亚  周小露  傅冬和  
以有机茶园中‘铁香’品系的鲜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嫩度、萎凋程度、做青程度、发酵温度、添加儿茶素及干燥温度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并对红茶中的茶黄素、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感官审评。铁香茶树鲜叶加工工序及最佳参数为:以1芽1叶为鲜叶原料,中度摇青后,萎凋至含水量为68%,揉捻后添加鲜叶干重2.0%的高表没食子儿茶素,充分拌匀,27℃发酵1.5 h,再在22℃下发酵至适度,用105℃小火烘至七成干,摊放30min后,80℃烘至足干。红茶感官审评品质为条索紧结匀齐,显金毫,乌黑油润;花香高长;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较厚、鲜爽、带花味;叶底嫩匀齐,红艳明亮;茶黄素含量达(0.85±0.0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高峰   周再知   赵威威   张青青   黄桂华  
【目的】探究土沉香树干填充CO_2诱导结香过程与抗逆防御反应,阐明外源CO_2诱导下树体结香效应及生理防御机制。【方法】以11年生土沉香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处理,即每隔7天(T1)和15天(T2)充气1次、树干打孔(CK1)和不作任何处理(CK2),持续处理3个月。充气开始后第30、60、90、120、150天钻取木芯,测定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处理结束后7和10个月取样观察木质部细胞内含物变化,测定结香范围及醇溶性提取物和沉香四醇含量。【结果】1)土沉香树干填充CO_2可加速木质部射线薄壁细胞和导管内淀粉的转化,侵填体随诱导时间增长而增多;T1处理结束后10个月时,射线薄壁细胞和导管被完全堵塞;2)与CK1和CK2相比,CO_2处理下木质部变色范围增大,其中T1处理变色范围最大,纵向变色长度26.45 cm、横向变色宽度4.17 cm、径向变色深度9.87 cm;3)随诱导时间增长,T1和T2处理结香区的醇溶性提取物和沉香四醇含量逐渐升高,且均显著高于CK1和CK2;4) T1处理第60天POD、CAT活性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但第150天POD活性仍高于CK2,CAT活性与CK2无显著差异;第90天SOD活性下降,而后缓慢上升;MDA含量先下降后升高,第90天达到最低值,且明显低于CK2;第150天时,SOD活性、MDA含量与CK2无显著差异。【结论】1)外源CO_2可显著促进木质部射线薄壁细胞内淀粉的转化,增大导管和射线薄壁细胞内侵填体堵塞面积;2)外源CO_2可诱导土沉香木质部变色,随诱导时间增长,树干木质部纵向、横向和径向变色长度增长,纵向变色面积增加;3)外源CO_2可诱导土沉香形成沉香块且质地细腻,最优处理10个月时的醇溶性提取物含量达21.27%,沉香四醇含量达0.29%,分别是CK1的1.42和2.11倍;4)外源CO_2可在短期内诱导POD、CAT抗氧化酶活性升高,降低MDA含量,激活土沉香树体的抗逆防御反应。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马爽   索金伟   成豪   胡渊渊   喻卫武   宋丽丽   吴家胜  
【目的】研究不同树形调整对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树冠光照强度和光合速率的影响,阐明不同骨干枝数目和开张角度处理下香榧种实中碳水化合物、油脂等变化规律,揭示树形调整对香榧种实品质的影响,为香榧树形培养、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骨干枝数目和骨干枝开张角度单因素和交互处理试验,测定树冠光照强度、叶片光合速率,分析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变化。【结果】骨干枝开张角度调整对香榧树冠光照强度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60°处理下5—9月香榧树冠中层和下层的光照强度显著增加(P<0.05),7月树冠中层光照强度最高达到40 klx,但80°开张角度则会降低树冠光照强度。同时,骨干枝数目和开张角度的交互处理下,5、7和9月香榧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显著提高(P<0.05)。碳水化合物检测发现,3和4条骨干枝与60°开张角度(N3-A60°和N4-A60°)处理下香榧种实中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5月香榧种实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分别达到609.05和576.63 mg·g~(-1)。树形调整也显著促进了香榧种实中可溶性蛋白和油脂的积累(P<0.05)。【结论】树形调整对香榧树冠光照强度、叶片光合能力和种实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3和4条骨干枝与60°开张角度处理最佳。图2表7参38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曾艳鑫   宫昊楠   由春香   卢景生   高文胜   王小非  
【目的】探究在多主干树形整形条件下,不同砧木对‘瑞香红’苹果树体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瑞香红’苹果生产筛选适宜砧木和多主干树形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年生‘瑞香红’/青砧1号、‘瑞香红’/圆叶海棠、‘瑞香红’/M9T337为试材,结合多主干树形整形。于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对不同砧穗组合的树体结构、枝类组成、一年生枝生长、光合特性、矿质元素含量及果实品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瑞香红’/圆叶海棠苹果接穗的树高、亲和性、枝量、一年生枝生长量和光合特性都显著高于‘瑞香红’/青砧1号和‘瑞香红’/M9T337,营养生长旺盛。‘瑞香红’/青砧1号树体长势略低于‘瑞香红’/圆叶海棠,但高于‘瑞香红’/M9T337,能较好保持‘瑞香红’果形,硬度高、耐贮存,但单株结果量少、果实偏酸。‘瑞香红’/M9T337树体短枝占比高、树冠各部位营养生长均衡,且果实单株产量高、果实品质好。在春梢和秋梢生长期,3种砧穗组合新梢叶片的矿质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圆叶海棠和青砧1号接穗叶片的N、Mg、Fe、B及春梢生长期Mn、Zn含量均显著高于M9T337,而P、K、Mo、Cu及秋梢生长期Mn、Zn含量为M9T337高于圆叶海棠和青砧1号。【结论】M9T337砧木结合多主干树形整形的树体矮化效果最好,单株结果多、果实品质好,但树势弱、抗逆性差。圆叶海棠砧木亲和性高、长势旺盛,结合多主干树形整形密植效果好、抗逆性强、果实品质较好。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孙荣喜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作为亚热带分布较广的第三纪孑遗树种,进化历史久远。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孑遗树种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热点之一。开展枫香树群体遗传学与谱系地理学的研究对于解析其遗传结构,阐明其起源演化规律,探讨其现今分布格局特点与成因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枫香树遗传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有利于枫香树遗传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和开发。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cpDNA非编码序列研究了枫香树在天然分布范围内的遗传多样性和谱系地理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