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4)
2023(1267)
2022(1131)
2021(1003)
2020(877)
2019(2029)
2018(1913)
2017(3116)
2016(2060)
2015(2246)
2014(2091)
2013(2196)
2012(2258)
2011(2020)
2010(1955)
2009(1696)
2008(1807)
2007(1580)
2006(1419)
2005(1162)
作者
(9988)
(8478)
(8314)
(7799)
(5296)
(4492)
(3614)
(3469)
(3290)
(3136)
(3102)
(3016)
(2936)
(2932)
(2869)
(2740)
(2638)
(2559)
(2544)
(2522)
(2505)
(2215)
(2207)
(2015)
(1957)
(1946)
(1945)
(1933)
(1914)
(1861)
学科
(5391)
(3840)
经济(3836)
(2907)
管理(2478)
(2279)
方法(2252)
(2198)
植物(2148)
数学(2023)
数学方法(1973)
(1947)
企业(1947)
(1864)
森林(1864)
生态(1857)
(1831)
土壤(1828)
(1813)
(1700)
生态学(1577)
生物(1570)
农业(1202)
(1174)
水产(1159)
及其(1121)
(1055)
理学(1035)
(1030)
人口(993)
机构
学院(31041)
大学(30919)
研究(17479)
(17397)
科学(15843)
农业(14162)
业大(12093)
(11816)
研究所(11321)
中国(10647)
农业大学(9074)
(8829)
实验(8663)
(8660)
实验室(8250)
(7904)
(7902)
重点(7822)
中心(6864)
科学院(6766)
(6665)
管理(6504)
(6466)
经济(6458)
林业(6311)
技术(5875)
资源(5631)
(5530)
理学(5520)
研究院(5508)
基金
项目(26516)
(19743)
国家(19637)
科学(17520)
基金(17217)
科学基金(13486)
自然(12024)
自然科(11687)
自然科学(11677)
自然科学基金(11464)
(11373)
研究(11311)
(10546)
科技(9995)
计划(9102)
基金项目(9044)
资助(7796)
重点(7282)
专项(7158)
(7051)
科研(6040)
(5933)
(5892)
技术(5578)
农业(5445)
(5249)
创新(5075)
教育(4706)
(4566)
社会(4513)
期刊
学报(17561)
(15751)
科学(11870)
大学(11297)
学学(11223)
农业(10691)
(6572)
中国(6251)
(6101)
经济(6101)
林业(6073)
业大(6066)
研究(5833)
农业大学(4634)
(3552)
自然(3483)
科技(3323)
中国农业(3252)
自然科(2960)
自然科学(2960)
科技大(2897)
科技大学(2897)
农林(2645)
(2645)
(2411)
西南(2341)
资源(2114)
管理(2084)
农学(1978)
华北(1978)
共检索到440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杨超  闫文德  项文化  方晰  梁小翠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生产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Chapin,1983;Chastain et al.,2006),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熊有强  盛炜彤  曾满生  
对江西分宜县山下林场14、16地位指数级杉木林不同间伐强度固定样地林下植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种组成、重要值、结构、盖度及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而不同。对照与弱度间伐的盖度与生物量均小于中度与强度间伐的,前者分别为35%~60%与1500~3000kg/hm2,后者分别为70%~80%与5000~7000kg/hm2。中度和强度间伐都可以促进林下植被良好发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贵  康文星  何介南  王东  姚利辉  
连续定位测定杉木林生物量和热值,研究不同年龄阶段杉木林的热值、林分能量现存量、能量生产力及能量现存量在林分各组分的分配。结果表明:同一个林龄,林分各组分热值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枯死物,杉木热值表现为叶>皮>枝>干>根,杉木器官热值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林分能量现存量为8 340.1×108~33 318.3×108J·hm-2,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分别占99.35%~99.62%,0.26%~0.53%和0.12%~0.19%;乔木层能量在器官分配上表现为树干>树根>树叶>树皮>树枝;树干能量分配比随着林龄增长而增大,枝、叶随林龄增长而减少,树根和树皮年变化较平稳;树枝、树叶、树干、树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范少辉  马祥庆  傅瑞树  刘爱琴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 ,选择不同栽植代数 ( 1、2、3代 )、不同发育阶段 ( 5、10、15、2 0a)、不同立地 ( 14、16、18地位指数 )的杉木人工林 ,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变化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栽植代数对杉木林林下植被发育有较大影响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种类、频度及生物量均存在明显差异。 1、2、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分别为 69、54、59种 ,并未出现不同代数杉木林的特有种 ,但不同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物种出现的频度不同 ;随栽植代数增加 ,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养分积累均呈递增趋势 ,其养分浓度高于杉木凋落物 ,2、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的养分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郭琦  王新杰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并且增强土壤养分的归还。比较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的土壤结构及林下灌草生物量,探究两者间的相关性和土壤结构恢复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的林下灌草生物量高于纯林,其中毛杉林最高;(2)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优于纯林,毛杉混交林最优;(3)分析相关性发现土壤物理性质与灌木生物量有显著相关性,灌木层相关性高于草本层。所以林下植被与土壤结构关系密切,重视林下植被发育程度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地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焦如珍  杨承栋  屠星南  盛炜彤  焦如珍  
土壤微生物总数及细菌、真菌数量、土壤酶活性(特别是蛋白酶、磷酸酶和蔗糖酶)及土壤养分状况(主要是有机质含量)从杉木幼龄林到中龄林随着林冠的郁闭,林下植被盖度急剧下降,呈明显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总数,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以及土壤有机质从中龄林到成熟林随着林木密度及郁闭度下降,林下植被盖度逐步得到恢复,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有可能导致中龄林土壤中多酚类有毒物质的积累,这或许是杉木连栽产量下降或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朝辉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利用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间伐对湖南省会同杉木人工林林下地被物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按50%强度间伐5 a后,林下植物种类和生物量比对照区分别增加了6种和3 280.16 kg.hm-2,生物量的变化率达224.77%,林下死地被物增加了4 380 kg.hm-2,提高了92.80%;与对照区相比,林地各层土壤温度提高了3.16%以上,土壤层(40~100 cm)除容重下降了2.44%外,土壤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贮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分别提高了4.22%、6.77%、9.95%、4.20%、2.40%、6.38%、1.63%,土壤层(0~45 c...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闫文德  田大伦  焦秀梅  
对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速生阶段林下地被物生物量进行了2a的定位研究,探讨了杉木林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动态变化。结合幼林期林下地被物生物量的特征,分析了第2代杉木林林下活地被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年生林分中灌木层生物量为521 89kg·hm-2,草本层为1429 71kg·hm-2;14年生林分中灌木层生物量为372 69kg·hm-2,草本层为897 10kg·hm-2,2a中,灌木层各组分生物量大小顺序都为根>茎>叶;草本层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在杉木14a的生长过程中,林分5年生时,活地被物生物量最大,为3089 62kg·hm-2,14年生时最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范少辉  盛炜彤  马祥庆  林开敏  卓仕安  张小泉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的闽北林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立地及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进行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力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有较大影响。随栽植代数增加,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平均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林分净生产力均呈逐代下降趋势,表现为1代>2代>3代,其中2代16地位指数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分生物量比1代下降1 45%~11 68%;3代杉木比1代下降17 44%~60 53%,比2代下降16 23%~55 31%,多代连栽导致了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明显衰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承栋  焦如珍  屠星南  熊有强  陈仲庐  
对江西大岗山山下林场杉木人工林5~15cm土壤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细菌中芽孢杆菌、放线菌中灰色菌丝群以及真菌中的曲霉和木霉数量,随林下植被盖度的增大而提高。土壤酶活性强度、腐殖质各组分C的含量,在16和18地位指数级样地,随林下植被盖度增大而提高,14地位指数级相反,在16地位指数级土壤有机质、速效N、交换性盐基总量,以及18地位指数级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P、K、Mg++和Ca++含量,均随林下植被盖度的增大而提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如珍  杨承栋  孙启武  张家诚  
It was researched that the numbers and biomas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in Shanxia Farm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enter, CAF in Fenyi Country, Jiangxi Province. The trend of the numbers and biomass of soil microorganism, the numbers of bacteria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肖文发  聂道平  张家诚  
根据作者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了我国杉木的能量利用、分配及生物生产力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杉木不同器官的热值差异明显,平均为19.951kJg-1。生物量与密度和年龄呈较好的线性相关。不同地带、生长阶段、海拔高度的杉木光能利用率、能量的分配格局和林分生物量生产率不同;杉木的光合能量利用随不同林龄、密度和立地质量的不同而呈现光补偿点、光饱和点、CO2补偿点等的不同。总体上,我国杉木林对太阳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现实平均利用率分别为0.38%和0.81%,且由大到小依次为中带、南带、北带的规律;叶净光合生产率、生物量生产率、材积生产率也依次为中带、南带、北带,并与林分叶面积指数正相关。我国杉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左舒翟  任引  王效科  张小全  罗云建  
收集整理杉木林的生物量文献数据,探讨3个常用的生物量估算参数(生物量换算系数BCEF、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茎比R)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BCEF,B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616 Mg·m-3(n=245,SD=0.426)、1.489(n=334,SD=0.379)和0.247(n=268,SD=0.083);随着林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立木蓄积量增加,BCEF,BEF和R值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P<0.001),但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它们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0.001);随着年均气温增加,BEF和R逐渐减小(P<0.05),但BCEF无明显的变化趋势;随着年均降水量增加,BEF逐...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江宇   孙麟钧   朱嘉宁   吴小健   许迪   林华章   吴鹏飞   李明   马祥庆  
【目的】探讨中龄林修枝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无节材培育提供依据。【方法】2003年选择17年生杉木中龄林,设计修枝与不修枝对比试验,对修枝20 a的样地与不修枝样地进行林下植被发育和土壤肥力调查。【结果】修枝(处理)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是不修枝(对照)的1.21倍,表明修枝可显著提高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修枝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修枝(处理)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不修枝(对照)的差异不显著;但修枝(处理)对林地土壤pH值及细菌、真菌的组成有显著影响,降低了土壤pH值,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修枝(处理)对林地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没有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中龄林修枝可显著提高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对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肥力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日施  黄振格  何斌  谢敏洋  周刚  韦明宝  
【目的】研究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积累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秃杉人工林尤其是大径级用材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丹县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特征。【结果】(1)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9、17、25、37年生的秃杉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76.77、157.06、200.82、304.88 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为35.84、90.10、126.16、212.71 t/hm~2,树枝生物量分别为16.35、28.68、30.60、30.01 t/hm~2,树根生物量分别为11.26、21.22、24.16、39.92t/hm~2,树叶生物量分别为9.95、10.32、11.72、9.88 t/hm~2,干皮生物量分别为3.38、6.74、8.17、12.36 t/hm~2。(2)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为1.54、3.38、5.15、5.80 t/hm~2,其中灌木层生物量分别占59.09%、69.53%、73.26%、73.45%,草本层占40.91%、30.47%、26.74%、26.55%。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2.23、4.73、7.04、10.67 t/hm~2,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大。(3)各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依次为8.53、9.24、8.03、8.24 t/(hm~2·a),其中干材净生产力组成比例(46.66%~69.78%)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和树枝的组成比例(3.28%~4.46%和9.83%~21.34%)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1)秃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积累,其中干材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树枝和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下降,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波动较小。(2)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相比,秃杉人工林具有速生期长和衰退晚的优点,生物生产力较高。研究结果为桂西北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