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48)
2023(2967)
2022(2445)
2021(2284)
2020(1899)
2019(3960)
2018(3964)
2017(6666)
2016(3893)
2015(4130)
2014(3981)
2013(3936)
2012(3581)
2011(3419)
2010(3589)
2009(3232)
2008(3240)
2007(2803)
2006(2539)
2005(2293)
作者
(13486)
(11326)
(11283)
(10894)
(7227)
(5667)
(4920)
(4438)
(4410)
(4018)
(3898)
(3849)
(3836)
(3770)
(3637)
(3524)
(3376)
(3375)
(3304)
(3284)
(3085)
(3060)
(2772)
(2649)
(2603)
(2557)
(2549)
(2412)
(2394)
(2369)
学科
(13000)
经济(12988)
(11475)
管理(8448)
环境(7397)
生态(5479)
(5280)
(4134)
(3856)
企业(3856)
经济学(3597)
方法(3538)
资源(3489)
(3399)
(3302)
中国(3134)
地方(3081)
理论(2855)
农业(2784)
(2767)
(2725)
规划(2725)
业经(2700)
环境规划(2688)
数学(2627)
数学方法(2571)
税收(2538)
(2508)
(2205)
区域(2195)
机构
大学(57330)
学院(56180)
研究(24960)
科学(19936)
(17501)
经济(17050)
中国(17006)
管理(16343)
(15586)
(14146)
理学(13725)
理学院(13438)
研究所(13438)
管理学(13012)
(12936)
管理学院(12919)
农业(12353)
业大(12020)
中心(10881)
(9696)
师范(9530)
(9333)
(9269)
(9027)
(8781)
实验(8470)
科学院(8421)
农业大学(8152)
实验室(8152)
北京(8033)
基金
项目(42296)
科学(32251)
基金(30301)
(29104)
国家(28921)
研究(26586)
科学基金(22974)
(17002)
自然(16441)
基金项目(16231)
自然科(15900)
自然科学(15894)
社会(15767)
自然科学基金(15571)
(14963)
社会科(14796)
社会科学(14793)
资助(11566)
教育(11395)
重点(10819)
计划(9838)
编号(9666)
(9539)
科技(9527)
科研(8500)
(8299)
(8142)
成果(7969)
创新(7866)
专项(7839)
期刊
(21402)
经济(21402)
学报(16760)
研究(14235)
(13779)
科学(13031)
中国(11064)
大学(11015)
学学(10472)
农业(9442)
教育(5856)
资源(5398)
(5230)
(5143)
林业(4839)
业大(4807)
管理(4393)
(4225)
农业大学(3742)
科技(3570)
图书(3376)
生态(3336)
自然(3237)
业经(3167)
财经(2825)
中国农业(2785)
经济研究(2729)
(2707)
技术(2559)
(2432)
共检索到823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四元  刘头明  汤清明  唐守伟  
采用盆栽试验,以中苎一号苎麻为材料,于2010、2011年研究不同连作年限(连作8~10年,A处理;连作4~5年,B处理;未种植过苎麻,对照)土壤栽植苎麻的生理生态及细胞学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不同处理苎麻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差异不明显;2011年A处理二麻、三麻株高显著低于对照,茎粗、地上部干重极显著低于对照,连作障碍明显,障碍始于二麻,三麻收获期连作障碍加重,苎麻地下根系基本腐烂,麻株长到40 cm左右生长基本停滞;不同处理SOD活性和MDA含量在头麻、二麻差异不明显,A处理三麻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MDA含量高于对照,植株细胞膜质过氧化作用明显,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思乡  王春桃  晏春耕  崔国贤  程尧楚  李宗道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芝麻(l3OehmerianiveaL。)经秋水仙素处理,再经不定芽诱导和继代培养后,获得的变异株染色体数目出现多样性,其中包括四倍体、三倍体、二倍体和多种非整倍体细胞。以四倍体和三倍体水平的植株为母本与二倍体栽培品种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倍性观察,发现染色体数目变化在12-84之间。不同植株甚至同一植株染色体数目也不一致。从251个杂交后代中获得的三倍体细胞所占比例超过50%的植株有35个。还对多倍体水平的植株进行了有丝分裂观察,发现三极分裂、不均等分裂和落后染色体等异常有丝分裂现象。其次,还观测了气孔、花粉粒,同样发现多样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丽君  邢虎成  马艳玲  
为探明苎麻雄性不育材料和可育材料在花芽分化和花药发育上的差异,选取不可育材料雄花萎缩型园青5号、花被不开裂型弯子苎麻、花粉不育型黄小叶和可育材料中苎1号(对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进行雄花花芽发育形态比较。结果表明:3种雄性不育苎麻花芽发育较可育苎麻中苎1号快,在花芽发育到0.3~0.5 cm时,已完成了雌、雄蕊的分化。参照可育苎麻材料的花芽分化和花药发育,推测3种雄性不育材料不育的原因分别为园青5号花芽在分化出花药和花丝后,花药不会继续分化形成花粉囊,而是变形萎缩甚至消失形成空腔;弯子苎麻在花粉分化阶段花被木质化严重;黄小叶花粉囊不破裂,花粉粒颜色逐渐变深,花丝发育异常。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严兴洪  何亮华  黄健  宋武林  马平  有贺佑胜  
为了阐明雌雄异体紫菜减数分裂的发生时期,对坛紫菜生活史的各阶段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用卡诺固定液(无水酒精∶冰醋酸=3∶1)分别固定室内培养的坛紫菜各生活阶段的活体材料,在明亮处放置数日使细胞褪色至白色。然后,先用铁矾苏木精染液对固定材料进行染色处理,再进行压片、显微观察和拍照记录。观察结果表明,精子囊细胞、叶状体营养细胞和2个细胞的壳孢子萌发体中的核相是单倍的,染色体数N=5;果孢子、丝状体细胞、膨大细胞和壳孢子的核相是双倍的,染色体数2N=10。精子囊细胞、果孢子和丝状体细胞的分裂是有丝分裂。在壳孢子萌发的第1次细胞分裂过程中,观察到了减数分裂的细线期、偶线期、双线期、终变期、中期和后期等;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莹莹  柳学周  王清印  马爱军  包振民  
采用人工授精和组织切片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受精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大菱鲆成熟卵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的中期。精子入卵后,卵子被激动,第二次成熟分裂继续进行,同时发生皮层反应;受精后15 min出现精子星光;受精后20 min雄原核早于雌原核形成,然后两性原核逐渐靠拢;受精后30 min两原核相互靠拢,结合线清晰;受精后40 min两原核结合线逐渐消失联合成合子核,之后合子核核膜消失;受精后50 min合子核处于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受精后60 min第一次卵裂完成。[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55-560]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任建峰  刘志鸿  杨爱国  周丽青  
分别对海湾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的 3种血细胞胞内酶 :碱性磷酸酶 (ALP)、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酶 (PO)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并对血细胞酶反应阳性率作了统计。结果表明 ,3种扇贝血细胞ALP阳性率相差不大 ,海湾扇贝为 4 6 6 %,虾夷扇贝为 4 2 4 %,栉孔扇贝为 36 8%;3种扇贝血细胞POD阳性率相差较大 ,栉孔扇贝阳性率高达 5 0 2 %,海湾扇贝为 4 4 2 %,虾夷扇贝仅为 1 7 2 %。 3种扇贝血细胞PO孵育反应后 ,由于海湾扇贝、虾夷扇贝PO反应活性很低 ,瑞氏染液复染后 ,无法区分阴性、阳性细胞。实验中仅对栉孔扇贝PO阳性率进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慧玲  方建光  王清印  张继红  梁兴明  燕敬平  孔杰  杨爱国  姜明  
采用荧光染色剂DAPI己固定的泥蚶成熟卵和受精卵进行染色的方法 ,在显微镜下观察泥蚶受精细胞学过程。通过DAPI的染色 ,在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楚观察到 ,泥蚶的成熟未受精卵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 ,精子入卵后成熟分裂再次启动 ,释放出第一和第二极体 ,完成成熟分裂。部分受精卵的第一极体有极明显的分裂现象。精子入卵的部位是随机的 ,且自精子入卵至成熟分裂完成 ,入卵的精子在形态等方面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形成雄性原核。雌雄原核形成后均具有极明显的膨大现象。并且在系列的样品中可观察到 ,在雌雄原核联合的过程中具有雄性原核向雌性原核移动的趋势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何为  李家乐  江芝娟  
在长江南通如皋江段和安徽安庆江段分两个时期野外采集刀鲚样本,通过对其性腺发育的观察发现:长江刀鲚种群无论是从体长还是体重方面都呈下降趋势,越靠近上游的个体越小。刀鲚性腺成熟程度与体长、体重等生物学指标没有必然联系,与所处长江江段关系不大,而与洄游时间及水温度密切相关,4月洄游群体性腺发育程度分别为Ⅱ、Ⅲ期,6月上旬洄游群体的性腺发育程度为IV、V期。越晚洄游进入长江的刀鲚,其产卵场可能越处于下游,越接近长江口。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宋洁婷  严兴洪  
本研究对印度产紫菜PyroPia chauhanii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染色体进行了系统的细胞学观察。分别对室内培养的P.chauhanii各生活史阶段的活体组织进行固定和用醋酸铁苏木精染色后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叶状体阶段的营养细胞、精子囊内未成熟精子和果胞均为单倍核型(n=3);而丝状体阶段的果孢子、丝状体的营养细胞和膨大细胞均为双倍核型(2n=6);由丝状体产生的壳孢子在萌发初期发生减数分裂后,由双倍核型(2n=6)变成了单倍核型(n=3)。当叶状体进行单性生殖产生丝状体时,游离出来的类果孢子发生了染色体自然加倍,其萌发体和随后形成的丝状体的营养细胞和膨大细胞均为双倍核型(2n=6)。当叶状体...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萍  刘晓蕾  李勇  江星  金丽  张耀光  
采用人工授精,组织学、超微结构技术等方法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受精卵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胭脂鱼卵子动物极卵壳仅有一受精孔,属单精受精。精孔器为深凹陷,短孔道型。在17~18℃水温条件下,受精后3 s精子开始穿过精孔管,受精后5 s进入卵子;受精后10 s形成精子星光;受精后15 min,卵子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受精后20 min,第二极体形成;受精后90 min,雌雄原核融合;受精后140 min,受精卵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受精后180 min,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二细胞形成。研究发现:成熟卵子精孔器内无精孔细胞及其他物质,和其他大多数硬骨鱼相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磊  王震星  刘贵仁  
在金丝小枣发育枝离体培养过程中,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及光照条件对诱导愈伤组织的质量有明显影响。2,4-D和暗培养易诱导出疏松的Ⅱ型愈伤组织,IBA及光照培养则有利于致密的Ⅰ型愈伤组织形成。Ⅱ型愈伤组织未分化出芽,而Ⅰ型具有较强的再分化能力。继代繁殖时,2,4-D浓度超过1mg/L将导致Ⅰ型愈伤组织大量转化为Ⅱ型。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染色体倍性变异明显不同,再生植株无性系根尖细胞染色体倍性则相对稳定。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健  张志峰  邵明瑜  
采用组织学和细胞学方法,初步研究了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脑的发生和分化过程。成神经细胞起源于原肠胚期,至膜内无节幼体期位于幼体前端;脑神经节起始于无节幼体Ⅰ期(N1),1对;无节幼体Ⅲ期(N3)脑神经节前端愈合;状幼体Ⅰ期(Z1)分化出嗅脑和前中后脑,此时前脑和中脑前端两侧愈合;仔虾期脑的大部分已经愈合,但后脑仍分离。随发育脑体积增加,髓质占脑体积的比例增加。脑神经细胞在无节幼体Ⅵ期(N6)初步分化为2类:Ⅰ类神经细胞核着色浅,异染色质较少;Ⅱ类神经细胞着色深,核内异染色质较多。神经分泌细胞(NSC)在Ⅱ期(Z2)出现,胞体巨大,电镜下可见分泌颗粒;随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傅小鹏  胡金义  胡惠蓉  包满珠  
【目的】研究石竹不育系与可育系小孢子形成过程的异同。【方法】利用压片及石蜡切片等方法观察石竹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小孢子发育过程。该不育系(H-37B)是通过在石竹自交6代的自交系中发现的1株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经过连续杂交和2代回交获得的不育系(H-37B)。【结果】可育系小孢子发育经历了造孢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四分体等时期,最后发育成花粉。不育系败育现象在造孢细胞增殖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以及四分体至单核期都有发生。石竹可育花粉外形饱满,圆形,生活力强;而不育花粉外形空瘪,不规则,无生活力。【结论】绒毡层的异常发育是导致小孢子败育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董英萍  张志峰  邵明瑜  
利用组织学和荧光显微镜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以及核相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单环刺螠成熟卵呈卵圆形,核相处于生发泡尚未破裂的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在(21±1)℃时,精卵混合后约5 min,精子由卵偏向植物极一侧入卵,受精膜开始举起,继而精核发生第1次膨胀。直至受精后约25 min,受精膜完全举起;受精后10~50 min,卵核相继完成二次成熟分裂,分别形成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50~70 min,精核卵核分别膨胀,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进而相向迁移,最后在卵的中央联合形成合子核。受精后70~90 min,受精卵完成第1次卵裂,形成2个大小相等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董迎辉  姚韩韩  张佩云  沈庞幼  刘浩明  林志华  
采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缢蛏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精子入卵、减数分裂、雌雄原核形成与结合、早期卵裂以及多精入卵等细胞学事件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缢蛏成熟未受精卵多呈圆球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梨形,卵径为82~88μ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全长55~58μm,头部呈保龄球形,顶体前端的顶体杆呈特别细长的花丝状;在水温21~22℃、盐度10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授精,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启动卵子发育;受精后4~6 min,精子的头部已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卵子外形变圆,卵外附着的精子量明显减少;在受精后12~15 min、20~25 min,...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