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58)
- 2023(6237)
- 2022(5300)
- 2021(4819)
- 2020(4076)
- 2019(8962)
- 2018(8832)
- 2017(16968)
- 2016(9002)
- 2015(9935)
- 2014(9845)
- 2013(9591)
- 2012(8694)
- 2011(7544)
- 2010(8070)
- 2009(7937)
- 2008(7624)
- 2007(6951)
- 2006(6122)
- 2005(5923)
- 学科
- 管理(36171)
- 业(33043)
- 济(31608)
- 经济(31520)
- 企(30040)
- 企业(30040)
- 制(15907)
- 财(15673)
- 方法(13385)
- 审计(12211)
- 体(11493)
- 数学(10616)
- 数学方法(10529)
- 体制(10357)
- 务(9920)
- 财务(9892)
- 财务管理(9822)
- 企业财务(9437)
- 中国(8772)
- 业经(8712)
- 农(8473)
- 银(7249)
- 银行(7243)
- 行(6874)
- 融(6814)
- 金融(6812)
- 技术(6348)
- 划(6143)
- 各类(5931)
- 度(5848)
- 机构
- 大学(129036)
- 学院(127616)
- 济(54681)
- 经济(53569)
- 管理(52231)
- 理学(45206)
- 理学院(44811)
- 管理学(44332)
- 管理学院(44088)
- 研究(38030)
- 财(32319)
- 中国(31802)
- 京(27027)
- 财经(24922)
- 经(22625)
- 江(20262)
- 科学(19301)
- 财经大学(18686)
- 中心(18383)
- 所(17893)
- 经济学(17134)
- 农(16333)
- 北京(16094)
- 商学(15635)
- 商学院(15499)
- 经济学院(15382)
- 州(15247)
- 业大(15229)
- 研究所(15087)
- 院(13898)
- 基金
- 项目(82468)
- 科学(67355)
- 基金(63582)
- 研究(62054)
- 家(54166)
- 国家(53747)
- 科学基金(48002)
- 社会(42642)
- 社会科(40527)
- 社会科学(40519)
- 基金项目(33535)
- 省(30441)
- 自然(30309)
- 自然科(29622)
- 自然科学(29617)
- 自然科学基金(29151)
- 教育(28833)
- 划(25478)
- 资助(25274)
- 编号(24520)
- 制(22991)
- 成果(20712)
- 部(19848)
- 国家社会(18348)
- 重点(18227)
- 教育部(18012)
- 创(17590)
- 人文(17554)
- 性(17057)
- 创新(16543)
共检索到199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黄俊荣 高倩
以2011—2019年被监管机构稽查出违规行为的企业为样本,运用Lennox(2000)的审计意见购买模型,检验行政处罚是否能有效抑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以及究竟是哪种行政处罚模式更能有效抑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研究发现:监管机构的行政处罚确实抑制了企业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非财产罚处罚模式可以显著抑制企业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而财产罚处罚模式对遏制企业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没有发挥显著效力。这可能是由于监管机构进行"罚款"或"没收非法所得"的金额过小,处罚力度过低,不足以对违规公司产生威慑效应。本研究拓宽了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为优化监管机构的治理效果提供了相关的参考和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成
在2015年6月中国A股持续暴跌而引发监管层空前严厉稽查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关注了监管机构处罚违规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以2006-2014年间国泰安CAMAR数据库中违规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引入疾病医疗的理念,采用生存分析法、倍差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监管机构处罚违规上市公司的效果。研究结果均显示,实施处罚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违规。该结论与以往实证研究结果相反,对后续的相关研究可能有所启发,更多的积极正面性的证据可能会陆续出现。本文的结论有助于证伪认为处罚缺乏实质效果这一盛行的观点,同时也为监管层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违规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文献支持。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监管层更细致地对...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吴世农 陈韫妍 王建勇
基于201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上市公司所处地区营商环境优化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抑制公司违规行为的发生,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和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减轻企业经营压力(缓解融资约束、降低纳税负担)、改善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强化企业外部监督(吸引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关注),降低了其违规行为发生的概率。进一步研究显示,营商环境优化可以显著弱化公司违规倾向,但并不会提高公司违规被稽查的概率;优化营商环境对不同类型的公司违规行为均存在显著抑制作用。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孔德全
本文以2009年至2012年我国A股市场中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验证了监管部门披露的处罚公告对审计意见和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监管部门出具的违规公告与公司当年的审计费用没有显著正相关,但与公司当年及后续年度审计费用整体有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规模、净资产回报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出具呈显著负相关,与被处罚、发生亏损、资产负债率、公司上年度审计意见类型和年报披露时间呈正相关。
关键词:
违规处罚公告 审计意见 审计费用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张川 娄祝坤 朱梦娇
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控制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在不同审计业务环境下审计职业道德控制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受职业道德控制机制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业务复杂度对职业道德控制机制的有效性具有调节作用。当面临复杂的审计业务时,审计廉政承诺和岗位轮换对职业道德违背的抑制作用得到显著加强,但违规处罚的作用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审计职业道德 控制机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美英 曹源 付楠楠
审计意见购买行为降低了社会审计质量,损害了社会审计的投资者保护功能。本文以2010—2018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存在签字注册会计师层面的社会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而国家审计能够抑制这一行为。机制检验发现,国家审计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约束管理层权力抑制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社会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审计客户重要性程度高、事务所行业专长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审计更能显著地抑制审计意见购买;多次审计以及审计机关查出问题数量越多,国家审计抑制社会审计意见购买的效应越明显;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同行业和具有共同签字注册会计师的未被审计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具有溢出效应。本文研究为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净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生态环境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袁小平 彭韶兵 刘光军
以证监会推出的《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为政策背景,基于2014~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违规行为数据,对公司治理水平、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高管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员工持股计划与公司治理综合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即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显著促进公司治理水平对高管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处于较低的公司治理综合水平的员工持股计划,提高了高管违规行为发生的频率;员工持股计划能有效提升公司治理综合水平。研究结论对于完善ESOP设计、优化产权与控制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抑制高管违规行为等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姚玲洁 董永琦 丘彦强
选取2013~2018年间深交所上市公司接待基金公司实地调研的活动数据,对基金公司实地调研与被调研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基金公司对上市公司开展实地调研活动能够显著抑制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降低其违规倾向、违规次数及违规强度,且调研次数越多,违规行为越少。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信息披露程度较低、法制环境较差的公司中,实地调研对违规行为的治理作用更显著。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俊民 宋婕
本文从媒体这一非正式制度出发,实证考察媒体报道对管理层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影响。利用2007—2014年中国A股市场数据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而媒体报道能有效抑制这一行为。并且,这一抑制作用仅存在于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和深陷代理问题的公司,以及签字会计师审计任期较短、聘请不具行业专长和小规模事务所的公司。研究还发现,媒体报道的抑制作用在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公司占主导,且负面报道相比非负面报道的抑制作用更强。这些结论表明,媒体在抑制我国资本市场审计意见购买机会主义行为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研究对加强审计意见购买监管与媒体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国艺
新《证券法》对审计师责任风险的加大和审计市场结构的调整影响审计师客户资源配置。从审计师客户资源配置的视角,考察审计师客户关系不匹配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及新《证券法》对审计师客户关系与审计意见购买之间的审计治理机制。研究发现:审计师客户关系向下不匹配加剧审计意见购买,而审计师客户关系向上不匹配则抑制审计意见购买;新《证券法》改善了审计师客户资源配置的匹配度,抑制审计师客户关系不匹配对审计意见购买的影响,提升了审计质量。该研究有助于决策部门评估新《证券法》的实施效果,对审计师客户资源配置和审计意见购买监管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海娟
本文以2002-2012年因财务报告舞弊被证监会处罚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发生的动机和特征表现,研究表明:流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审计师学历均与审计意见购买行为负相关;高管异动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发生可能性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孟庆斌 邹洋 侯德帅
本文以中国开启融资融券交易试点为背景,使用部分可观测的Bivariate Probit估计方法,以2010—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卖空机制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卖空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公司的违规倾向,提高了其违规行为被稽查的概率,该结论在使用双重差分控制内生性,并使用PSM方法校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后仍然稳健。其次,信息透明度在卖空机制影响公司违规的过程中,既具有调节作用,又发挥中介效应。同时,卖空机制通过提高对公司的威慑力,从而降低其违规倾向。具体而言,股票融券余额较大、进行了股权质押以及负债率较高的公司,卖空对其违规行为的威慑效应更加明显。此外,相比领导人违规,卖空机制对信息披露违规和公司经营违规的影响更强,且随着时间推移,卖空机制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治理作用越发明显。本文的研究表明,融券卖空机制在发现和防范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治理和防范公司违规具有政策借鉴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牟卫卫 刘克富
以2011—2018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金融科技发展与公司违规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发展可以显著抑制公司违规行为;金融科技发展对信息披露违规和领导人违规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经营违规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一般处罚和严重处罚组中金融科技发展的抑制作用均显著,且在严重处罚组中更明显。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发展对公司违规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和低盈利能力公司中表现更加明显。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良银 黄俊 陈信元
借助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场景,从企业内部机制设计的视角,本文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3—2019年数据,考察了作为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机制的内部人举报制度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公司内部人举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降低公司发生违规行为的概率。截面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内部人举报制度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分析师跟踪程度较低以及媒体报道较少的公司中较为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当员工维权意识更强、薪酬更高和有财务专业背景董事比例更高时,内部人举报制度对公司违规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内部人举报制度还有助于降低公司受到监管问询的概率。本文研究在丰富公司举报制度和违规行为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的同时,也为上市公司和监管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对全面理解公司内部机制设计、规范内部人行为和促进公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奇杰 姚美粉 胡泽阳
审计师行业专长作为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的重要外部机制,其能否有效抑制企业违规值得关注。选取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企业违规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违规,聘请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上市公司发生违规的可能性和违规的次数都越低。进一步的,文章基于产权性质和内部控制的视角,考察了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企业违规的异质性影响,检验结果表明,与国有企业相比,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企业违规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强;相较于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于内部控制质量低的企业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内部控制与审计师行业专长之间存在替代效应。文章揭示了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企业违规的监督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审计师发挥行业专长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如何有效抑制企业违规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